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西藏常用中草藥》
為樟科植物紅葉木姜子的果實。8~9月采摘。
生于山坡、林下。分布云南、四川、貴州、陜西、西藏等地。
灌木或小喬木,高3~5米。枝褐紅色。葉互生,狹長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長4~6厘米,寬1.7~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初有疏柔毛,后漸脫落,側(cè)脈紅色,兩面隆起;葉柄長達1.2厘米。雌雄異株;傘形花序有花10~12,于葉后開放;花梗長3~5毫米,密生長柔毛;花小,花被片6,淡黃色,橢圓形;能育雄蕊9,花絲無毛,花藥生室,內(nèi)向瓣裂。果實橢圓形,幼時綠色,成熟時紫黑色。
本植物的根(樟樹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微溫,味辛。
祛風(fēng)散寒,消食化滯。治腸胃炎,胃寒腹痛,食滯,腹脹。
內(nèi)服:煎湯,0.5~1.5錢。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樟科植物紅葉木姜子的果實。8~9月采摘。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分布云南、四川、貴州、陜西、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灌木或小喬木,高3~5米。枝褐紅色。葉互生,狹長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長4~6厘米,寬1.7~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初有疏柔毛,后漸脫落,側(cè)脈紅色,兩面隆起;葉柄長達1.2厘米。雌雄異株;傘形花序有花10~12,于葉后開放;花梗長3~5毫米,密生長柔毛;花小,花被片6,淡黃色,橢圓形;能育雄蕊9,花絲無毛,花藥生室,內(nèi)向瓣裂。果實橢圓形,幼時綠色,成熟時紫黑色。
本植物的根(樟樹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性微溫,味辛。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散寒,消食化滯。治腸胃炎,胃寒腹痛,食滯,腹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