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產(chǎn)后調(diào)理方

    處方

    當(dāng)歸身9克 川芎4.5克 生地6克 赤芍藥4.5克 元胡(醋制)6克 牛膝15克 蒲黃4.5克 干姜(炒黑)2.1克 肉桂(火盛者及夏月勿用)2.1克 山楂肉9克 五靈脂(醋炒,去沙)3克 桃仁(去皮、尖)紅花各2.4克 黑豆(炒)30克 杜仲(炒去絲)6克 續(xù)斷6克 益母草15克 澤蘭葉3克 荊芥穗(炒)3克

    功能主治

    主婦女產(chǎn)后瘀阻,小腹疼痛,結(jié)塊拒按。

    用法用量

    水煎,人童便服。

    過五七日覺少腹已軟無塊,按之不痛,即將赤芍藥、蒲黃、肉桂、五靈脂、桃仁、紅花六味盡去之,另加白芍藥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2.1克;如虛汗,去荊芥、川芎,加棗仁15克,驚悸亦加之;汗不止,加黃耆、人參各6克;虛甚作喘,倍加人參、黃耆、麥冬,去生地、當(dāng)歸、桃仁、紅花;如脾胃弱,不食,泄瀉,加人參酌量,肉果4.5克、砂仁.2.1克、橘紅2.4克。

    注意

    產(chǎn)后惡露過多,無兒枕痛者不可用此方。

    摘錄《先醒齋醫(yī)學(xué)廣筆記》卷二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半夏(湯泡7次,焙干)2兩,枳實(麩炒黃色)2兩,白術(shù)2兩。制法上為極細(xì)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因傷食內(nèi)傷。用法用量每服50丸,添服不妨,無定法。如熱湯浸餅蒸為丸亦可。如食傷寒熱不調(diào),每服加上三黃丸10丸,白湯送下;小便......
  • 處方半夏(生姜制)、栝樓、杏仁(去皮尖)、麻黃、白礬(枯稱)、款冬花各等分。制法上為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遠(yuǎn)近痰嗽,煩喘不止者。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摘錄《宣明論》卷九......
  • 處方半夏根(5月5日?。?兩,木瓜根1兩,烏頭1兩。制法上藥陰干并銼細(xì),搗羅為散。功能主治月蝕濕蟲瘡(匿蟲)。用法用量每取棗核許大,以綿裹,納谷道中。日2次。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三......
  • 處方半夏6錢,秫米1兩,白芍6錢,桂枝4錢,炙甘草1錢,生姜3錢,大棗2枚(去核)。功能主治飲退得寐,舌滑,食不進(jìn)者。用法用量水8杯,煮取3杯,分溫3服。摘錄《溫病條辨》卷三......
  • 處方半夏(漿水煮4-5沸,切,焙)3錢,桔梗(炒)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天南星(洗過)1兩。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脾肺寒熱勞咳,痰盛嘔噦。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2盞,加生姜1棗大(細(xì)切),同煎至半盞,去滓,食后。臨臥溫服。摘錄《圣濟(j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