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野牡丹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野牡丹拼音注音Yě Mǔ Dān別名

    罐罐草、倒罐草、毛足桿、紅暴牙狼、炸腰果、山石榴[福建]、豬母稔、夻口巴、痢疾罐、赤牙郎、高腳稔

    來(lái)源

    野牡丹科野牡丹屬植物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D. Don,以根、葉入藥。秋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干。夏秋采葉,鮮用或曬干研粉。

    性味

    甘、酸、澀,平。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腫止痛,散瘀止血。根:用于消化不良,腸炎,痢疾,肝炎,衄血,便血,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葉:外用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根1~2兩;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或干品研粉敷患處。

    備注

    (1)同屬植物肖野牡丹(白暴牙狼)Melastoma nomale D. Don功效與前種相似。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野牡丹拼音注音Yě Mǔ Dān別名

    豬姆草、山石榴、咂口巴(《植物名匯》),地茄(《福建民間草藥》),豹牙郎木(《陸川本草》),杏口巴、氈子桿、老虎桿、毛足桿、小毛香、毛張口(《四川中藥志》),活血丹、高腳山落蘇(《中國(guó)藥植圖鑒》),野石榴、金石榴、金雞腿(《閩東本草》)。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來(lái)源

    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曠野。分布浙江、廣東、廣西、福建、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常綠灌木,高1~5米。莖密被緊貼鱗片狀粗毛。葉對(duì)生,闊卵形,長(zhǎng)5~14厘米,寬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狹心形,主脈5~7條,上面密被緊貼的粗毛,下面密被長(zhǎng)柔毛;葉柄長(zhǎng)1~2厘米,紫色,被粗毛?;ù蠖利?,紫紅色,通常3朵聚生于枝梢,有時(shí)單生或5朵聚生;苞片卵形至披針形,短于萼管或與萼等長(zhǎng);萼密被披針形、緊貼的鱗片狀粗毛,裂片披針形與萼管等長(zhǎng);花瓣5;雄蕊10,花絲淡黃色,其中5枚具有紫色的藥及延長(zhǎng)的藥隔,其他5枚花藥黃色,線形,藥隔不延長(zhǎng);雌蕊1,子房下部與萼管合生,上部密被柔毛,5室,胚珠多數(shù),中軸胎座,花柱紫紅色,柱頭頭狀。蒴果多少肉質(zhì),長(zhǎng)圓形,壺狀,長(zhǎng)1厘米許,外被貼伏的鱗片狀租毛,不規(guī)則開裂。種子多數(shù),黑色?;ㄆ?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根(野牡丹根)、果實(shí)(野牡丹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

    酸澀,涼。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酸,微溫。"

    ②《陸川本草》:"寒,澀微酸。"

    ③《四川中藥志》:"性涼,味酸澀,無(wú)毒。"

    功能主治

    活血消腫,清熱解毒。治跌打損傷,癰腫疔毒,乳汁不行。

    ①《福建民間草藥》:"除熱解毒,逐濕祛風(fēng)。治癰腫疔毒,跌打損傷。"

    ②《陸川本草》:"葉,治刀傷,止血。"

    ③《四川中藥志》:"行氣,活血,清熱。治月瘕病,癥瘕吐血,跌打損傷及腸癰。"

    ④《中國(guó)藥植圖鑒》:"治血絲蟲病。"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跌打損傷:野牡丹一兩,金櫻子根五錢,和豬瘦肉酌加紅酒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膝蓋腫痛:野牡丹八錢,忍冬藤三錢,水煎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癰腫:鮮野牡丹葉一至二兩,水煎服,渣搗爛外敷。(《福建中草藥》)

    ④治耳癰:野牡丹一兩,豬耳一個(gè),水煎服。

    ⑤治蛇頭疔:野牡丹六錢,和豬肉燉服。

    ⑥治乳汁不通:野牡丹一兩,豬瘦肉四兩,酌加酒水燉服。(④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月瘕病,經(jīng)期發(fā)腫:夻口巴、八月瓜根、無(wú)娘藤、何首烏、臭草根、打碗子根,燉肉服。(《四川中藥志》)

    ⑧解木薯中毒:野牡丹葉或根二至三兩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野牡丹拼音注音Yě Mǔ Dān別名

    豬母草、山石榴、地茄、豹牙郎木、活血丹、高腳山落蘇、吞口巴、氈子桿、毛足桿、野石榴、金石榴、金雞腿、豬乸稔、牛乸稔、紅爆牙狼、倒罐草、高腳稔、埔筆仔、九螺仔花、不留行、大杜橋、水外年、高腳埔梨、大號(hào)天番爐

    英文名Common Melastoma Herb,Common Melastoma出處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elastoma candidum D. Don[M. septemneruium Lour.]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挖全株,洗凈,切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約120m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開闊的灌草叢中,是酸性土常見的植物。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財(cái)及福建、臺(tái)灣、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高0.5-1.5m。莖印四棱形或近圓柱形,莖、葉柄密被緊貼的鱗片狀糙毛。葉對(duì)生;葉柄長(zhǎng)5-15mm;葉片堅(jiān)紙質(zhì),卵形或廣卵形,長(zhǎng)4-10cm,寬2-6cm,先端急尖,基部淺心形或近圓形,全緣,兩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基出脈7條。傘房花序生于分枝頂端,近頭狀,有花3-5朵,稀單生,基部具葉狀總苞2;苞片、花梗及花萼密被鱗片產(chǎn)太糙伏毛;花梗長(zhǎng)3-20mm;花5數(shù),花萼長(zhǎng)約2.2cm,裂片卵形或略寬,與萼管等長(zhǎng)或略長(zhǎng),先端漸尖,兩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zhǎng)3-4cm,先端圓形,密被緣毛;雄蕊5長(zhǎng)5短,長(zhǎng)者藥隔基部伸長(zhǎng),彎曲,末端2深裂,短者藥室基部具一對(duì)小瘤;子房半下位,5室,密被糙伏毛,先端具一圈剛毛。蒴果壇狀球形,與宿存萼貼生,長(zhǎng)1-1.5cm,直徑8-12mm,密被鱗片狀糙伏毛;種子鑲于肉質(zhì)胎座內(nèi)。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rùn)的氣候。稍耐旱和耐瘠。以向陽(yáng)、疏松而含腐殖質(zhì)多的土壤栽培為好。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將種子混攔草木灰或細(xì)土,均勻地撒播于苗床上,覆蓋細(xì)土2cm,然后蓋草、澆水。每1hm2播種量22.5-30kg,氣溫在25℃以上時(shí),20d左右出苗,出苗后揭去蓋草。苗高15cm左右,按行株距40cm×40cm開穴,每穴栽3株。

