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橘皮竹茹湯

    《金匱要略》卷中:橘皮竹茹湯別名

    竹茹湯(《醫(yī)學入門》卷七)、陳皮湯(《證治準繩·類方》卷五)

    處方

    橘皮12克 竹茹12克 大棗5枚 生姜9克 甘草6克 人參3克

    功能主治

    理氣降逆,益胃清熱。治久病體弱或吐下后胃虛有熱,氣逆不降,呃逆或嘔吐,舌嫩紅,脈虛數。

    用法用量

    上藥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溫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重訂嚴氏濟生方》:橘皮竹茹湯拼音注音Jú Pí Zhú Rú Tāng處方

    赤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枇杷葉(拭去毛)麥門冬(去心)青竹茹 半夏(湯洗7次)各30克 人參 甘草(炙)各15克

    制法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降逆止嘔,和胃清熱。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濟生》卷二:橘皮竹茹湯別名

    麥門冬竹茹湯

    處方

    赤茯苓(去皮)1兩,橘皮(去白)1兩,枇杷葉(拭去毛)1兩,麥門冬(去心)1兩,青竹茹1兩,半夏(湯洗7次)1兩,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

    胃熱多渴,嘔噦不食。體強新病,未經苦寒攻下,或誤投熱藥滯藥,脈見洪數滑實,呃逆聲重相連者。

    用法用量

    麥門冬竹茹湯(《醫(yī)統(tǒng)》卷二十七)。

    各家論述

    《醫(yī)方集解》:此足陽明藥也。胃火上沖,肝膽之火助之,肺金之氣不得下降,故嘔。竹茹、枇杷葉、麥門冬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則肝氣亦平矣;二陳所以散逆氣;赤茯苓所以降心火;生姜嘔家之圣藥;久病虛羸,故以人參、甘草、大棗扶其胃氣也。

    摘錄《濟生》卷二《麻癥集成》卷四:橘皮竹茹湯處方

    竹茹、麥冬、建曲、鮮斛、炙草、橘紅、沙參、谷芽、茯苓、杷葉。

    功能主治

    麻疹胃虛羸瘦,嘔逆不已。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麻癥集成》卷四《金匱》卷中:橘皮竹茹湯別名

    竹茹湯、陳皮湯、竹茹橘皮湯

    處方

    橘皮2斤,竹茹2升,大棗30枚,生姜半斤,甘草5兩,人參1兩。

    功能主治

    傷寒病后虛羸,噦逆不已;或吐利后,胃虛膈熱呃逆;或產后呃逆;或四時傷風咳逆。

    臨床應用

    呃逆:林某,男,34歲。呃逆已十余年,時好時壞,經常發(fā)作,曾經治療無效。此次發(fā)作加劇,呃逆頻發(fā),惡心吐涎,口渴,上腹部疼痛,大便秘結,小溲短赤,脈弦,舌質紅苔黃濁。西醫(yī)診斷為神經性呃逆,中醫(yī)診為木土不和,肝陽有余,胃陰不足,肝胃火逆而致呃。以橘皮竹茹湯加減:橘皮4.5g,竹茹9g,玉竹9g,麥冬6g,炙草3g,石斛9g,大棗3枚,生姜3片,柿蒂4.5g。二診,呃逆已減,晚能入眠,胸前痞悶。前方去大棗、柿蒂,加生梔子、豆豉除胸脘痞悶,蔻仁寬中理氣,連翹清熱散結。三診,呃逆已止,諸癥亦瘥,惟心中灼熱,脈稍轉緩,舌苔微黃。前方倍石斛以養(yǎng)胃陰,加知母滋陰清熱瀉火。連服三劑,痊愈出院。四個月后追訪未再發(fā)作。

    用法用量

    竹茹湯(《醫(yī)學入門》卷七)、陳皮湯(《醫(yī)學綱目》卷十六)、竹茹橘皮湯(《中國醫(yī)學大辭典》)。本方方名,《醫(yī)學綱目》引作“陳皮竹茹湯”。

    各家論述

    1.《醫(yī)方考》: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其虛,生姜正其胃,大棗益其脾。

    2.《成方切用》:此胃虛而沖逆為噦,然非真元衰弱之比,故以參、甘培胃中元氣,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溫,下其上逆之氣,以姜、棗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陽漸暢而下達,謂上焦因受氣于中焦,而中焦亦稟承于上焦,上焦既宣,則中氣自調也。

    摘錄《金匱》卷中《壽世保元》卷三:橘皮竹茹湯處方

    陳皮(去白)3分,人參2錢,甘草(炙)1錢,竹茹1錢,柿蒂1錢,丁香5分。

    功能主治

    因吐利后,胃虛膈熱而呃逆者。

    用法用量

    上銼1劑。加生姜5片,大棗2枚,水煎,溫服。

    身熱發(fā)渴,加柴胡、黃芩,去丁香。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金鑒》卷六十二:橘皮竹茹湯處方

