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地黃飲子

    《外臺秘要》卷六引《廣濟方》:地黃飲子處方

    生地黃汁30毫升 蘆根15克 生麥門冬25克(去心)人參15克 白蜜15毫升 橘皮10克 生姜15克

    功能主治

    主心胃虛熱,嘔吐不能進食,食則煩悶。

    用法用量

    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下地黃汁,分三次溫服。

    注意

    服藥期間,忌蕪荑、面、炙肉、蕎麥面、豬肉、大蒜、粘食及生冷食物。

    摘錄《外臺秘要》卷六引《廣濟方》《簡易方》引《家寶方》(錄自《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五):地黃飲子別名

    生地黃飲子(《世醫(yī)得效方》卷七)。

    處方

    人參(去蘆)生干地黃(洗)熟干地黃(洗)黃耆(蜜炙)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枳殼(去瓤,麩炒)石斛(去根,炒)枇杷葉(去毛,炒)澤瀉 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藥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

    主消渴。口燥咽干,面紅心煩,小便頻數(shù)。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200毫升,煎取120毫升,去滓,臨臥溫服。

    摘錄《簡易方》引《家寶方》(錄自《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五)《準繩·幼科》卷一:地黃飲子處方

    生地黃2錢,赤芍藥2錢,羌活(去蘆)1錢,當歸(去蘆)1錢,甘草1錢。

    制法

    上為極細末。

    功能主治

    小兒生下,滿身面目皆黃,狀如金色;或面赤身熱,眼閉不開,大便不通,小便如梔子汁,滿身生瘡。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丸散膏丹集成》引作“地黃飲”。

    注意

    忌酒、面、五辛之物。

    摘錄《準繩·幼科》卷一《簡易方》引《家寶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五):地黃飲子別名

    生地黃飲子、生津地黃飲子、地黃飲

    處方

    人參(去蘆)、生干地黃(洗)、熟干地黃(洗)、黃耆(蜜炙)、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枳殼(去瓤,麩炒)、石斛(去根,炒)、枇杷葉(去毛,炒)、澤瀉、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滋補氣血。主消渴咽干,面赤煩躁,陰虛火炎,陽明苑熱。

    用法用量

    生地黃飲子(《得效》卷七)、生津地黃飲子(《證治寶鑒》卷四)、地黃飲(《醫(yī)林篡要》卷四)。

    各家論述

    1.《簡易方》引《家寶方》(見《醫(yī)方類聚》):此方乃全用二黃丸、甘露飲料生精補血潤燥止渴;佐以澤瀉、枳殼疏導二腑,使心火下行,則小腑清利;肺經(jīng)潤澤,則大腑流暢,宿熱既消,其渴自止。

    2.《醫(yī)林篡要》:此方意在滋陰血以濟亢陽,故麥冬、枇杷葉所以佐天冬而清肺;黃耆、甘草所以佐人參而和脾胃;生地、澤瀉所以佐熟地而滋腎;引腎水以上榮,而亢陽不能害,則于石斛取之。固其本根達其條枚,榮其枝葉,破其上逆之勢,而瀉其余邪。三焦之氣順,心包之血滋,火散而氣清,潤澤榮華,無煩躁咽干之病。

    摘錄《簡易方》引《家寶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一二五)《傷寒總病論》卷六:地黃飲子處方

    地黃汁1碗,藕汁1碗,生姜汁1盞。

    功能主治

    小產(chǎn)后,其惡露被熱蒸斷不行;亦治死胎不下。

    用法用量

    令和暖,分3-4次溫服。微有寒,煎20沸服之。

    摘錄《傷寒總病論》卷六《外臺》卷三十五引《廣濟方》:地黃飲子處方

    生地黃汁3合,生姜汁3合,訶黎勒4分(末),白蜜1匙。

    制法

    上相和調(diào)勻。

    功能主治

    小兒心腹?jié)M,吃食不下。

    用法用量

    分溫服之。微利尤良。

    摘錄《外臺》卷三十五引《廣濟方》《外臺》卷六引《廣濟方》:地黃飲子處方

    生地黃汁6合,蘆根1握,生麥門冬1升(去心),人參8分,白蜜3合,橘皮6分,生姜8分(一方云生姜汁1合)。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虛熱,嘔逆不下食,食則煩悶。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醫(yī)心方》引作“地黃飲”。

