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自消容

    《中藥大辭典》:自消容拼音注音Zì Xiāo Rónɡ別名

    十字珍珠草(《本草求原》),自消融、通心草、大金不換(《嶺南采藥錄》),通心蓉(《廣東中藥》)。

    出處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為豆科植物大豬屎豆莖葉。夏、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我國南部有栽培。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臺灣等地。產(chǎn)于廣東。

    原形態(tài)

    大豬屎豆,又名:凸尖野百合。

    亞灌木狀草本,高1~2米。莖、枝被絹毛。單葉,大,質(zhì)薄,矩圓形,有時(shí)為倒披針狀矩圓形,長5~12厘米,寬2~2.5厘米,先端有小尖頭,基部楔形,上面禿凈,下面有絹質(zhì)短柔毛;托葉小,錐尖,宿存??偁罨ㄐ蚴枭?,有花20~30朵,長達(dá)30厘米;小苞片2,線狀披針形;花柄與萼等長;萼長8~12毫米,被絹質(zhì)柔毛,萼管短,5深裂,裂齒披針形;花冠蝶形,金黃色,長1.8厘米,旗瓣圓形,翼瓣較短,龍骨瓣與翼瓣等長,極內(nèi)彎,有喙;雄蕊10,單體,花藥兩型;雌蕊1,花柱長。莢果矩圓形,長4~5厘米,禿凈,有柄?;ㄆ?~10月。果期8~11月。

    本植物的根(自消容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狀

    干燥的枝直徑約4~8毫米,有稍凸起之縱棱。葉多破碎,上面為灰褐色或灰綠色,背面灰色。枝上尚可見到宿存的小托葉,色黃,貼伏于葉柄下兩旁。氣微,味淡。以葉多,完整,干燥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含野百合堿2~3%。

    藥理作用

    ①抗腫瘤作用

    野百合堿(參見"野百合"條)對小鼠肉瘤S-180、S-37及淋巴肉瘤1號腹水型的生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大葉豬屎青堿經(jīng)各種檢查,可能即系野百合堿,對小鼠移植性腫瘤細(xì)胞具有較明顯的破壞作用,對瘤細(xì)胞的有絲核分裂或增殖發(fā)育有較明顯的抑制,主要在于破壞細(xì)胞的蛋白合成和代謝,從而促進(jìn)其退行性變。

    ②對肝的損害及毒性

    野百合喊對狗的亞急性毒性,主要表現(xiàn)為肝臟的嚴(yán)重?fù)p害,動物不進(jìn)食,肝功能衰竭;毒性的潛伏期較長,常于停藥后方出現(xiàn)。小鼠的急性半數(shù)致死量,大葉豬屎青堿腹腔注射時(shí)為700±57.3毫克/公斤;亞急性半數(shù)致死量為341.7±17.8毫克/公斤。對小鼠及狗的各種檢查顯示,其主要毒性為對肝臟的損害,此與雙稠吡咯啶生物堿的性質(zhì)是一致的。

    功能主治

    治咳嗽吐血,腫脹,牙痛,小兒頭瘡。

    ①《牛草藥性備要》:"治腫脹,敷大惡瘡。"

    ②《本草求原》:"消瘡毒,專治小兒頭瘡成堆,煎水洗,或?yàn)槟┯糜筒搿?

    ③《嶺南采藥錄》:"治牙痛,取其葉約十片,與咸雞蛋一枚,同煎濃,加鹽少許飲之:外敷消腫脹,"

    ④《生草藥手冊》:"治熱咳吐血,水腫,小兒皮色黃瘦。"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白血病

    從大葉豬屎豆種子中分離出的生物堿-野百合堿,據(jù)分析與草藥農(nóng)吉利中分離出的農(nóng)吉利甲素性質(zhì)相同(參見"野百合"條)。曾試治白血病26例,獲得暫時(shí)緩解者(血液中幼稚細(xì)胞消失,骨髓象恢復(fù)正?;蚝棉D(zhuǎn),臨床癥狀消失,全身情況明顯好轉(zhuǎn))2例,暫時(shí)好轉(zhuǎn)者(血象明顯好轉(zhuǎn),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全身情況好轉(zhuǎn))4例,血象進(jìn)步者(血液中幼稚細(xì)胞減少,癥狀減輕不明顯,全身情況維持原狀)8例??傆行蕿?6%。治療方法:一般每日用100~200毫克,一次或分二次靜滴或靜注,連續(xù)2星期左右。如血象不見進(jìn)步,則停用野百合堿,改用其他藥物治療;如血象有所進(jìn)步,或雖無明顯進(jìn)步而全身情況尚好者,仍可繼續(xù)用藥。用藥時(shí)間最長者為30天,總量6.0克。但考慮到野百合堿有一定的毒性,故建議總療程不超過15天,總量不超過2.5克。據(jù)本組病例的觀察體會,有效病例在用藥后的5~7天,血象開始好轉(zhuǎn),平均在12天時(shí)血象好轉(zhuǎn)最明顯;但有效時(shí)期較為短促,最短的僅3~5天,最長也不過1個(gè)多月。野百合堿對肝臟有毒性損害,但個(gè)體差異很大。肝臟受損的主要表現(xiàn)是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的上升,且往往在用藥后1~2個(gè)月始表現(xiàn)出來。肝臟損害嚴(yán)重者甚至可以致死,故臨床應(yīng)用必須十分慎重!