    橘紅2錢,竹茹3錢,生姜1錢,柿蒂7個,人參1錢,黃連1錢。

    功能主治

    潰瘍,胃火上逆氣沖,以致時時呃逆,身熱煩渴,口干唇焦,此熱呃也。

    用法用量

    水2鐘,煎8分,空心溫服。

    摘錄《金鑒》卷六十二《活人書》卷十六:橘皮竹茹湯處方

    橘皮2兩,竹茹1升,甘草2兩(炙),人參半兩,半夏1兩(湯洗)。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噦逆,呃逆,妊娠惡阻。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加生姜6片,大棗1枚,以水2大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活人書》卷十六漢·《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組成

    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棗(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參(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3次。

    功效

    和胃降逆,益氣清熱。

    主治

    胃虛有熱之呃逆,癥見氣逆不降,呃逆或干嘔,虛煩少氣,口干,舌紅嫩,苔薄白帶黃,脈虛略數。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妊娠惡阻、反流性食管炎等病癥。

    1.妊娠惡阻:以加味橘皮竹茹湯配合氯化鉀、維生素C及維生素B6靜滴治療妊娠劇吐患者38例,并與單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相對照,療程1周。以惡心嘔吐癥狀、尿酮體、血電解質變化情況為療效評定標準。結果:治療組治愈27例,好轉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1%;對照組治愈20例,好轉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68.4%。(《湖南中醫(yī)雜志》2009年第6期)

    2.反流性食管炎:以本方加減治療反流性食管炎48例,并與泮托拉唑腸溶片、多潘立酮治療相對照,療程12周。以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和治療前后內鏡檢查結果判定療效。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95.8%,對照組總有效率79.17%;治療組治療后內鏡下療效總有效率72.92%,對照組總有效率60.41%。(《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1年第7期)

    方解

    本方主治胃虛有熱,氣逆不降之證。臨床應用以呃逆頻作或嘔吐、舌紅嫩為辨證要點。方用橘皮和胃理氣降逆,竹茹清胃熱降逆氣;合以人參、甘草、大棗補益胃氣。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甘寒之竹茹與辛溫之橘皮、生姜相伍,則清而不寒;二是益氣養(yǎng)胃之人參、大棗、甘草與行氣和胃之橘皮相合,則補而不滯。

    臨床如見胃氣不虛,可去人參、甘草、大棗;痰多者,加半夏、茯苓;胃陰不足而見舌紅少苔者,加麥門冬、石斛;嘔噦不止者,加枇杷葉;呃逆持續(xù)者,加柿蒂。

    凡由實熱或虛寒所致呃逆、干嘔者,非本方所宜。

    現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反流性胃炎、化療引起的消化道反應、頑固性呃逆、心律失常、腎功能衰竭等病癥。實驗研究證實本方具有促進胃腸蠕動、促進胃排空,增加食欲、排泄毒素的作用、能增加小腸吸收功能。

    方歌

    橘皮竹茹治嘔逆,人參甘草棗姜齊,胃虛有熱失和將,久病之后更相宜。

    摘錄漢·《金匱要略》
更多中藥材
  • 處方龍骨1兩,蛤粉1兩,梅片5分。制法將龍骨、蛤粉先研為細面,然后再入海片研均。功能主治燥濕解毒。主濕熱流竄,皮膚糜爛。及鼻生粟米瘡,兒童鼻瘡,黃水瘡,禿瘡,腳氣。用法用量干敷或用香油調敷于患處。注意忌食辛辣、酒等物。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
  • 處方大田螺5枚(去殼,線穿曬干)白砒3.6克(面裹煨熟)冰片0.3克 硇砂0.6克制法螺肉切片,同白砒共碾為細末,加硇砂、冰片再碾,小罐密收。功能主治主瘰疬日久,堅核不消,或服消藥不效者,用本方點落疬核。又治癭瘤患大而蒂小,及諸般高突、異形......
  • 處方田螺1個(去殼曬干),白砒2分(用面裹煨熟),冰片2厘,硇砂4厘。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面上黑痣。用法用量將痣挑損點之,糊紙蓋之,3日自脫。摘錄《嵩崖尊生》卷六......
  • 處方巴豆1粒(去凈油),冰片3厘。制法用飯粘以手捏爛為丸。雄黃少許為衣。功能主治乳癰。用法用量將丸捏扁貼眉心處,用清涼膏如錢大蓋之,夏貼3個時辰,春、秋冬貼1日,去之。摘錄《仙拈集》卷三......
  • 處方糯米不計多少。制法立冬日凈淘,水浸,置北墻陰下,至立春日取以為粉。功能主治解暴暑。主用法用量每服2錢,新汲水調下。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