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枳實(麩炒)、半夏(湯泡)、白茯苓(去皮)、橘紅、人參,各一錢半。竹茹、香柎、麥門冬、柴胡、桔梗,各一錢。甘草(半錢)。
治心膽虛怯,處事易驚,夢寐不安,氣[]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困乏或復(fù)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半夏(泡七次)10.5克 竹茹 枳實(麩炒)各4.5克 陳皮6.6克 茯苓 甘草各3.2克 酸棗仁(炒)遠志(去心)五味子 人參 熟地黃各3克
上銼一劑。
益氣補血,養(yǎng)心安神。治病后虛煩,不得臥,及心膽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悸乏。
姜、棗煎服。
陳皮 半夏(制)茯苓各3克 甘草(炙)1.5克 枳實 竹茹 黃芩各3克 黃連2.4克 麥冬6克 蘆根3克
上藥銼碎。
清胃生津,降逆止嘔。治妊娠惡阻,胃中有熱,嘔吐,心中煩熱憒悶,喜飲涼漿者。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香附7.2克 橘紅3.6克 半夏 竹茹 枳實各2.4克 人參 茯苓 柴胡 麥冬 桔梗各1.8克 甘草1.2克
行氣解郁,化痰養(yǎng)心。治失志郁抑,痰涎沃心,怔忡不寐者。
上藥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
姜竹茹9克,姜半夏9克,陳皮9克,云苓9克,炙甘草9克,枳實4.5克,葛根25克,丹參25克,鉤藤15克,生磁石15克。
平肝瀉火,化痰降氣。主肝陽上亢,痰火內(nèi)擾。(美尼爾氏綜合癥)
水煎服,每日1-2劑。
橘紅、半夏、茯苓、甘草、竹茹、人參、黃連、川芎、生地、山梔、軟柴胡、當歸身、白芍藥、酸棗仁、遠志。
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者。
加生姜、大棗、烏梅,水煎,調(diào)辰砂末服。
有痰,加姜汁炒半夏倍多。
人參1錢,甘草(炙)1錢,茯苓1錢,遠志(去心)1錢,酸棗仁(炒,研)1錢,熟地1錢,枳實(麩炒)1錢,陳皮1錢,半夏(姜汁炒)1錢,五味子5分,生姜1錢。
汗下后不解,嘔而痞悶,或虛煩不眠,肉瞤筋惕者。
水煎,溫服。
半夏、竹茹、陳皮、枳實、甘草、棗仁、人參、茯神。
傷寒陰挾陽,驚悸昏沉。太陽病后,膽寒,虛煩不得眠。
口中煩渴,去半夏,加麥冬、五味、天花粉、知母;表熱未除,加軟柴胡;內(nèi)重,大便自利者,加茯苓、白術(shù)、煨干姜,去枳實;表里俱大熱者,加石膏、知母,去半夏;煩躁虛驚,加當歸、生地、梔子、遠志,調(diào)辰砂末;心中顛倒懊憹者,加梔子、烏梅;胃氣虛弱不得眠者,加炒粳米。
半夏(泡7次)3錢半,竹茹1錢半,枳實(麩炒)1錢半,陳皮2錢2分,茯苓1錢1分,甘草1錢1分,酸棗仁(炒)1錢,遠志(去心)1錢,五味子1錢,人參1錢,熟地黃1錢。
上銼1劑。
病后虛煩不得臥,及心膽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悸乏。
人參2錢半,橘紅1錢,茯苓1錢,黃連(酒炒)1錢,軟苗柴胡1錢,當歸身1錢,川芎1錢,白芍藥1錢,生地黃1錢,酸棗仁1錢,半夏7分,甘草5分,竹茹1團,生姜3片。
虛煩身振不得眠。
水2鐘,煎至1鐘,去滓溫服。
陳皮1錢,半夏(制)1錢,茯苓1錢,甘草(炙)5分,枳實1錢,竹茹1錢,黃芩1錢,黃連8分,麥冬2錢,蘆根1錢。
上銼。
妊娠惡阻因于胃熱者,嘔吐,心中熱煩憒悶,喜飲涼漿。體瘦惡阻多火者。
參胡溫膽湯
枳實(麩炒)8兩4錢,半夏(湯泡7次)8兩4錢,竹茹8兩4錢,橘紅11兩3錢,白茯苓6兩3錢,甘草(炙)4兩1錢,香附1斤半,人參6兩3錢,柴胡6兩3錢,麥門冬6兩3錢,桔梗6兩3錢。
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寐不祥,異象感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fù)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參胡溫膽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陳皮、半夏(姜制)、茯苓、麥冬(去心)、枳實(麩炒)、生甘草、竹茹、黃連(姜炒)。
小兒熱積胃中,食入即吐,口渴飲冷,嘔吐酸涎,身熱唇紅,小便赤色。
加燈心,水煎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枳實(麩炒)、半夏(湯泡)、白茯苓(去皮)、橘紅、人參,各一錢半。竹茹、香柎、麥門冬、柴胡、桔梗,各一錢。甘草(半錢)。
功能主治治心膽虛怯,處事易驚,夢寐不安,氣[]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困乏或復(fù)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萬病回春》卷四:加味溫膽湯處方半夏(泡七次)10.5克 竹茹 枳實(麩炒)各4.5克 陳皮6.6克 茯苓 甘草各3.2克 酸棗仁(炒)遠志(去心)五味子 人參 熟地黃各3克
制法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益氣補血,養(yǎng)心安神。治病后虛煩,不得臥,及心膽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悸乏。
