中醫(yī)古籍
  • 豨薟果

    《中藥大辭典》:豨薟果拼音注音Xī Xiān Guǒ出處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腺梗豨薟、豨薟毛梗豨薟果實(shí)。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豨薟"條。

    功能主治

    驅(qū)蛔蟲。

    復(fù)方

    驅(qū)蛔蟲:㈠腺梗豨薟果實(shí)三至五錢,早晨飯后(吃半飽)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㈡豨薟草果實(shí)三至五錢,檳榔三錢。煎濃汁,早晨飯后(最好吃半飽),一次服,連服二天。(江西《中草藥學(xu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豨薟果拼音注音Xī Xiān Guǒ英文名Fruit of Common St. Paul's wort, Fruit of Glandularstalk St. Paul's wort出處

    出自《浙江民間常用中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iegesbecia orientalis L. S. Pubescens Makino S. glabrescens Makino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00-2700m的山野、荒草地、灌叢及林下。

    2.生于海拔100-3400m的山坡、灌叢、林中或路旁。

    3.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坡、路旁草地及灌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西南及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3.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豨薟 一的生草本,高30-100cm。切直立,上部分枝常成復(fù)二歧狀,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duì)生;基部葉花期枯萎;葉部葉三角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0cm,寬1.8-6.5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淺裂或粗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具腺點(diǎn),兩面被毛,三出基脈,側(cè)脈及網(wǎng)脈明顯;上部葉漸小,卵狀長圓形,邊緣淺波狀或全緣,近無柄。頭狀花序多數(shù),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花梗長1.5-4cm,密生短柔毛;總苞闊鐘狀;總苞片2層,葉質(zhì),背面被紫褐色頭狀具柄的腺毛,外層苞片5-6枚,線狀匙形或匙形,開展,長8-11mm,寬約1.2mm;內(nèi)層苞片卵狀長圓表或卵圓形,長約5mm,寬約1.5-2.2mm;外層托片長圓形,內(nèi)彎,內(nèi)層托片倒卵狀長圓形;花黃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長約0.7mm;兩性管狀花上部鐘狀,上端有4-5卵圓形裂片。瘦果倒卵圓形,有4棱,先端有灰褐色狀突起,長3-3.5mm,寬1-1.5mm?;ㄆ?-9月,果期6-11月。

    2.腺梗豨薟 與豨薟的區(qū)別在于;花梗和分枝的上部被紫褐色頭具柄的密腺毛和長柔毛;中部以上的地卵圓形或卵形,邊緣有尖頭齒;分枝非二歧狀??偘趁婷鼙蛔虾稚^狀盼柄腺毛;舌狀花的花冠管部長1-1.2mm,舌片先端2-3齒裂,有時(shí)5齒裂。瘦果4棱,先端有灰褐色球狀突起?;ㄆ?-8月,果期6-10月。

    3.毛梗豨薟 與前2種的不同點(diǎn)在于;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的短柔毛;葉片卵圓形,有時(shí)二角狀卵形,邊緣有規(guī)則的齒;莖上部分枝非二歧狀??偘趁婷鼙蛔虾稚^狀有柄的腺毛;托生倒卵狀長圓形,背面疏被頭狀具柄腺毛。花期4-9月,果期6-11月。

    功能主治

    驅(qū)蛔蟲。主蛔蟲病

    用法用量

    內(nèi)服:g,早晨飯后煎濃汁頓服,連服2d

    復(fù)方

    驅(qū)蛔蟲:一、腺梗 豨薟果實(shí)三至五錢,早晨飯后(吃半飽)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二、 豨薟草果實(shí)三至五錢,檳榔三錢。煎濃汁,早晨飯后(最好吃半飽),一次服,連服二天。(江西《中草藥學(xué)》)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九股牛別名牛角七、蜜油參來源五加科楤木屬植物叢林楤木Aralia dumetorum Hand.-Mazz.,以根入藥。秋冬采集,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辛、微甘,平。功能主治托毒外出,補(bǔ)中益氣。用于淋巴腺炎,癤,癰,慢性化......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乳菇別名辣味乳菇、蘑菇來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傘菌目紅菇科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 (L. ex Fr.) Gray,以子實(shí)體入藥。生境分布生于闊葉林內(nèi)地上。分布于河北、陜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四川......
  • 拼音注音Bái Yún Guā別名山蘿卜出處本品始載于《滇南本草》,云:“白云瓜,味甘甜,無毒。生金沙江邊有水處。梗甚硬。綠青淡黑葉。開紫花。根下結(jié)瓜,生食令人不饑?!皳?jù)《滇南本草》整理組考訂,為旋花科植物藍(lán)花土瓜。來源藥材基源:為旋花科植......
  • 拼音注音Bái Yún Guā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旋花科植物藍(lán)花土瓜的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erremiayunnanensis(Church.et Gagnep.)R.c.fang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采葉,洗凈,曬干。原形態(tài)藍(lán)花土瓜 多......
  • 拼音注音Bái Yún Guā Gěnɡ來源藥材基源:為旋花科植物藍(lán)花土瓜的莖。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erremiayunnanensis(Courch.etGagnep.)R.C.Fang采收和儲(chǔ)藏:秋、冬季采收,洗凈。原形態(tài)藍(lán)花土瓜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