    田間管理 定植后至封行前,應(yīng)隔月松土除草1次。春、夏、秋季各追施人糞尿或復(fù)合肥1次,冬季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后進(jìn)行培土。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多皺縮破碎,莖四棱形,有伏貼或稍伏貼的鱗片狀毛,表面灰褐色,有節(jié),直徑2-5mm,質(zhì)堅(jiān)韌,斷面纖維性。葉對(duì)生,多皺縮破碎,展開后呈寬卵形,長(zhǎng)4.4-6.8cm,寬2.5-3.5cm,基部淺心形,兩面有毛,棕褐色?;ň凵谥︻^,粉紅色;萼筒長(zhǎng)約8-10mm,密生伏貼的,稍分枝的鱗片狀毛,5裂片,有毛,花瓣5。氣微,味酸。

    藥理作用

    野牡丹口服液本外對(duì)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其MIC分別為0.82ml/ml和1.02ml/ml;對(duì)離體兔腸的蠕動(dòng)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duì)蓖麻油和番瀉葉引起的上鼠腹瀉均有抑制作用[1]。

    歸經(jīng)

    歸脾;胃;肺;肝經(jīng)

    性味

    味酸;澀;性涼

    功能主治

    消積利濕,活血止血;清熱解毒。主食積;泄??;肝炎;跌打腫痛外傷出血;衄血;咳血;吐血;便血;月經(jīng)過(guò)多;崩漏;產(chǎn)后腹痛;白帶;乳汁環(huán)下;血檢性脈管炎;腸癰;瘡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研末,或泡酒,或絞汁。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diào)敷煎湯洗或口嚼。

    復(fù)方

    ①治跌打損傷:野牡丹一兩,金櫻子根五錢,和豬瘦肉酌加紅酒燉服。(《福建民間草藥》)②治膝蓋腫痛:野牡丹八錢,忍冬藤三錢,水煎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③治癰腫:鮮野牡丹葉一至二兩,水煎服,渣搗爛外敷。(《福建中草藥》)④治耳癰:野牡丹一兩,豬耳一個(gè),水煎服。⑤治蛇頭療:野牡丹六錢,和豬肉燉服。⑥治乳汁不通:野牡丹一兩,豬瘦肉四兩,酌加酒水燉服。(④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⑦治月瘕病,經(jīng)期發(fā)腫:杏口巴、八月瓜根、無(wú)娘藤、何首烏、臭草根、打碗子根,燉肉服。(《四川中藥志》)⑧解木薯中毒:豬乸稔葉或根二至三兩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除熱解毒,逐濕祛風(fēng)。治癰腫療毒;跌打損傷。

    2.《陸川本草》:葉,治刀傷,止血。

    3.《四川中藥志》:行氣,活血,清熱。治月瘕病,癥瘕吐血,跌打損傷及腸癰。

    4.《中國(guó)藥植圖鑒》:治血絲蟲病。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棒棒木拼音注音Bànɡ Bànɡ Mù別名棒棒樹、棒子木、棒子樹、黑彈木、黑彈樹、樸樹、木黃瓜樹、白麻子、白麻樹來(lái)源榆科樸樹屬植物小葉補(bǔ)Celtis bungeana Blume的樹干。全年可采,切成小段,曬干。性味辛、......
  • 拼音注音Bànɡ Bànɡ Cǎo別名孩兒參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短小孩兒參的干燥塊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seudostellaria maximowicziana (Franch.et Sav.)Pax ex Pax et Hof......
  • 拼音注音Bǎnɡ Gā別名藏名:榜阿嘎保出處歷代藏醫(yī)藥書均有記載?!端{(lán)琉璃》記載:本品“基生葉三、四片,莖葉稍小,或深裂為七、八片,莖小而柔,花白色有藍(lán)紅光澤解時(shí)疫毒,清膽熱?!薄毒е楸静荨?、《味氣鐵鬘》載:“榜嘎性涼、解毒?!薄陡事吨巍?.....
  • 《中國(guó)藥典》:檳榔拼音注音Bīnɡ Lɑnɡ別名榔玉、賓門、青仔、國(guó)馬、檳楠、尖檳、雞心檳榔英文名SEMEN ARECAE來(lái)源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 的干燥成熟種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shí),用水煮后,干燥,除去......
  • 《中藥大辭典》:檳榔花拼音注音Bīnɡ Lɑnɡ Huā出處《中藥志》來(lái)源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雄花蕾。夏季采集。曬干,去梗。生境分布產(chǎn)于廣東等地。性狀干燥的雄花蕾,粒大如米而瘦,表面土黃色至淡棕色。氣無(wú),味淡。功能主治①《中藥志》:“為芳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