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蔥豉湯

    《肘后方》卷二:蔥豉湯別名

    蔥白豉湯(《類證活人書》卷十九)。

    處方

    蔥白3枚 豉6克

    功能主治

    通陽發(fā)汗。主外感初起,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者。

    用法用量

    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頓服取汗。

    服藥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黃6克。

    摘錄《肘后方》卷二《孟詵方》:蔥豉湯處方

    連須蔥白30克 淡豆豉10克 生姜3片 黃酒30克

    制法

    將蔥白、淡豆豉、生姜加水500克,煎沸再加黃酒煎煮。

    功能主治

    解表和中。

    用法用量

    熱服,服后蓋被取汗。

    摘錄《孟詵方》《圣濟(jì)總錄》卷一九○:蔥豉湯處方

    豉1合,蔥白1握(去須,切),生姜1兩(切)。

    功能主治

    妊娠傷寒頭痛。

    用法用量

    上以水1大盞,煮至6分,去滓,分2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九○《圣惠》卷九:蔥豉湯處方

    蔥白3莖(切),麻黃1兩(去根節(jié),銼),豉1合,生姜半兩(拍碎)。

    功能主治

    傷寒初得一日,壯熱頭痛。

    用法用量

    上以水2大盞,煎至1大盞3分,去滓,分為3服,不拘時(shí)候,稍熱頻服。衣覆出汗。

    摘錄《圣惠》卷九《圣惠》卷三十八:蔥豉湯處方

    蔥白8莖,香豉2合,藍(lán)葉3分,柴胡1兩(去苗),川升麻半兩,犀角屑半兩,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五石忽發(fā)動,體熱煩疼,心躁悶亂。

    用法用量

    以水5大盞,煎至2盞半,去滓,分5次溫服。未效,再合服之。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蔥豉湯處方

    蔥白14莖,豉半合(炒),干姜(炮)1分,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芍藥半兩。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傷寒初覺1-2日,頭項(xiàng)腰脊痛,惡寒。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良久,投蔥豉熱粥,蓋覆出汗。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二:蔥豉湯處方

    蔥白2莖(細(xì)切),豉1合,蜀椒49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疫癘病始得之,頭疼壯熱。妊娠七月,傷寒壯熱,赤斑變?yōu)楹诎?,溺血?/p>用法用量

    以水3盞,煎至2盞,去滓,頓熱服。汗出愈,未愈更煎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二《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蔥豉湯處方

    蒼術(shù)(米泔浸,去皮,銼,麩炒黃)2兩,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焙)2兩,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傷寒1日至3日以前,身熱脈大,肢體疼痛,汗不出。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入蔥白3寸,鹽、豉20粒,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晉·《肘后備急方》:蔥豉湯出處

    蔥豉湯,出自晉·《肘后備急方》。本方又名“蔥白豉湯”。

    組成

    蔥白一虎口(5條)、淡豆豉1升(30克)。

    用法

    水煎,分服取汗。

    功效

    解表散寒。

    主治

    外感風(fēng)寒輕證,癥見微惡風(fēng)寒,或微熱,頭痛,無汗,鼻塞流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感冒及肺炎等病癥。

    1.感冒:以本方加香附、蘇葉、陳皮等治療妊娠早期風(fēng)寒感冒。5劑后癥狀消失,囑停藥。(《山東中醫(yī)雜志》2010年第11期)

    2.腺病毒肺炎:以本方合保和丸加枳實(shí)治患兒腺病毒肺炎高熱。僅服藥3劑而病獲速愈。(《黑龍江中醫(yī)藥》1995年第2期)

    方解

    本方組成最能體現(xiàn)葛洪組方遣藥簡便廉效的特點(diǎn),藥僅二味,為清宣發(fā)散之劑,溫而不燥,汗而不峻,對感冒及時(shí)疫初起,邪淺證輕者,頗為合拍。方中,蔥白發(fā)汗解表,“散風(fēng)寒表邪”,以“治傷寒頭痛身疼”,為君藥。淡豆豉“發(fā)汗解肌”,宣散表邪。二藥合用,解表散寒。藥性平和,辛而不烈,溫而不燥,構(gòu)成辛溫解表之輕劑。臨床以微惡寒、鼻塞、噴嚏為證治要點(diǎn)。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bào)道尚見于治療咽喉腫痛。

    方歌

    蔥豉湯原助汗方,同煎蔥豉代麻黃,莫云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陽效力彰。

    摘錄晉·《肘后備急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墨面560克 紅花 冰片各6克 麝香3克 熊膽12克 冰糖30克 阿膠48克制法共碾極細(xì)面,制成長方形小塊。功能主治清熱,鎮(zhèn)靜,止血。吐血,衄血,大小便血,急怒暴熱而驟然吐血。用法用量每服4.2克 白開水送下。注意服藥期間,忌食有刺激性......
  • 處方當(dāng)歸1兩,大黃半兩,枳殼3錢,赤芍3錢,木香3錢。功能主治婦人下痢赤白,腹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一九引《仙傳濟(jì)陰方》......
  •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八寶治紅丹處方荷葉5千克 石斛1.5千克 大小薊1千克 香墨1千克 甘草1千克 白芍1千克 丹皮2千克,藕節(jié)2千克 側(cè)柏炭2千克.黃芩2千克 百合2千克 梔子(炒焦)2千克 橘皮2千克 棕櫚炭500克 貝母750克 ......
  • 處方蟾酥8分,蝎尾4錢,雄黃4錢,僵蠶4錢,炙乳沒4錢,銀朱4錢,黃連2錢,冰片4分。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癰疽初起,腫痛微紅,面赤者。用法用量摻膏藥上貼。摘錄《青囊秘傳》......
  • 處方山茨菰(俗名金燈籠?;ㄋ茻艋\,色白,上有黑點(diǎn),結(jié)子三棱;二月開花,三月結(jié)子,四月初苗枯即挖,遲則苗爛難壽。極類有毒老鴉蒜,但蒜無毛,茨菰有毛包裹結(jié)瓣。去皮洗極凈,焙)2兩,川文蛤(一名五倍子。打破,洗刮凈,焙干)2兩,紅芽大戟(杭州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