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野苦瓜

    拼音注音Yě Kǔ Guā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短序栝樓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chosanthes bauiensis Gagnep.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500m的常綠闊葉林下和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貴州西南部和云南南部及東南部。

    原形態(tài)

    短序栝樓,攀援草本。莖細(xì),被毛,具縱棱及溝。葉柄細(xì),長4-9cm,具縱條紋,密被柔毛;葉片薄紙質(zhì),卵形,長5-20cm,寬5-13cm,不分裂,先端漸尖,基部深心形,邊緣具短尖頭狀細(xì)鋸齒,上面綠色,疏被短柔毛,背面淡綠色,密被短柔毛,基出掌狀脈5條,細(xì)脈網(wǎng)狀。卷須二歧,被短柔毛?;ù菩郛愔辏恍刍ńM成傘房花序,長約2cm,幾乎自基部生花,無苞片;花芽球形,萼筒漏斗形,被柔毛,裂片狹三角形,花冠綠色,裂片卵狀橢圓形,先端流蘇狀,雄蕊3枚,花絲短;雌花單生,密被短柔毛;萼筒內(nèi)由基部向先端逐漸加寬,長約3cm,被短茸毛,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橢圓形,長約8-10mm,密被短茸毛。果實(shí)卵形,長3-3.5cm,徑3.5cm,平滑無毛,綠色,具淺色條紋,先端具短喙?;ㄆ?-5月,果期5-9月。

    功能主治

    根截瘧;全草退熱;利水。主瘡瘍腫毒;發(fā)熱;水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扁青拼音注音Biǎn Qīnɡ別名白青(《本經(jīng)》),碧青(《唐本草》),石青,大青(《綱目》)。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lán)銅礦的礦石。原形態(tài)產(chǎn)于銅礦氧化帶中。單斜晶系。晶體短柱狀或板狀。通常星粒狀、腎狀、散射狀、土狀等......
  • 別名扛棺回來源蘿藦科娃兒藤屬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以葉入藥。隨時可采,曬干,一般鮮用。性味微酸、澀,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解毒。用于各種毒蛇咬傷及跌打損傷。用法用量1~2兩,搗爛取汁沖白酒內(nèi)服......
  • 《中藥大辭典》:報(bào)春花拼音注音Bào Chūn Huā別名橡只瑪爾布(藏名)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來源為報(bào)春花科植物條紋報(bào)春的花朵。6~8月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水溝旁及潮濕處。分布西南及西藏、內(nèi)蒙古、新疆。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抱樹蓮拼音注音Bào Shù Lián別名抱石蓮、瓜子菜、飛蓮草來源蕨類水龍骨科抱樹蓮屬植物抱樹蓮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 (L.) Presl,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甘......
  • 《全國中草藥匯編》:拔毒散拼音注音Bá Dú Sàn別名小黃藥、小迷馬樁、迷馬樁棵、小克麻、巴掌葉、肯麻尖來源錦葵科黃花稔屬植物四川黃花稔Sida szechuenensis Matsuda,以全株入藥。秋末采收,洗凈切碎,曬干備用。性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