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活血散瘀湯

    《外科正宗》卷三:活血散瘀湯處方

    川芎 當(dāng)歸尾 赤芍 蘇木 牡丹皮 枳殼 瓜蔞仁(去殼)桃仁(去皮、尖)各3克 檳榔2克 大黃(酒炒)6克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治產(chǎn)后惡霹不盡,或經(jīng)后瘀血作痛,或男子跌打損傷后瘀血流注腸胃作痛,漸成內(nèi)癰;及腹痛大便燥結(jié)者。亦可用以治療委中毒,局部腫痛微硬,屈曲艱難。

    用法用量

    上藥十味,清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藥滓再煎再服。

    備注

    方中川芎、當(dāng)歸尾、赤芍藥、牡丹皮、蘇木、桃仁活血祛瘀,通調(diào)血脈;枳殼、檳榔破氣消積,疏通氣道;大黃、瓜蔞仁攻逐瘀結(jié),潤腸通腑。且檳榔、枳殼亦助大黃攻逐;歸、芎、蘇、芍之破瘀,得利氣之品,則祛瘀之功益著。全方配伍甚佳。但究屬攻破之劑,凡血虛無瘀者,切忌妄用。

    摘錄《外科正宗》卷三《中醫(yī)外傷科學(xué)》:活血散瘀湯處方

    歸尾、赤芍、桃仁、防風(fēng)、延胡索、黃芩、半夏、陳皮、川芎。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主一切新傷,瘀阻腫脹疼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中醫(yī)外傷科學(xué)》《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yàn)集》:活血散瘀湯處方

    蘇木3至5錢,赤白芍3至5錢,草紅花3至5錢,桃仁3至5錢,鬼箭羽5錢至1兩,三棱3至5線,莪術(shù)3至5錢,木香1至3錢,陳皮3至5錢。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定痛。主淺層靜脈炎,皮下瘀血(隔血癥),及跌撲損傷,瘀血脹痛。

    摘錄《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yàn)集》《外科正宗》卷八:活血散瘀湯處方

    川芎1錢,歸尾1錢,赤芍1錢,蘇木1錢,牡丹皮1錢,枳殼1錢,瓜蔞仁(去殼)1錢,桃仁(去皮尖)1錢,檳榔6分,大黃(酒炒)2錢。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破氣消積,潤腸通便。主腸癰;產(chǎn)后惡露不盡,或經(jīng)后瘀血作痛;或暴急奔走,或男子杖后,瘀血流注腸胃作痛,漸成內(nèi)疽,腹痛,大便燥者。委中毒,木硬腫痛微紅,屈曲艱難。

    用法用量

    水2茶鐘,煎8分,空心服,滓再煎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八《外科正宗》卷九:活血散瘀湯處方

    川芎1錢,當(dāng)歸1錢,防風(fēng)1錢,赤芍1錢,蘇木1錢,連翹1錢,天花粉1錢,皂角針1錢,紅花1錢,黃芩1錢,枳殼1錢,大黃2錢。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主臀癰。

    用法用量

    水2鐘,煎8分,食前服。

    便通者,去大黃,加乳香。

    摘錄《外科正宗》卷九
更多中藥材
  • 《杏苑生春》卷四:安胃散處方茯苓 白術(shù) 車前子各3克 五味子1.5克 烏梅1枚 粟殼4.5克制法上藥哎咀。功能主治下痢膿血相雜,腹中窘痛,里急后重,日夜無度。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時溫服。摘錄《杏苑生春》卷四《普濟(jì)方》卷三十六引《指南方》:安胃......
  • 《脾胃論》卷下:安胃湯處方黃連(揀盡,去須)五味子(去子)烏梅(去核)生甘草各1.5克 熟甘草0.9克 升麻梢0.6克功能主治汗出過多,致半身不遂,偏風(fēng)痿痹。用法用量上藥哎咀,分作二服。每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 處方蒲公英2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紅花8克,徐長卿12克,陳皮8克,大貝母12克。功能主治安胃,寧痛、散結(jié)。主氣滯阻絡(luò)。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摘錄袁正剛方......
  • 處方延胡索(醋制)63g 白礬(煅)250g 海螵蛸(去殼)187g性狀為類白色至淡黃色的片;氣微,味澀、微苦。炮制上三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加蜂蜜125g與適量的水,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即得。功能主治行氣活血,制酸止痛......
  • 處方白術(shù)2兩,茯苓1兩,藿香1兩,厚樸1兩,半夏1兩,甘草1兩,黃橘皮1兩。制法上為細(xì)末。功能主治脾胃氣虛,胸膈膨悶,心腹脹滿,嘔逆惡心,噫氣吞酸,口淡無味,四肢倦怠,全不思食。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