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紅雪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紅雪別名

    通中散(《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紅雪通中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處方

    川樸消5千克 羚羊角屑90克 川升麻90克 黃芩90克 枳殼60克(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60克 人參60克(去蘆頭)淡竹葉60克 甘草60克(生用)木香60克 檳榔60克 葛根45克 大青45克 桑根白皮45克 藍葉45克 木通45克 梔子45克 朱砂30克(細研)蘇枋90克(捶碎)麝香15克(細研)

    制法

    上藥除朱砂、麝香外,皆銼細,以水15升,煎至5.4升,去滓過濾,再以微火煎沸,下樸消,以柳木篦不住手攪,候凝,下朱砂、麝香等末攪勻;傾子新瓷盆中,經(jīng)宿即成;再研細。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開竅安神,解熱破積。治傷寒狂躁,溫瘴腳氣,濕熱黃疸,頭昏目昏,鼻口生瘡,喉痹重舌,腸癰。

    用法用量

    每服3~6克,以新汲水調(diào)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腳氣治法總要》卷下:紅雪別名

    神仙紅雪

    處方

    升麻3兩,大青3兩,桑白皮2兩,犀角屑1兩半,羚羊角1兩,訶子30枚(去核),檳榔30枚,蘇木6兩,山梔子30個,槐花末1兩,淡竹葉4兩。

    功能主治

    腳氣,氣毒,身內(nèi)外煩熱,瘡腫狂叫,及諸般石毒,瘴癘時行,一切風(fēng)熱。

    用法用量

    神仙紅雪(《雞峰》卷四)。

    摘錄《腳氣治法總要》卷下《圣惠》卷九十五:紅雪別名

    通中散、紅雪通中散、紅雪煎

    處方

    川樸消10斤,羚羊角屑3兩,川升麻3兩,黃芩3兩,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2兩,人參2兩(去蘆頭),淡竹葉2兩,甘草2兩(生用),木香2兩,檳榔2兩,葛根1兩半,大青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藍葉1兩半,木通1兩半,梔子1兩半,朱砂1兩(細研),蘇枋3兩(捶碎),麝香半兩(細研)。

    制法

    上藥除朱砂、麝香外,并挫細,以水2斗5升,煎至9升,去滓,更以綿濾過,再以緩火煎令微沸,下樸消,以柳木蓖攪,勿住手,候凝,即下朱砂、麝香等末,攪令勻,傾于新瓷盆中,經(jīng)宿即成,細研。

    功能主治

    解酒毒,消宿食,開三焦,利五臟,爽精神,除毒熱,破積滯,去腦悶。主煩熱黃疸,腳氣溫瘴,眼昏頭痛,鼻塞口瘡,重舌,喉閉,腸癰;傷寒狂躁,胃爛發(fā)斑。

    用法用量

    通中散(原書同卷)、紅雪通中散(《局方》卷六)、紅雪煎(《圣濟總錄》卷一一九)。

    摘錄《圣惠》卷九十五《圣惠》卷二十一:紅雪處方

    川樸消5斤(去滓),川升麻3兩,桑根白皮2兩(銼),犀角屑2兩,羚羊角屑2兩,朱砂2兩(細研),訶黎勒30顆,檳榔20枚,梔子仁30顆,蘇枋木6兩。

    制法

    上銼細,以水1斗半浸三宿,煎取5升,去滓;下樸消,又煎,以柳木篦攪,勿住手,候稍稠,即歇火;入朱砂更攪令勻,入于新瓷盆內(nèi),候冷即成。

    功能主治

    熱毒風(fēng)壅,心神煩躁,頭疼目赤。

    用法用量

    每服含化1棗大,咽津;或為散,每服1錢,溫水調(diào)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一
更多中藥材
  • 《金鑒》卷五十六:保元化毒湯處方人參、黃耆(蜜炙)、甘草(炙)、當(dāng)歸、南山楂、穿山甲(炒)、白芷、木香、僵蠶(炒、研)、川芎。功能主治氣血虛弱,痘瘡不能如期起脹,平扁頂凹,其色灰白,皮薄嫩亮,更現(xiàn)倦怠氣乏,不渴不煩等虛證。用法用量加煨姜,水......
  • 處方黃耆1兩,滑石末1兩。功能主治小兒痘疹5-6日后,痢疾或白或紅,或紅白相雜,及大人初痢、久痢。用法用量大人初痢,滑石用一兩五線、白糖一兩,不用黃耆;久痢,加黃耆,滑石仍用一兩五錢。摘錄《醫(yī)林改錯》卷下......
  • 處方人參、當(dāng)歸、甘草、黃耆、白芍、米仁、茯苓。功能主治痘疹身涼體靜,漿不滿足,膿囊漸闊,收靨不齊。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摘錄《救偏瑣言·備用良方》......
  • 處方黨參1兩5錢,白術(shù)(炒)1兩5錢,鹿角1兩5錢,當(dāng)歸1兩5錢,香附1兩5錢,川芎1兩,附子(炙)1兩,獨活1兩,干姜1兩,川椒1兩,杜仲1兩,鱉甲1兩,蓽茇1兩,草果仁1兩,白芍1兩,生耆1兩5錢。制法用麻油3斤,將藥炸枯,去滓,再熬至......
  • 處方黃耆(炙)3錢,人參1錢,肉桂5分,丁香3分,甘草(炙)5分。功能主治大壯氣血,固其腠理。主痘癥虛寒,腠理不密,衛(wèi)氣虛,起脹時痘上有小孔,不黑不白,名曰訌痘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醫(yī)林纂要》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