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安蛔湯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

    人參7分,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花椒(去目)3分。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傷寒吐蛔。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回春》卷二明·《萬病回春》:安蛔湯出處

    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組成

    人參七分(9克)、白術(shù)一錢(9克)、茯苓一錢(9克)、干姜(炒黑)五分(4.5克)、花椒(去目)三分(3克)、烏梅兩個(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溫中安蛔。

    主治

    主治中陽不足,脾胃虛寒,便清溲清,腹痛腸鳴,蛔從口吐出,或從大便出,手足不溫,舌白脈虛者。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膽道蛔蟲病、蛔蟲性支氣管炎等病癥。

    1.膽道蛔蟲?。阂员痉郊訙p治療32例,每日1劑,水煎2次,早、中、晚各服1次,治療期間忌食葷腥油膩食物。結(jié)果:32例(2例配合西藥抗炎、對癥、支持等治療)均在服藥1~6劑內(nèi)癥狀全部消失。(《江西中醫(yī)藥》2001年第5期)

    2.蛔蟲性支氣管炎:以本方聯(lián)合麻杏石甘湯隨癥加減治療40例,每日1劑水煎3次相混合后,晨起及晚餐前空腹各服1次,連續(xù)服藥10~20劑。療效評定以咳嗽、咯痰、哮喘樣發(fā)作、胸痛等癥狀完全消失,胸片無異常,連續(xù)3次做痰檢未發(fā)現(xiàn)蛔蟲卵,并經(jīng)過3個月以上無復(fù)發(fā)為痊愈。結(jié)果:治療后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未見不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四川中醫(yī)》2007年第3期)

    方解

    本方由理中湯去甘草、加茯苓以溫養(yǎng)脾胃之寒而祛中焦之寒,烏梅、川椒酸辛伏蟲,使中焦寒去,蟲伏而安。本方藥性偏溫,陰虛者慎用。

    現(xiàn)代研究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烏梅能促進膽汁分泌,花椒能加強腸道蠕動,烏梅、花椒還有麻痹蟲體,刺激蟲體尾部蜷縮后拉作用。由此可見在各藥的共同作用之下,蛔蟲被迫安靜地退出膽道,達到快速驅(qū)蟲的效果。

    方歌

    理中加減可安蛔,參術(shù)苓姜和椒梅,腹痛便溏因蟲擾,辛酸伏蛔蛔自摧。

    摘錄明·《萬病回春》
更多中藥材
  • 處方蓮子肉2兩,當歸1兩,金櫻1兩,芡實8錢,茯神8錢,龍骨8錢,鎖陽8錢,牡蠣8錢,肉桂4錢,川連3錢,遠志6分,棗仁6分,蓮須6分,生地5錢,黃柏5錢,知母5錢。制法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每丸2錢重。功能主治滋補強心,固精安神。主夜夢遺......
  • 處方黃耆(蜜炙)1錢5分,人參1錢5分,當歸(酒洗)1錢5分,柴胡1錢,升麻5分,黃連(酒炒)1錢,黃芩(酒炒)1錢,黃柏(酒炒)3錢,知母1錢,防風1錢,蔓荊子7分,麥門冬1錢,茯神1錢,酸棗(炒)1錢5分,川芎1錢,甘草5分,甘枸杞子1......
  • 處方圓眼肉1兩,當歸1兩,熟地黃1兩,白芍藥1兩,益智1兩,酸棗仁1兩,川芎5錢,遠志5錢(皆照常制)。制法上為細末,山藥糊為丸;或煉蜜為丸,如綠豆大。功能主治諸虛。用法用量臨臥沸湯、酒任下。摘錄《扶壽精方》......
  • 處方丹砂半兩(研如粉),松脂3兩(煉10次,取1兩半),鶴虱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狗脊(去毛)半兩,貫眾半兩,雄黃(研如粉)半兩,蠟2兩,蜜(煉)1兩,乳香1兩(研如粉),禹余糧(燒3度,研如粉)1兩。制法上為末,取十五日合......
  • 《醫(yī)學心悟》卷四:安神定志丸處方茯苓 茯神 人參 遠志各30克 石菖蒲 龍齒各15克制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為衣。功能主治因驚恐而失眠,夜寐不寧,夢中驚跳怵惕。用法用量每服6克,開水送下。摘錄《醫(yī)學心悟》卷四《醫(yī)便》卷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