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子1兩(去皮臍),干姜1兩(炮),官桂5錢,白術(shù)5錢,草豆蔻(煨)5錢,甘草5錢,人參5錢,半夏(炮)5錢。
形寒飲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臍腹冷痛,足脛寒逆。
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2盞半,加生姜5片、蔥白5莖,煎至1盞2分,去滓,空心服。
以附子大辛熱,助陽退陰,溫經(jīng)散寒,故以為君;干姜、官桂辛甘大熱,亦除寒濕,白術(shù)、半夏苦辛溫胃燥脾濕,故為臣;草豆蔻、炙甘草、人參甘辛大溫,溫中益氣;生姜辛大溫,能除濕之邪;蔥白辛溫,以通上焦陽氣,故以為佐。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附子1兩(去皮臍),干姜1兩(炮),官桂5錢,白術(shù)5錢,草豆蔻(煨)5錢,甘草5錢,人參5錢,半夏(炮)5錢。
功能主治形寒飲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臍腹冷痛,足脛寒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2盞半,加生姜5片、蔥白5莖,煎至1盞2分,去滓,空心服。
各家論述以附子大辛熱,助陽退陰,溫經(jīng)散寒,故以為君;干姜、官桂辛甘大熱,亦除寒濕,白術(shù)、半夏苦辛溫胃燥脾濕,故為臣;草豆蔻、炙甘草、人參甘辛大溫,溫中益氣;生姜辛大溫,能除濕之邪;蔥白辛溫,以通上焦陽氣,故以為佐。
摘錄《醫(yī)學(xué)啟源》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