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黃附子湯

    組成

    大黃三兩(9g),附子三枚炮(9g), 細辛二兩(3g)。

    用法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積里實證。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fā)熱,手足不溫,舌苔白膩,脈弦緊。

    方解

    本方證為寒邪與積滯互結于腸道,陽氣不運所致。寒邪內侵,陽氣不通,腸道傳化失職,故腹痛、大便秘結;寒邪凝聚于厥陰,則脅下偏痛;積滯內停,陽氣不達四末,則見手足不溫;陽氣郁閉,故見發(fā)熱,但非大熱;陰寒內盛,舌苔白膩,脈弦緊為寒實之象。治宜溫通并用,以溫散寒凝而開閉結,通下大便而除積滯。方中附子大辛大熱,溫陽祛寒,為君藥。大黃苦寒,蕩滌腸胃積滯,為臣藥,二者寒溫并用,溫陽之中具有導滯之功。細辛辛散溫通,散寒止痛,為佐藥。三藥合用,溫里以祛寒,通下以瀉實,共奏溫下之功。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溫下的代表方,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溫,舌苔白膩,脈弦緊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應用:本方常用于治膽絞痛、膽囊術后綜合征、急性闌尾炎、急性腸梗阻、慢性痢疾、尿毒癥等屬寒積者。

    注意

    方中大黃的用量一般不宜超過附子。

    方歌

    金匱大黃附子湯,細辛散寒止痛良,冷積內結成實證,功專溫下妙非常。

    摘錄《金匱要略》
更多中藥材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半夏飲處方半夏(湯洗)、麥門冬(去心)、赤茯苓(去皮)、白術、桔梗、青皮(去白)、前胡,各三分。厚樸(生姜制.炙.一兩)。枇杷葉(去毛.炙)、防風,各半兩。大腹皮(三分)。功能主治治風痰,心腹煩滿嘔吐,不欲飲食。用法......
  • 《外臺秘要》卷八引《萬全方》:半夏飲子處方制半夏12克 厚樸(炙)人參 白術 生姜(切)大棗各9克 粳米10克 橘皮6克制法上八味,細切。功能主治益氣補中,降逆止嘔。主胃反,飲食吐逆,水谷不化。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煎取400毫升,去滓,......
  • 《金匱要略》卷中:半夏麻黃丸處方半夏 麻黃各等分制法上二味,研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通陽化飲。主水飲內停,心陽被遏,心下悸動者。用法用量飲服3丸,日三服。備注方中麻黃通太陽以泄水氣;半夏蠲飲消水。二味相配,共奏通陽化飲之功,陽通飲......
  • 處方半夏三枚,生用厚樸二錢,茯苓二錢,生姜三片,加【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蘗、黃芩、山梔,各二錢半。功能主治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干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極深,畜熱于內,傳為陰毒,腹?jié)M嘔吐或欲作利者。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煎熱服......
  • 處方黃連(去須)半兩,黃柏半兩,黃芩半兩,大梔子半兩,半夏3枚,厚樸3錢(銼),茯苓(去皮,銼)。功能主治火熱狂躁,喘滿,或腹?jié)M嘔吐,或欲作利者。用法用量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半盞,絞汁溫服。摘錄《直格》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