用法用量姜、棗煎服。
摘錄《萬病回春》卷四《醫(yī)宗金鑒》卷四十六:加味溫膽湯處方陳皮 半夏(制)茯苓各3克 甘草(炙)1.5克 枳實 竹茹 黃芩各3克 黃連2.4克 麥冬6克 蘆根3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清胃生津,降逆止嘔。治妊娠惡阻,胃中有熱,嘔吐,心中煩熱憒悶,喜飲涼漿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四十六《雜病源流犀燭》卷六:加味溫膽湯處方香附7.2克 橘紅3.6克 半夏 竹茹 枳實各2.4克 人參 茯苓 柴胡 麥冬 桔梗各1.8克 甘草1.2克
功能主治行氣解郁,化痰養(yǎng)心。治失志郁抑,痰涎沃心,怔忡不寐者。
用法用量上藥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六張笑平方:加味溫膽湯處方姜竹茹9克,姜半夏9克,陳皮9克,云苓9克,炙甘草9克,枳實4.5克,葛根25克,丹參25克,鉤藤15克,生磁石15克。
功能主治平肝瀉火,化痰降氣。主肝陽上亢,痰火內(nèi)擾。(美尼爾氏綜合癥)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2劑。
摘錄張笑平方《傷寒全生集》卷四:加味溫膽湯處方橘紅、半夏、茯苓、甘草、竹茹、人參、黃連、川芎、生地、山梔、軟柴胡、當歸身、白芍藥、酸棗仁、遠志。
功能主治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烏梅,水煎,調(diào)辰砂末服。
有痰,加姜汁炒半夏倍多。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四《寒溫條辨》卷五:加味溫膽湯處方人參1錢,甘草(炙)1錢,茯苓1錢,遠志(去心)1錢,酸棗仁(炒,研)1錢,熟地1錢,枳實(麩炒)1錢,陳皮1錢,半夏(姜汁炒)1錢,五味子5分,生姜1錢。
功能主治汗下后不解,嘔而痞悶,或虛煩不眠,肉瞤筋惕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寒溫條辨》卷五《傷寒全生集》卷四:加味溫膽湯處方半夏、竹茹、陳皮、枳實、甘草、棗仁、人參、茯神。
功能主治傷寒陰挾陽,驚悸昏沉。太陽病后,膽寒,虛煩不得眠。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口中煩渴,去半夏,加麥冬、五味、天花粉、知母;表熱未除,加軟柴胡;內(nèi)重,大便自利者,加茯苓、白術(shù)、煨干姜,去枳實;表里俱大熱者,加石膏、知母,去半夏;煩躁虛驚,加當歸、生地、梔子、遠志,調(diào)辰砂末;心中顛倒懊憹者,加梔子、烏梅;胃氣虛弱不得眠者,加炒粳米。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四《回春》卷四:加味溫膽湯處方半夏(泡7次)3錢半,竹茹1錢半,枳實(麩炒)1錢半,陳皮2錢2分,茯苓1錢1分,甘草1錢1分,酸棗仁(炒)1錢,遠志(去心)1錢,五味子1錢,人參1錢,熟地黃1錢。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病后虛煩不得臥,及心膽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悸乏。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回春》卷四《準繩·傷寒》卷五:加味溫膽湯處方人參2錢半,橘紅1錢,茯苓1錢,黃連(酒炒)1錢,軟苗柴胡1錢,當歸身1錢,川芎1錢,白芍藥1錢,生地黃1錢,酸棗仁1錢,半夏7分,甘草5分,竹茹1團,生姜3片。
功能主治虛煩身振不得眠。
用法用量水2鐘,煎至1鐘,去滓溫服。
摘錄《準繩·傷寒》卷五《金鑒》卷四十六:加味溫膽湯處方陳皮1錢,半夏(制)1錢,茯苓1錢,甘草(炙)5分,枳實1錢,竹茹1錢,黃芩1錢,黃連8分,麥冬2錢,蘆根1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妊娠惡阻因于胃熱者,嘔吐,心中熱煩憒悶,喜飲涼漿。體瘦惡阻多火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四十六《袖珍》卷一:加味溫膽湯別名參胡溫膽湯
處方枳實(麩炒)8兩4錢,半夏(湯泡7次)8兩4錢,竹茹8兩4錢,橘紅11兩3錢,白茯苓6兩3錢,甘草(炙)4兩1錢,香附1斤半,人參6兩3錢,柴胡6兩3錢,麥門冬6兩3錢,桔梗6兩3錢。
功能主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寐不祥,異象感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fù)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參胡溫膽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摘錄《袖珍》卷一《金鑒》卷五十二:加味溫膽湯處方陳皮、半夏(姜制)、茯苓、麥冬(去心)、枳實(麩炒)、生甘草、竹茹、黃連(姜炒)。
功能主治小兒熱積胃中,食入即吐,口渴飲冷,嘔吐酸涎,身熱唇紅,小便赤色。
用法用量加燈心,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