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竹蜂

    《全國中草藥匯編》:竹蜂拼音注音Zhú Fēnɡ別名

    烏蜂、熊蜂、象蜂

    來源

    為膜翅目蜜蜂科昆蟲竹筒蜂Xylocopa dissimilis (Lep.)的干燥全體。秋冬較易捕捉,當(dāng)蜂群居竹節(jié)內(nèi),封閉竹孔,將竹砍下燃火加熱,俟蜂悶死,破竹取出,干燥即得。民間有用鹽水腌浸貯藏備用。

    性味

    甘、酸,寒。

    注意

    虛寒無火者禁用。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祛風(fēng)。用于牙{匿蟲蟲}、口瘡、咽痛,小兒驚風(fēng)。

    用法用量

    2~4只。

    備注

    (1)同屬動(dòng)物小竹筒蜂Xylocopa phalothorax (Lep.),身體較小,亦供藥用。

    (2)頭嘴有白色花紋者,不能作本品供藥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竹蜂拼音注音Zhú Fēnɡ別名

    笛師(《方言》郭璞解),留師(《本草拾遺》),竹蜜蜂(《白孔六帖》),竹篩蜂(《陸川本草》),烏蜂、熊蜂、象蜂(《廣西中藥志》)。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蜜蜂科昆蟲竹蜂全蟲。秋、冬季蜂群居竹內(nèi)時(shí)捕捉,先封閉竹孔,將竹砍下,燃火加熱,待蜂悶死后,破竹取出,曬干?;蛴名}水腌浸貯存。

    原形態(tài)

    體形鈍圓肥大,長約2.5厘米。體黑色,密生柔軟的黑絨毛。復(fù)眼1對。觸角稍彎曲。胸部背面密生黃毛。翅紫藍(lán)色,基部色澤較深,翅端較淡,全翅閃現(xiàn)金色光輝。足3對,黑色而短。

    常鉆穴營巢于竹木的莖桿中,并將唾液與鉆穴的竹、木屑混和制成隔板。將巢穴間成若干格,每格貯花粉與蜜汁的混合物,并產(chǎn)卵于其中。

    歸經(jīng)

    《廣西中藥志》:"入胃、大腸二經(jīng)。"

    性味

    《廣西中藥志》:"味甘酸,性寒,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定驚。治小兒驚風(fēng),口瘡,咽痛。

    ①《陸川本草》:"祛風(fēng)化痰,行氣消腫,治風(fēng)痰閉竅,氣喘腹脹,風(fēng)水浮腫,小兒急驚。"

    ②《廣西中藥志》:"清熱瀉火,祛風(fēng)。治齒霞,口瘡,咽痛,小兒驚風(fē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烘干研末,2~4個(g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竹蜂拼音注音Zhú Fēnɡ別名

    笛師、留師、竹蜜蜂、竹筒蜂、烏蜂、熊蜂、象蜂

    英文名bamboo bee出處

    1.出自《本草綱目拾遺》:留師蜂如小指大,正黑色,嚙竹為窠,蜜如稠糖,酸甜好食。

    2.《綱目》:《六帖》云:竹蜜蜂,出蜀中。于野竹上結(jié)窠,紺色,大如雞子,長寸許,有蒂,窠有蜜,甘倍常蜜,即此也。按今人家一種黑蜂,大如指頭,能穴竹木而居,腹中有蜜,小兒撲殺取食,亦此類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蜂科動(dòng)物竹蜂的全蟲。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Xylocopa dissimilis(Lep.)

    采收和儲(chǔ)藏:秋、冬季蜂群居竹內(nèi)時(shí)捕牛,處死曬干,或用鹽水腌浸貯存。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常棲于竹類的莖稈中并將唾液與鉆木的竹木屑混合與鉆木的竹木屑混合制成隔板。將巢穴間成若干格,每格貯花粉與蜜法的混合物,并產(chǎn)卵于其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南方各地。

    原形態(tài)

    竹蜂,體形鈍圓肥大,長約25mm。體黑色,密生柔軟的黑絨毛,復(fù)眼1對。觸角稍彎曲,胸部背面密生黃毛。翅紫藍(lán)色,基部色澤較深,翅端較淡,全翅閃現(xiàn)金色光輝。足3對,黑色而短。

    性狀

    性狀鑒別,竹蜂體粗大,黑色,有光澤。雌蟲胸前有濃密的黑色長毛,雄蟲胸前方有一帶狀濃密的淡黃色絨毛,翅基部藍(lán)紫色,向外緣頂部變銅色,有金屬樣光澤。

    歸經(jīng)

    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寒

    注意

    《廣西中藥志》:“虛寒無火者禁用。”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定驚。主小兒驚風(fēng);風(fēng)水痛腫;乳蛾;口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只;或入散劑。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祛風(fēng)化痰,行氣消腫,治風(fēng)痰閉竅,氣喘腹脹,風(fēng)水浮腫,小兒急驚。

    2.《廣西中藥志》:清熱瀉火,祛風(fēng)??诏?,咽痛,小兒驚風(fēn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國藥典》:川貝母拼音注音Chuān Bèi Mǔ別名貝母、川貝英文名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
  • 拼音注音Chuān è Shān Zhū Yú來源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川鄂山茱萸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ornus chinensis Wang er.[Macro-carpium chinense(Wanger.)Hutch.]......
  • 《中藥大辭典》:川防風(fēng)拼音注音Chuān Fánɡ Fēnɡ別名竹節(jié)防風(fēng)(《四川中藥志》),毛前胡、西風(fēng)(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出處《中藥志》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春、秋采收,挖出根部,洗凈,曬干。生境分布野生在多石礫的草原、山......
  • 來源麻黃科川麻黃Ephedra minuta Florin,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四川。性味苦,溫。功能主治祛寒發(fā)汗,平喘利尿,散瞳升壓。主治感冒無汗,頭痛身痛,麻疹水腫。用法用量0.5~3錢。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huān Qián Yā Jiǎo Mù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短序鵝掌柴的莖皮和根皮。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chefflera bodinieri(Levl.)Rehd,[Heptapleurum bodinieri Le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