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恒山丸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丸處方

    恒山 知母 甘草 大黃各18克 麻黃24克

    制法

    上藥五味,研為細(xì)末,煉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截瘧。治溫瘧。寒熱往來,脈浮大者。

    用法用量

    每服5丸,每日二次,食前服。未見效者,可適當(dāng)增加用量。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方出《圣惠》卷五十二,名見《普濟(jì)方》卷一九九:恒山丸處方

    恒山1兩(銼),桃仁6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別搗為膏),豉1合(炒干)。

    制法

    上為末,以雞子白生用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山瘴瘧。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以桃符湯送下,欲發(fā)時又服30丸。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二,名見《普濟(jì)方》卷一九九《千金》卷十:恒山丸處方

    恒山3兩,甘草半兩,知母1兩,鱉甲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熱為瘧,或渴或不渴,熱氣內(nèi)傷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出。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外臺》引作“常山丸”。

    注意

    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人莧等。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五臟之瘧,皆在于經(jīng)。其主治之用,總以恒山、蜀漆為破的之金鞞;其熱在于肝,令人顏色蒼蒼,又須烏梅、鱉甲引以收耗散之陰;熱在于脾,令人腹痛腸鳴,又須甘草為引以滋燥竭之土。

    摘錄《千金》卷十《圣惠》卷八十四:恒山丸處方

    恒山1兩(末),白蠟半兩,雞子1枚。

    制法

    上敲雞子,去黃用清,與恒山末拌勻;于瓷碗中熔蠟,都拌和,以綿幕碗口,坐甑中蒸3遍,取出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兒瘧疾。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當(dāng)吐即愈。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千金》卷十一:恒山丸處方

    恒山1兩半,蜀漆1兩半,白薇1兩半,桂心1兩半,鮀甲1兩半,白術(shù)1兩半,附子1兩半,鱉甲1兩半,(庶蟲)蟲1兩半,貝齒1兩半,蜚虻6銖。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米汁送服,1日3次。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此沉寒固結(jié),雖用恒山、蜀漆、二甲、(庶蟲)、虻、貝齒削堅破瘀之劑,不得附、桂辛溫,無以動之;白薇功專開泄(日玉)氣,力除寒熱洗洗,發(fā)作有時;白術(shù)生能逐濕散血,并助諸藥破積之力也。

    摘錄《千金》卷十一《圣惠》卷五十二:恒山丸別名

    常山丸

    處方

    恒山1兩(銼),甘草半兩(炎微赤,銼),知母1兩,豉1合,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麝香1分(細(xì)研)。

    制法

    上為末,入麝香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熱氣內(nèi)傷不泄所致脾瘧,腸中熱痛,外寒,腸中鳴,轉(zhuǎn)汗出。

    用法用量

    常山丸(《普濟(jì)方》卷一九八引《經(jīng)效濟(jì)世方》)。

    摘錄《圣惠》卷五十二《圣惠》卷五十二:恒山丸處方

    恒山半兩,野貍頭骨1分,虎頭骨1分,猢猻頭骨1分,天靈蓋1分,綠豆(末)3分,臭黃1分(細(xì)研),安息香2分,朱砂1分(細(xì)研),雌黃1分(細(xì)研),砒霜3分,乳香1分,阿魏1分,白芥子2分。

    制法

    上藥并生為末,用軟飯和搗三二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寒瘧,陽虛陰盛,內(nèi)外俱寒,四肢顫掉。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幼幼新書》引作“常山丸”。

    注意

    有娠婦人及小兒不得服。忌食熱物。

    摘錄《圣惠》卷五十二《圣惠》卷五十二:恒山丸處方

    恒山1兩半,白蜜1合,雞子白2枚。

    制法

    上件藥相和于銚子內(nèi),以慢火熬令可丸,即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一切瘧。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以粥飲送下,晚食前再服,過時不發(fā),任自吃食。

    摘錄《圣惠》卷五十二《圣惠》卷八十四:恒山丸處方

    恒山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麝香半兩(錢)(細(xì)研)。

    制法

    上為末,研入麝香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小兒瘧疾,發(fā)時壯熱憎寒,面色青黃,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

    每臨發(fā)前以暖水送下2丸,3歲以下即服1丸。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千金》卷十:恒山丸別名

    祛邪丸、麻黃丸

    處方

    恒山18銖,知母18銖,甘草18銖,大黃18銖,麻黃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痎瘧;癉瘧。

    用法用量

    祛邪丸(《活人書》卷十七)、麻黃丸(《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四)。

    摘錄《千金》卷十《醫(yī)心方》卷十四引《深師方》:恒山丸處方

    大黃1兩(一方2兩),附子1兩(炮),恒山3兩,龍骨1兩。

    制法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諸瘧。

    用法用量

    平旦服7丸,未發(fā)中間復(fù)服7丸,臨發(fā)服7丸。若不斷,至后日復(fù)發(fā),更服如此法。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四引《深師方》
更多中藥材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八珍丹處方甘草(炒)、天麻(去蘆)、朱砂(研飛)、天南星(牛膽制),各五兩;牛黃(研)一分,膩粉(研)、雄黃(飛),各一兩一分;天漿子(微炒)三百五十個,銀箔七十片(為衣)。炮制上為細(xì)末,入研藥勻,煉蜜為圓,如豌豆......
  • 處方人參1錢,白術(shù)(蜜炙)1錢,茯苓1錢,熟地黃1錢,當(dāng)歸1錢,白芍1錢,川芎1錢,香附(制)1錢,砂仁(炒,去殼)5分,炙甘草5分。功能主治養(yǎng)胎。主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摘錄《葉氏女科》卷二......
  • 處方上炙耆3兩,大生地3兩,白術(shù)3兩,丹參3兩,當(dāng)歸1兩5錢,陳阿膠1兩5錢,茯神1兩5錢,云茯苓1兩5錢,白芍1兩5錢,遠(yuǎn)志8錢,川芎1兩,炙草5錢。制法上藥各為末,杜仲10兩熬膏,和煉蜜為丸。功能主治月候不調(diào);赤白帶下,皮寒骨熱,肢體倦......
  • 處方川芎1錢,全當(dāng)歸(醋炒)3錢,赤芍1錢5分,熟地4錢,人參3錢,云茯苓3錢,冬術(shù)(土炒)3錢,炙甘草6分,廣陳皮1錢,桃仁泥3錢,新絳1錢,蘇木1錢5分,五靈脂3錢,上桂心5分,延胡索1錢5分。功能主治產(chǎn)后房勞,月份已多,氣血大傷。用法......
  • 處方人參8分,白術(shù)1錢,茯苓8分,甘草(炙)8分,當(dāng)歸1錢,熟地黃8分,川芎8分,白芍8分,木通8分,牛蒡子8分。功能主治補中利水。主痘瘡至11-12日,貫漿已滿,熱毒解散,收靨時而痘數(shù)日不焦者。摘錄《醫(yī)林纂要》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