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螲蟷

    《中藥大辭典》:螲蟷拼音注音Zhì Dānɡ別名

    土蜘蛛、蛈蝪(《爾雅》),顛蟷蟲(《本草拾遺》),蛈母(《綱目》)。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螲蟷科動物螲蟷全蟲。

    原形態(tài)

    體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余。全身黑褐色。頭胸部比腹部較大,口小,位于頭端,適于吮吸;頭胸部上面前端有單眼4對;下面有附肢6對,第1對螯狀,第2對為腳須,似觸角,雄者末節(jié)膨大成交配器。余4對為步足。胸部背面中央有U狀溝。腹部卵圓形,有7對白色帶紋,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并有生殖板覆蓋。尾端有疣狀紡錘突2對,尖端有小孔,內(nèi)通紡績腺,能分泌粘液,而抽絲。

    穴居土中,抽絲作圓筒形的巢,上面有橢圓形的蓋,可以啟閉;常仰開其蓋,俟其他小蟲誤入而捕食之。

    性味

    ①《本草拾遺》:"有毒。"

    ②《陸川本草》:"咸,寒,有毒。"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遺》:"主一切丁腫,附骨疽蝕等瘡,宿肉贅瘤,燒為束和臘月豬脂敷之。亦可同諸藥為膏,主丁腫出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螲蟷拼音注音Zhì Dānɡ別名

    土蜘蛛、顛蟷蟲

    英文名Trap spider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爾雅》郭摸注:螲蟷似蜘蛛,在穴中,有蓋,今河北人呼DIEYANG。

    2.《酉陽雜俎》:顛蟷,案深如蝴穴,網(wǎng)絲其中,士蓋與地平,大如榆莢,常仰捍其益,伺蠅匪過,飄翻蓋捅之,才人復(fù)閉,與地一色,無隙可尋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螲蟷科動物螲蟷的全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touchia pavlovi Schenkel

    采收和儲藏:夏季捕捉,曬干。用時焙干研末。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穴居土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螲蟷,體長橢圓形,長10mm,頭胸部大于腹部??谛?,位于頭端,頭胸部上面前端有單眼4對。下面有附肢6對,第1對螯肢,第2對為腳須,似觸角。雄者末端節(jié)膨大成交配器。其余4對為步足。胸部背面中央有U狀溝。腹部卵圓形,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并有生殖板覆蓋。尾端有疣狀紡綞突2對,尖端有小孔內(nèi)通紡績腺,能分泌粘液而抽絲。全體呈黑褐色,腹部有白色帶紋7對。

    歸經(jīng)

    心經(jīng)

    性味

    味咸;性寒;有毒

    注意

    《中國藥用動物志》:“本品有毒,用之宜慎?!?/p>功能主治

    解毒蝕瘡。主疔瘡腫痛;附骨疽;贅疣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本草拾遺》:主一切丁腫,附骨疽蝕籌瘡,宿肉鼓癌,燒為末和臘月豬脂效之。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ū Fěi Zǐ別名榧子、山榧子、血榧來源粗榧科粗榧屬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 f. 和中國粗榧C. sinensis (Rehd. Et Wils.)Li的種子。秋季采摘,曬干。性味甘、澀......
  • 拼音注音Cū Fěi Zhī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三尖杉科植物粗榧的枝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phalotaxus sinensis (Rehd.et Wils.)Li[C.drupacea Sieb.et Zucc.var.sinen......
  • 拼音注音Cū Fěi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三尖杉科植物粗榧的根或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phalotaxus sinensis (Rehd.et Wils.)Li[C.drupacea Sieb.et Zucc.var.sinens......
  • 拼音注音Cū Máo Tí Gài Jué來源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軟刺蹄蓋蕨的全草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thyrium strigillosum Moore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溝邊草叢......
  • 拼音注音Cū Máo Lín Gài Jué英文名Strigose Microlepia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碗蕨科植物粗毛鱗蓋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crolepia strigosa (Thunb.)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