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茯苓膏

    方出《千金》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五十一:茯苓膏處方

    豬蹄2具(治如食法),白粱米1斗(洗令凈,2味以水5斗,合煮豬蹄爛,取清汁3斗,用煮后藥),白茯苓5兩,商陸5兩,萎蕤1兩,白芷2兩,藁本2兩。

    制法

    上(口父)咀,以前藥汁3斗,并研桃人1升,合煮,取1斗5升,去滓。瓷瓶貯之,納甘松、零陵香末各1兩人膏中,攪令勻,綿幕之。

    功能主治

    令皮膚悅澤白潤。主面多(黑干) (黑曾)及手皴。

    用法用量

    每夜用涂手面。

    摘錄方出《千金》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五十一《千金》卷二十七:茯苓膏別名

    仙方凝靈膏、凝靈膏、神仙茯苓膏、辟谷凝靈膏

    處方

    茯苓(凈,去皮)、松脂24斤,松子仁12斤,柏子仁12斤。

    制法

    上藥皆依法煉之。松、柏仁不煉,搗篩,白蜜2斗4升,納銅器中湯上,微火煎1日1夕,次第下藥,攪令相得,微火煎7日7夜止,為丸如小棗大。

    功能主治

    輕身明目,不老。發(fā)白更黑,齒落重生,延年益壽。主

    用法用量

    仙方凝靈膏(《千金翼》卷十三)、凝靈膏(《圣濟總錄》卷一九八)、神仙茯苓膏(《圣惠》卷九十四)、辟谷凝靈膏(《普濟方》卷二六四)。

    摘錄《千金》卷二十七《攝生眾妙方》卷二:茯苓膏處方

    大白茯苓不拘多少。

    制法

    上為細末,用水漂去浮者,漂時先令少用水,如和面之狀,全藥濕方入水漂澄,取下沉者,以凈布扭去水,曬干,再為末,再漂再曬,凡3次,復(fù)為細末。每末1斤,拌好白蜜2斤令勻,貯長瓷瓶內(nèi),籜皮封口置鍋內(nèi),桑柴火懸胎煮盡1日,抵晚連瓶坐埋五谷內(nèi),次早倒出,以舊在上者裝瓶下,舊在下者裝瓶上,再煮再入五谷內(nèi),凡3日夜,次早取出,埋凈土中7日,出火毒。

    功能主治

    痰火。

    用法用量

    每早、晚用3-4匙噙嚼,少時以白湯下。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二《景岳全書》卷六十四:茯苓膏處方

    當(dāng)歸3錢,白蒺藜3錢,羌活3錢,生地3錢,熟地3錢,甘草(去皮)3錢,連翹3錢,木通3錢,士茯苓半斤。

    制法

    上為粗末,用水5-6碗,熬將半,用絹濾去滓,再熬成膏,晾冷。

    功能主治

    楊梅瘡,瘋毒。

    用法用量

    每服1大酒鐘,日3次。輕者5-6料,重者10料痊愈。

    注意

    熬藥須用砂鍋,忌房事、雞、魚、牛肉、椒醋發(fā)物。

    摘錄《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半夏適量。制法研末。功能主治據(jù)報道,用本法治療雞眼30余例,未見復(fù)發(fā)。用法用量敷于患部。用藥前先洗凈患處,剪(削)去雞眼的角化組織,呈一凹面,放入半夏末,外貼膠布。經(jīng)5~7天,雞眼壞死脫落,生出新肉芽組織,再過數(shù)日即可痊愈。摘錄《外治方......
  • 處方羚羊角(銼細末)錢半,薄荷錢半,羌活錢半,半夏(炙)錢半,白菊花5錢,川烏(炮)5錢,川芎5錢,防風(fēng)5錢,車前子5錢,細辛2錢。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痰濕攻傷,綠風(fēng)內(nèi)障。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3片,水2鐘,煎1鐘,去滓服,或荊芥湯下。摘......
  • 處方半夏1升(湯洗),母姜1斤,橘皮1斤,白術(shù)8兩,桂心4兩(一方有桑白皮1升)。制法上切。功能主治虛寒喘鳴多飲,逆氣嘔吐。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溫3服。注意忌羊肉、餳、桃李、雀肉、生蔥。摘錄《外臺》卷十引《刪繁方》......
  • 處方半夏1兩(搗羅為末),鯸鮧魚脂2兩(煎了者)。制法上藥1處調(diào)如膏。功能主治鼠瘺。用法用量旋取敷瘡上。摘錄《圣惠》卷六十六......
  • 處方蒼術(shù)2錢,白術(shù)1錢半,半夏1錢,南星1錢,酒黃芩1錢,香附1錢,陳皮5分,赤苓5分,威靈仙3分,甘草2分。功能主治痰飲臂痛不能舉。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加生姜3片,水煎服。摘錄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見《東醫(yī)寶鑒·外形篇》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