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逢原》
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宿萼。
植物形態(tài)詳"紫蘇葉"條。
治血虛感冒。
內(nèi)服:煎湯,1~2錢。
《本經(jīng)逢原》:"亡血家大虛,及妊婦產(chǎn)婦發(fā)散,用紫蘇苞最佳,取其氣味皆薄,而無過汗傷中之患也。"
出自《本經(jīng)逢原》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紫蘇和野紫蘇等的宿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arguta (Benth.) Hand.-Mazz. P.frutescens (L) Britt .var .purpurascens (Hayata )H. W. Li
采收和儲藏:秋季將成熟果產(chǎn)打下,留取存果萼,曬干。
一年生草本,高30-200cm。具有特殊芳香。莖直立,多分枝,紫色、綠紫色或綠色,鈍四棱形,密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5cm,紫紅色或綠色,被長節(jié)毛;葉片闊卵形、卵狀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4-13cm,寬2.5-10cm,先端漸尖或突尖,有時呈短尾狀,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粗鋸齒,有時鋸齒較深或淺裂,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下兩面均疏生柔毛,沿葉脈處較密,葉下面有細(xì)油腺點;側(cè)脈7-8對,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輪傘花序,由2花組成偏向一側(cè)成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卵形、卵狀三角形或披針形形,全緣,具緣毛,外面有腺點,邊緣膜質(zhì);花梗長1-1.5mm,密被柔毛;花萼鐘狀,長約3mm,10脈,外面部密被長柔毛和有黃色腺點,頂端5齒,2唇,上唇寬大,有3齒,下唇有2齒,結(jié)果時增大,基部呈囊狀;花冠唇形,長3-4mm,白色或紫紅色,花冠筒內(nèi)有毛環(huán),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筒內(nèi)中部,幾不伸出花冠外,花藥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徑1-1.3mm,有網(wǎng)紋,果萼長約10mm?;ㄆ?-8月,果期7-9月。
這一變種與紫蘇的區(qū)別在于:果萼小,長4-5.5mm,下面被疏柔毛,具腺點;莖被短柔毛;葉較小,卵形,長4.5-7.5cm,寬2.8-5cm,兩面被疏柔毛。小堅果較小,土黃色,直徑1-1.5mm?;ㄆ?-8月,果期7-9月。
歸肺經(jīng)
味微辛;性平
解表。主血虛感冒
內(nèi)服:煎湯,3-9g。
《本經(jīng)逢原》:亡血家大虛,及妊婦產(chǎn)婦發(fā)散,用紫蘇苞最佳,取其氣味皆薄,而無過汗傷中之患也。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草逢原》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宿萼。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紫蘇葉"條。
功能主治治血虛感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
各家論述《本經(jīng)逢原》:"亡血家大虛,及妊婦產(chǎn)婦發(fā)散,用紫蘇苞最佳,取其氣味皆薄,而無過汗傷中之患也。"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紫蘇苞拼音注音Zǐ Sū Bāo英文名perennial calyx of Crisped Common perilla, perennial calyx of Purple common perilla出處出自《本經(jīng)逢原》
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紫蘇和野紫蘇等的宿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arguta (Benth.) Hand.-Mazz. P.frutescens (L) Britt .var .purpurascens (Hayata )H. W. Li
采收和儲藏:秋季將成熟果產(chǎn)打下,留取存果萼,曬干。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30-200cm。具有特殊芳香。莖直立,多分枝,紫色、綠紫色或綠色,鈍四棱形,密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5cm,紫紅色或綠色,被長節(jié)毛;葉片闊卵形、卵狀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4-13cm,寬2.5-10cm,先端漸尖或突尖,有時呈短尾狀,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粗鋸齒,有時鋸齒較深或淺裂,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下兩面均疏生柔毛,沿葉脈處較密,葉下面有細(xì)油腺點;側(cè)脈7-8對,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輪傘花序,由2花組成偏向一側(cè)成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卵形、卵狀三角形或披針形形,全緣,具緣毛,外面有腺點,邊緣膜質(zhì);花梗長1-1.5mm,密被柔毛;花萼鐘狀,長約3mm,10脈,外面部密被長柔毛和有黃色腺點,頂端5齒,2唇,上唇寬大,有3齒,下唇有2齒,結(jié)果時增大,基部呈囊狀;花冠唇形,長3-4mm,白色或紫紅色,花冠筒內(nèi)有毛環(huán),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筒內(nèi)中部,幾不伸出花冠外,花藥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徑1-1.3mm,有網(wǎng)紋,果萼長約10mm?;ㄆ?-8月,果期7-9月。
這一變種與紫蘇的區(qū)別在于:果萼小,長4-5.5mm,下面被疏柔毛,具腺點;莖被短柔毛;葉較小,卵形,長4.5-7.5cm,寬2.8-5cm,兩面被疏柔毛。小堅果較小,土黃色,直徑1-1.5mm?;ㄆ?-8月,果期7-9月。
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
性味味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解表。主血虛感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本經(jīng)逢原》:亡血家大虛,及妊婦產(chǎn)婦發(fā)散,用紫蘇苞最佳,取其氣味皆薄,而無過汗傷中之患也。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