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蔥白豉湯(《類證活人書》卷十九)。
蔥白3枚 豉6克
通陽發(fā)汗。主外感初起,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者。
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頓服取汗。
服藥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黃6克。
連須蔥白30克 淡豆豉10克 生姜3片 黃酒30克
將蔥白、淡豆豉、生姜加水500克,煎沸再加黃酒煎煮。
解表和中。
熱服,服后蓋被取汗。
豉1合,蔥白1握(去須,切),生姜1兩(切)。
妊娠傷寒頭痛。
上以水1大盞,煮至6分,去滓,分2服。
蔥白3莖(切),麻黃1兩(去根節(jié),銼),豉1合,生姜半兩(拍碎)。
傷寒初得一日,壯熱頭痛。
上以水2大盞,煎至1大盞3分,去滓,分為3服,不拘時(shí)候,稍熱頻服。衣覆出汗。
蔥白8莖,香豉2合,藍(lán)葉3分,柴胡1兩(去苗),川升麻半兩,犀角屑半兩,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
上為細(xì)末。
五石忽發(fā)動,體熱煩疼,心躁悶亂。
以水5大盞,煎至2盞半,去滓,分5次溫服。未效,再合服之。
蔥白14莖,豉半合(炒),干姜(炮)1分,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芍藥半兩。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傷寒初覺1-2日,頭項(xiàng)腰脊痛,惡寒。
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良久,投蔥豉熱粥,蓋覆出汗。
蔥白2莖(細(xì)切),豉1合,蜀椒49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
上為粗末。
疫癘病始得之,頭疼壯熱。妊娠七月,傷寒壯熱,赤斑變?yōu)楹诎?,溺血?/p>用法用量
以水3盞,煎至2盞,去滓,頓熱服。汗出愈,未愈更煎服。
蒼術(shù)(米泔浸,去皮,銼,麩炒黃)2兩,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焙)2兩,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1兩。
傷寒1日至3日以前,身熱脈大,肢體疼痛,汗不出。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入蔥白3寸,鹽、豉20粒,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蔥豉湯,出自晉·《肘后備急方》。本方又名“蔥白豉湯”。
蔥白一虎口(5條)、淡豆豉1升(30克)。
水煎,分服取汗。
解表散寒。
外感風(fēng)寒輕證,癥見微惡風(fēng)寒,或微熱,頭痛,無汗,鼻塞流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感冒及肺炎等病癥。
1.感冒:以本方加香附、蘇葉、陳皮等治療妊娠早期風(fēng)寒感冒。5劑后癥狀消失,囑停藥。(《山東中醫(yī)雜志》2010年第11期)
2.腺病毒肺炎:以本方合保和丸加枳實(shí)治患兒腺病毒肺炎高熱。僅服藥3劑而病獲速愈。(《黑龍江中醫(yī)藥》1995年第2期)
本方組成最能體現(xiàn)葛洪組方遣藥簡便廉效的特點(diǎn),藥僅二味,為清宣發(fā)散之劑,溫而不燥,汗而不峻,對感冒及時(shí)疫初起,邪淺證輕者,頗為合拍。方中,蔥白發(fā)汗解表,“散風(fēng)寒表邪”,以“治傷寒頭痛身疼”,為君藥。淡豆豉“發(fā)汗解肌”,宣散表邪。二藥合用,解表散寒。藥性平和,辛而不烈,溫而不燥,構(gòu)成辛溫解表之輕劑。臨床以微惡寒、鼻塞、噴嚏為證治要點(diǎn)。
臨床報(bào)道尚見于治療咽喉腫痛。
蔥豉湯原助汗方,同煎蔥豉代麻黃,莫云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陽效力彰。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蔥白豉湯(《類證活人書》卷十九)。
處方蔥白3枚 豉6克
功能主治通陽發(fā)汗。主外感初起,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頓服取汗。
服藥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黃6克。
摘錄《肘后方》卷二《孟詵方》:蔥豉湯處方連須蔥白30克 淡豆豉10克 生姜3片 黃酒30克
