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魚彭)魚腦

    拼音注音( Yú Pénɡ ) Yú Nǎo來源

    藥材基源:為蝠鲼科動(dòng)物雙吻前口蝠鲼、日本蝠鲼等的腦髓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Manta birostris(Walbaum)2.Mobula japonica(Muller et Henle)

    采收和儲(chǔ)藏:捕殺后,取腦髓,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暖水性中上層大型鲼類。主食浮游甲殼類及小魚。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于黃海、東海和南海。

    2.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1.雙吻前口蝠鲼,體盤菱形,寬逾6m,重達(dá)2000kg以上。體盤寬為長的2.2-2.4倍,前緣圓凸,后緣凹入。頭寬大,稍突起,前緣扁平,胸鰭前部分化為側(cè)扁的頭鰭,位于頭的兩側(cè),大而長橢圓形,能自由搖動(dòng),并能從下向上轉(zhuǎn)卷成管狀。眼大,側(cè)位,眼間隔頻寬,眼球比噴水孔寬約大2倍,噴水孔橫橢圓形。鼻孔亞前位,于上頜角前方??谇拔?,很寬大,下頜突出,上頜無牙,下頜具一細(xì)狹牙帶,牙細(xì)小,粒狀,約100余縱行。鰓孔很寬,前后距離約相等。小型背鰭1個(gè),約為腹鰭的1/2,起點(diǎn)約與腹鰭起點(diǎn)相對腹鰭小,長方形,約與胸鰭后角在同一水平級上。尾細(xì)短,約為射干長的1.2倍。尾刺1個(gè),短寬,包于皮下。體背淺青灰色,頭的前部及尾的后部均黑褐色,體盤外緣灰褐色,胸鰭外部、后部及腹鰭為青灰色,肛門周圍黑色。大者背面深青褐色,頭側(cè)至肩區(qū)具類橢圓形灰白大斑1對,腹面淡白色。

    2.日本蝠鲼,本種與前種主要差別為:頭鰭中側(cè)扁,作角狀突出于眼前,能自由搖動(dòng),亦能從下向外轉(zhuǎn)卷呈“S”形??谙挛?,寬平近前,上下頜具一細(xì)牙橫帶,每橫帶約由150縱行組成,前面牙較小,扁圓形;后面牙漸大,橢圓形橫條狀,每牙具1-3個(gè)齒頭。尾細(xì)長,幾為體長的3倍,尾刺1個(gè),短小。體背面粗糙,青褐色,腹面白色。頭鰭里青褐色;外側(cè)白色。尾的兩側(cè)具白色小鱗。

    性味

    味咸;性寒

    功能主治

    化瘀通絡(luò)。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浸酒,適量。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宣明論》)。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功能主治①《綱目》:“消積滯,止瀉痢?!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敗毒。破瘰疬痰核。“復(fù)方治瀉?。喊投蛊?、......
  • 《中藥大辭典》: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擋蛇劍、獨(dú)行千里(《嶺南草藥志》)。出處《綱目》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辛,......
  • 《中藥大辭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綱目》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態(tài)詳“巴豆“條。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螢光。有辛灼的香氣。性味辛,熱,有毒。功能主治①《綱目》:“治中風(fēng)痰厥,氣厥......
  •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來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疏松的淡黃色粉末,顯油性。貯藏置陰涼干燥處。炮制取凈巴豆仁,照制霜法(附錄Ⅱ D)制霜,或取仁碾細(xì)后,......
  • 《中藥大辭典》: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別名睬甲哈烏(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來源為鱗毛蕨種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陰濕地及巖石縫中。分布陜西、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