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吳茱萸(湯七次.焙)、大麥蘗(炒)、肉桂(去粗皮),各五兩;甘草(炙)、桔梗、人參、干姜(炮),各三兩;附子(炮.去皮.臍)、細辛(去苗),各二兩;神僸(碎炒)三兩一錢,枳實(麩炒)一分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為圓,如梧桐子大。
治脾胃虛弱,冷氣攻沖,飲食不化,心腹脹痛嘔吐吞酸,痞噎不通,腸鳴泄利,水谷不分,面黃肌瘦,食減嗜臥,并皆治之。常服溫脾益胃,消谷進食。
如久虛痼冷,食少傷多,尤宜常服。
每服二十圓,溫酒下,米飲亦得,日三服,空心,食前。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吳茱萸(湯七次.焙)、大麥蘗(炒)、肉桂(去粗皮),各五兩;甘草(炙)、桔梗、人參、干姜(炮),各三兩;附子(炮.去皮.臍)、細辛(去苗),各二兩;神僸(碎炒)三兩一錢,枳實(麩炒)一分半。
炮制上為細末,煉蜜和為圓,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虛弱,冷氣攻沖,飲食不化,心腹脹痛嘔吐吞酸,痞噎不通,腸鳴泄利,水谷不分,面黃肌瘦,食減嗜臥,并皆治之。常服溫脾益胃,消谷進食。
如久虛痼冷,食少傷多,尤宜常服。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圓,溫酒下,米飲亦得,日三服,空心,食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