制法將蔥白、淡豆豉、生姜加水500克,煎沸再加黃酒煎煮。
功能主治解表和中。
用法用量熱服,服后蓋被取汗。
摘錄《孟詵方》《圣濟(jì)總錄》卷一九○:蔥豉湯處方豉1合,蔥白1握(去須,切),生姜1兩(切)。
功能主治妊娠傷寒頭痛。
用法用量上以水1大盞,煮至6分,去滓,分2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九○《圣惠》卷九:蔥豉湯處方蔥白3莖(切),麻黃1兩(去根節(jié),銼),豉1合,生姜半兩(拍碎)。
功能主治傷寒初得一日,壯熱頭痛。
用法用量上以水2大盞,煎至1大盞3分,去滓,分為3服,不拘時(shí)候,稍熱頻服。衣覆出汗。
摘錄《圣惠》卷九《圣惠》卷三十八:蔥豉湯處方蔥白8莖,香豉2合,藍(lán)葉3分,柴胡1兩(去苗),川升麻半兩,犀角屑半兩,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五石忽發(fā)動,體熱煩疼,心躁悶亂。
用法用量以水5大盞,煎至2盞半,去滓,分5次溫服。未效,再合服之。
摘錄《圣惠》卷三十八《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蔥豉湯處方蔥白14莖,豉半合(炒),干姜(炮)1分,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芍藥半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傷寒初覺1-2日,頭項(xiàng)腰脊痛,惡寒。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良久,投蔥豉熱粥,蓋覆出汗。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二:蔥豉湯處方蔥白2莖(細(xì)切),豉1合,蜀椒49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疫癘病始得之,頭疼壯熱。妊娠七月,傷寒壯熱,赤斑變?yōu)楹诎?,溺血?/p>用法用量
以水3盞,煎至2盞,去滓,頓熱服。汗出愈,未愈更煎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二《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蔥豉湯處方蒼術(shù)(米泔浸,去皮,銼,麩炒黃)2兩,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焙)2兩,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1日至3日以前,身熱脈大,肢體疼痛,汗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入蔥白3寸,鹽、豉20粒,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晉·《肘后備急方》:蔥豉湯出處蔥豉湯,出自晉·《肘后備急方》。本方又名“蔥白豉湯”。
組成蔥白一虎口(5條)、淡豆豉1升(30克)。
用法水煎,分服取汗。
功效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風(fēng)寒輕證,癥見微惡風(fēng)寒,或微熱,頭痛,無汗,鼻塞流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
臨床應(yīng)用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感冒及肺炎等病癥。
1.感冒:以本方加香附、蘇葉、陳皮等治療妊娠早期風(fēng)寒感冒。5劑后癥狀消失,囑停藥。(《山東中醫(yī)雜志》2010年第11期)
2.腺病毒肺炎:以本方合保和丸加枳實(shí)治患兒腺病毒肺炎高熱。僅服藥3劑而病獲速愈。(《黑龍江中醫(yī)藥》1995年第2期)
方解本方組成最能體現(xiàn)葛洪組方遣藥簡便廉效的特點(diǎn),藥僅二味,為清宣發(fā)散之劑,溫而不燥,汗而不峻,對感冒及時(shí)疫初起,邪淺證輕者,頗為合拍。方中,蔥白發(fā)汗解表,“散風(fēng)寒表邪”,以“治傷寒頭痛身疼”,為君藥。淡豆豉“發(fā)汗解肌”,宣散表邪。二藥合用,解表散寒。藥性平和,辛而不烈,溫而不燥,構(gòu)成辛溫解表之輕劑。臨床以微惡寒、鼻塞、噴嚏為證治要點(diǎn)。
現(xiàn)代研究臨床報(bào)道尚見于治療咽喉腫痛。
方歌蔥豉湯原助汗方,同煎蔥豉代麻黃,莫云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陽效力彰。
摘錄晉·《肘后備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