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桂枝加黃耆湯

    《金匱要略》卷中:桂枝加黃耆湯處方

    桂枝 芍藥 甘草各6克 生姜9克 大棗12枚 黃耆6克

    功能主治

    治黃汗,兩脛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則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黃疽脈浮,有表虛癥狀者。

    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溫服100毫升。須臾飲熱稀粥約200毫升,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金匱》卷中:桂枝加黃耆湯別名

    桂枝加黃耆五兩湯

    處方

    桂枝2兩,芍藥2兩,甘草2兩,生姜3兩,大棗12枚,黃耆2兩。

    功能主治

    助陽散邪,以發(fā)郁阻之濕。主黃汗之病,兩脛自冷。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

    臨床應(yīng)用

    虛黃《靜香樓醫(yī)案》:面目身體悉黃,而中無痞悶,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謂虛黃也,即以仲景法治之。桂枝、黃耆、白芍、茯苓、生姜、炙草、大棗。

    用法用量

    桂枝加黃耆五兩湯(《三因》卷十)。《三因》本方用:桂枝(去皮)、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炙),黃耆五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三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①《醫(yī)方考》: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藥之酸寒,以斂營中之液;虛以受邪,故用黃耆之甘溫,以實(shí)在表之氣;辛甘發(fā)散為陽,故生姜、甘草可為桂枝之佐;乃大棗者,和膽益胃之物也。②《醫(yī)門法律》:用桂枝全方,啜熱粥助其得汗,加黃耆固衛(wèi)。以其發(fā)熱,且兼自汗、盜汗,發(fā)熱故用桂枝,多汗故加黃耆也。其發(fā)汗已仍發(fā)熱,邪去不盡,勢必從表解之。汗出輒輕,身不重也;久久身瞤胸中痛,又以過汗而傷其衛(wèi)外之陽,并胸中之陽也;腰以上有汗,腰以下無汗,陽通而陰不通也,上下痞隔,更宜黃耆固陽,桂枝通陰矣。③《金匱要略方義》:以桂枝湯微解其表,和其營衛(wèi),使在表之濕隨汗而解。表盛之人,雖取微汗,猶恐重傷其表,故少佐黃耆以實(shí)表,使之汗不傷正,補(bǔ)不留邪,此正為寓補(bǔ)于散,扶正祛邪之妙用。同時(shí),黃耆與桂枝、生姜配伍,尤有化氣行水之功。然黃耆固表,有礙桂枝之發(fā)散,故服后需飲熱粥以助藥力。其治黃疸者,因黃疸亦屬濕郁之證,故其表虛者,亦一并主之。

    摘錄《金匱》卷中漢·《金匱要略》:桂枝加黃芪湯組成

    桂枝、芍藥各三兩(各9克),甘草二兩(6克),生姜一兩(9克),大棗十二枚(3枚),黃芪二兩(6克)。

    用法

    水煎溫服,服后飲熱粥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出汗,再服。

    功效

    益氣解表,調(diào)和營衛(wèi)。

    主治

    主治黃汗,兩脛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劇則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黃疸初起,發(fā)熱惡寒,脈浮自汗;氣虛感受風(fēng)寒。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感冒、黃汗及心律失常等病癥。

    1.感冒:以桂枝加黃芪湯加減治療夏季氣虛感冒78例。3日內(nèi)體溫恢復(fù)正常且無反跳則為痊愈:結(jié)果:痊愈49例,好轉(zhuǎn)9例,無效20例(其中失訪11例),總有效率74.3%。(《國醫(yī)論壇》1998年第1期)

    2.汗證:以本方加減治療黃汗癥?;颊呱习肷砗钩錾尹S,并自覺胸悶、心慌、小便量少等癥狀。因寒郁衛(wèi)陽與內(nèi)之郁熱結(jié)合所致。予本方加減,服4劑后,病情明顯好轉(zhuǎn),汗出大減,其色已不黃染。上方加防風(fēng),繼服3劑而愈。隨訪未復(fù)發(fā)。(《新中醫(yī)》1994年第11期)

    3.心律失常:以本方加減可治心動(dòng)過緩。中醫(yī)診為“怔忡”,為心臟虛損,氣虛無力鼓動(dòng),陽虛無以溫煦,心神失攝所致。方以本方加紅參、棗仁等。一診5劑,服后自覺癥狀好轉(zhuǎn),汗出、乏力減。又連續(xù)5診,服藥25劑,自覺癥狀消失,心率由48次/分改為54次/分,又相繼服藥2個(gè)月,心率62次/分。心肌缺血改善,普通心電圖提示為正常心電圖。至今健康,病未復(fù)發(fā)。(《河南中醫(yī)》1999年第1期)

    方解

    本方即桂枝湯加黃芪組成。方中桂枝湯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黃芪益氣固表,扶正祛邪,助桂枝湯以解表散寒。

    臨床應(yīng)用以惡寒較重、發(fā)熱自汗、脈浮無力為辨證要點(diǎn)。如外感表虛,加白術(shù)、防風(fēng);氣虛較甚,重用黃芪,加黨參、自術(shù);黃汗、黃疸,加茵陳、梔子、黃柏;盜汗,倍芍藥,加當(dāng)歸;多汗,加浮小麥。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bào)道尚見于治療糖尿病多汗癥、自汗、盜汗、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頻發(fā)室性早搏、心房纖顫等病癥。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shí),桂枝加黃芪湯水提液對離心蛙心在小量時(shí)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能使心肌收縮幅度增大;大量應(yīng)用時(shí),可使整個(gè)心臟抑制,心跳停止。

    方歌

    桂枝湯本治表虛,營衛(wèi)不和是病機(jī),而今汗出惡風(fēng)甚,益氣固表加黃芪。

    摘錄漢·《金匱要略》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紫菀2兩,細(xì)辛2兩,甘草(炙)2兩,款冬花3兩,桂心1兩,牡蠣1兩,豉1兩,竹葉1把。功能主治小兒逆氣而喘,久嗽傷肺。用法用量水7升,煮2升,五歲服5合。不知加。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六引《嬰孺方》......
  • 處方熟地、丹皮、棗皮、茯苓、山藥、澤瀉、黃柏、知母、龍膽草。功能主治疝氣,水衰火蔽,脾氣尚強(qiáng),谷食未減者。各家論述此方用丹溪滋陰八味以養(yǎng)腎水,復(fù)以膽草直瀉厥陰邪火,所謂諸痛屬火是也。摘錄《證因方論集要》卷四引黃錦芳方......
  • 處方八味丸藥料。制法熬膏。功能主治肝虛不能克制腎水,水泛為痰,吐而不咳者。用法用量貼臍下。摘錄《理瀹》......
  • 處方茯苓2錢,酸棗仁(炒)2錢,五味子(炒)1錢,當(dāng)歸1錢,人參1錢5分,白術(shù)(炒)1錢,菖蒲5分,遠(yuǎn)志(去心)6分,甘草(炒)5分。功能主治心氣不足,血?dú)獠缓?,而患瘡證。用法用量上作2-3服,水煎服。摘錄《保嬰撮要》卷十一......
  • 處方八味丸加茴香。功能主治腎虛,寒疝疼痛。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