    ②治療惡性腫瘤

    曾用野百合堿治療21例,其中皮膚癌4例,基底細(xì)胞癌3例,宮頸癌4例,惡性淋巴瘤3例,頭頸部腫瘤4例,食道癌1例,肺癌1例,縱隔腫瘤1例。結(jié)果顯效2例,有效1例。顯效標(biāo)準(zhǔn)是癥狀基本緩解或大部分緩解,腫瘤縮小一半以上;有效是癥狀有所改善,腫瘤縮小一半以下。治療方法及劑量:㈠外敷粉劑,15~80毫克/天,總量最小765毫克,最大1520毫克;㈡局部瘤內(nèi)注射,30~100毫克/天,總量最小165毫克,最大2000毫克;㈢肌肉注射,15~50毫克/天,總量600毫克;㈣靜脈注射或滴注,100~200毫克/天,總量一般在3000毫克左右;㈤動脈插管推注,多數(shù)為200毫克/天,總量一般在3000毫克左右。根據(jù)病變的不同,分別采用上述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方法,療程一般為2~3周。毒性反應(yīng):可影響肝、腎及造血功能;一般副作用有惡心、嘔吐、食欲下降、無力、頭暈、頭痛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自消容拼音注音Zì Xiāo Rónɡ別名

    十字珍珠草、自消融、通心草、大金不換、通心容、豬鈴豆、響鈴豆、野靛葉、牙益路之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Assan Crotalaria出處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大豬屎豆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otalaria assamica Bent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去凈雜質(zhì),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分布于臺灣、湖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多栽培于我國南部。

    原形態(tài)

    大豬屎豆 直立灌木狀草本,高1-2m。莖和枝均有絲光質(zhì)短柔毛。單葉互生,膜質(zhì);葉柄長2-3mm;托葉小,鉆形,宿存;葉片長圓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長5-12cm,寬2-2.5cm,先端鈍,有小尖頭,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有絹質(zhì)短柔毛??偁罨ㄐ蝽斏耙干?,花疏生,有花20-30朵,花梗長約1cm;小苞片2,線狀披針形;花萼長12-16mm,5深裂,裂片披針形,長約12-15mm;蝶形花冠,金黃色,伸出萼外,長達(dá)2cm;雄蕊10,單體,花藥異型;雌蕊1,花柱長,彎曲。莢果長圓形,上部寬大,下部較狹,長約5cm,寬1.5-2cm。種子多數(shù)?;ㄆ?-10月,果期8-11月。

    性狀

    莖枝直徑4-8mm,有稍凸起之縱棱。葉多破碎,上面灰褐色或灰綠色,背面灰色。枝上尚可見到宿存的小托葉,色黃,貼伏于葉柄下兩旁。氣微,味淡。以葉多、完整、干燥者為佳。

    毒性

    1.野百合堿對狗的亞急性毒性,主要表現(xiàn)為肝臟的嚴(yán)重?fù)p害,動物不進(jìn)食,肝功能衰竭;毒性的潛伏期較長,常于停藥后方出現(xiàn)。

    2.小鼠的急性半數(shù)致死量,大葉豬屎青堿腹腔注射時(shí)為700土57.3mg/kg;亞急性半數(shù)致死量為341.7±17.8mg/kg。對小鼠及狗的各種檢查顯示,其主要毒性為對肝臟的損害,此與雙稠吡咯啶生物堿的性質(zhì)是一致的。

    化學(xué)成分

    莖葉含野百合堿(monocrotaline)。

    藥理作用

    抗腫瘤作用:野百合堿(參見野百合條)對小鼠肉瘤S-180、S-37及淋巴肉瘤1號腹水型的生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大葉豬屎青堿經(jīng)各種檢查,可能即系野百合堿,對小鼠移植性腫瘤細(xì)胞具有較明顯的破壞作用,對瘤細(xì)胞的有絲核分裂或增殖發(fā)育有較明顯的抑制,主要在于破壞細(xì)胞的蛋白合成和代謝,從而促進(jìn)其退行性變。

    歸經(jīng)

    肺;脾經(jīng)

    性味

    淡;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水消腫。主小兒頭瘡,口瘡,牙痛,肺熱咳嗽咯血,跌打損傷,外傷出血,水腫,腎結(jié)石,膀胱炎,風(fēng)濕骨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或搗爛敷。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腫脹,敷大惡瘡。

    2.《本草求原》:消瘡毒,專治小兒頭瘡成堆,煎水洗,或?yàn)槟┯糜筒搿?/p>

    3.《嶺南采藥錄》:治牙痛,取其葉約十片,與咸雞蛋一枚,同煎濃,加鹽少許飲之;外敷消腫脹。

    4.《生草藥手冊》:治熱咳吐血,水腫,小兒皮色黃瘦。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Chānɡ別名泥昌(《雷公炮炙論》),水昌、水宿、莖蒲、水菖蒲(《別錄》),溪蓀、蘭蓀(陶弘景),地心(《石藥爾雅》),泥菖蒲(《綱目》),蒲劍(《草木便方》),水八角草、家昌蒲(《廣西中獸醫(yī)藥植》),臭蒲(《江蘇植藥志》)......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萆薢拼音注音Bái Bì Xiè別名刺萆薢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鐵葉菝葜Smilax siderophylla Hand.-Mazz.,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清熱利尿......
  • 《中藥大辭典》:白蒿拼音注音Bái Hāo別名蘩(《詩經(jīng)》),皤蒿(《毛詩傳》),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傳》),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開寶本草》)。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生境分布生長河邊、草地、荒地。分布東北......
  • 拼音注音Bái Hāo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sieuersiana Ehrhart ex Willd.采收和儲藏:6-8月采收,鮮用或晾干。原形態(tài)大籽蒿 一二年生草本,高50-1......
  • 拼音注音Bái Lán Cuì Què Huā英文名Bluewhite Larkspur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白藍(lán)翠雀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lphinium albocoeruleum Max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