    注意

    忌蕪荑、生冷面、炙肉、蕎麥、豬肉、蒜、粘食。

    摘錄《外臺》卷六引《廣濟方》《傷寒大白》卷二:地黃飲子處方

    生地、丹皮、天門冬、黃芩、地骨皮、白芍。

    功能主治

    肝腎精竭,血燥勞瘵,及血分有火之鼻衄。

    用法用量

    若尺脈大,加黃柏、知母。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簡明醫(yī)彀》卷三:地黃飲子處方

    生地、熟地、枸杞子、地骨皮、黃芩、天門冬、芍藥、黃耆、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

    血熱所致吐血、衄血、下血、溺血。

    用法用量

    每服7錢,水2鐘,煎8分,去滓,空腹服。

    如脈微、身涼、惡風者,加桂2分。

    摘錄《簡明醫(yī)彀》卷三《圣濟總錄》:地黃飲子組成

    熟干地黃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蓯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石斛去根、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各30g) 。麥門冬去心、焙遠志去心、菖蒲各半兩(各15g)。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9~15g),水一盞,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F(xiàn)代用法:加姜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

    滋腎陰,補腎陽,化痰開竅。

    主治

    喑痱。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干不欲飲,足冷面赤,脈沉細弱。

    方解

    本方證是由下元虛衰,陰陽兩虧,虛陽上浮,痰濁隨之上泛,堵塞竅道所致?!班场笔侵干鄰姴荒苎哉Z,“痱”是指足廢不能行走。腎藏精主骨,下元虛衰,筋骨失養(yǎng),故見筋骨痿軟無力,甚則足廢不能用;足少陰腎脈夾舌本,腎虛則精氣不能上承,痰濁隨虛陽上泛堵塞竅道,故舌強而不能言;陰虛內(nèi)熱,虛陽上浮,故口干不欲飲,面赤;陽虛失于溫煦,故足冷;脈沉細弱是陰陽兩虛之象。此類病證常見年老及重病之后,治宜補養(yǎng)下元為主,攝納浮陽.佐以開竅化痰。方中熟地黃、山茱萸補腎填精;肉蓯蓉、巴戟天溫壯腎陽,四藥合用以治下元虛衰之本,共為君藥。附子、肉桂助陽益火,溫養(yǎng)下元,攝納浮陽,引火歸原;石斛、麥冬滋陰益胃,補后天以充先天;五味子酸澀收斂,合山茱萸可固腎澀精,伍肉桂能接納浮陽。五藥合用,助君藥滋陰溫陽補腎,共為臣藥。石菖蒲、遠志、茯苓開竅化痰,以治痰濁阻竅之標,又可交通心腎,是為佐藥。生姜、大棗和中調(diào)藥,功兼佐使之用。諸藥合用,標本兼顧,陰陽并補,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為主,下元得以補養(yǎng),虛陽得以攝納,水火相濟,痰化竅開則喑痱可愈。本方原名地黃飲,《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少許薄荷,名“地黃飲子”,薄荷疏郁而輕清上行,清利咽喉竅道,對痰阻竅道更為適合。

    臨床應(yīng)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用治腎虛喑痱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舌喑不語,足廢不用,足冷面赤,脈沉細弱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晚期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中風后遺癥、老年性癡呆、脊髓炎等疾病屬陰陽兩虛者。

    注意

    喑痱而兼氣火上升,肝陽偏亢而陽熱之象明顯者,禁用。

    方歌

    地黃飲子山茱斛,麥味菖蒲遠志茯,蓯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棗服。

    摘錄《圣濟總錄》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白術(shù)加倍、陳皮、半夏(制)、白茯苓各等分,甘草減半。功能主治濕痰瀉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加生姜3片,水1盞半,煎服。摘錄《醫(yī)統(tǒng)》卷三十五引《辨疑》......
  • 處方干姜(炮)、肉桂(去粗皮),各半斤;白術(shù)一斤。炮制上三味搗篩,蜜和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五飲酒癖;一曰留飲,停水在心下;二曰飲,水在兩脅下;三曰痰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上五臟間;五曰流飲,水在腸間,動搖有聲。皆因飲酒冒寒,......
  • 處方白術(shù)2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功能主治酒癖痰飲。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作3服,水1大杯,加生姜10片,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臟腑微動即安。摘錄《百一》卷五......
  • 處方五倍子、地榆各等分。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小兒脫肛。用法用量每服5分或1錢,米飲調(diào)下。摘錄《赤水玄珠》卷十五......
  • 別名倍槐丸處方槐花6兩,五倍子3兩,五靈脂3兩。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腸風下血。用法用量倍槐丸(《魏氏家藏》卷七)。摘錄《洪氏集驗方》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