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解肌散

    《圣惠》卷十七:解肌散處方

    麻黃1兩(去根節(jié)),石膏2兩,川升麻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赤芍藥1兩,柴胡1兩(去苗),桔梗1兩(去蘆頭),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熱病1日,頭痛身熱,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摘錄《圣惠》卷十七《圣惠》卷八十四:解肌散處方

    麻黃2分(去根節(ji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芍藥半兩,貝母半兩(煨微黃),石膏1兩(細(xì)研),柴胡半兩(去苗),葛根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時氣壯熱,頭疼咳嗽,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嬰童百問》卷十:解肌散處方

    人參3錢,釣藤3錢,桔梗3錢,甘草3錢,川芎3錢,葶藶1錢(炒),白茯苓2錢,杏仁49個(去皮尖),石膏(煅)4錢,麻黃(去節(jié))4錢。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嬰孩傷寒風(fēng),面部紅赤,(口茲)呀,渾身壯熱,咳嗽,齁(鼻合),咽喉間如拽鋸之聲,服人參散后得熱退,患稍輕,脈候不洪數(shù),面不大赤,不加煩躁,呻吟譫語,為輕可之候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加大棗1枚,水1盞,煎半盞服。

    注意

    若是麻痘瘡疹,便不得下此藥。

    摘錄《嬰童百問》卷十《圣惠》卷八十四:解肌散處方

    麻黃3分(去根節(jié)),葛根半兩(銼),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川升麻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熱病,頭痛口干,身體壯熱,心神煩躁。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入蔥白5寸,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令有汗出即愈。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圣惠》卷十六:解肌散處方

    葛根1兩(銼),柴胡1兩(去苗),麻黃3分(去根節(jié)),赤芍藥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半兩,石膏2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時氣5-7日,頭痛,余熱不解。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之。

    摘錄《圣惠》卷十六《圣惠》卷十:解肌散處方

    知母1兩,川升麻1兩,天門冬(去心)1兩,黃芩1兩,葛根(銼)1兩,柴胡(去苗)1兩,石膏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傷寒汗后,余熱不除。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普濟方》卷三六八:解肌散處方

    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炙)、半夏(制)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傷寒發(fā)渴。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姜3片,薄荷1葉,煎至2分,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八《普濟方》卷三六八:解肌散處方

    地骨皮半兩,檳榔半兩,芍藥半兩,當(dāng)歸半兩,甘草(灸)1分,石膏1分,麻黃(去節(jié),用湯浸洗)1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傷寒壯熱。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水1盞,煎至6分,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八《圣惠》卷十五:解肌散處方

    麻黃1兩(去根節(jié)),川升麻1兩,赤芍藥1兩,石膏1兩,貝齒3枚,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時氣1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摘錄《圣惠》卷十五《活幼口議》卷二十:解肌散處方

    白術(shù)、人參、白茯苓、甘草(炙)、麻黃、干葛、天麻、朱砂。

    功能主治

    傷寒身熱,頭痛煩渴。

    摘錄《活幼口議》卷二十《普濟方》卷四○六:解肌散處方

    赤芍藥2錢半,甘草2錢,干葛1錢,麻黃(去節(jié))1錢,黃芩1錢,川升麻2錢。

    功能主治

    小兒火丹。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半錢,桃、柳條各7寸,水6分,同煎,溫服。如發(fā)熱氣壅,宜先用虎睛丸、麥煎散。

    摘錄《普濟方》卷四○六《圣惠》卷八十四:解肌散處方

    赤芍藥半兩,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麻黃3分(去根節(jié)),桂心1分,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傷寒發(fā)熱,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濾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八十四
更多中藥材
  • 處方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山梔子(炒黑)、甘草梢、木通、大黃、木香。功能主治濕熱下注,少腹急,小便不通者。各家論述《醫(yī)方考》:濕熱下注,令人少腹急,則小便有可行之勢矣。而卒不通者,熱秘之也。陶隱居曰:通可以去滯,瀉可以去秘,滑可以去著。......
  • 《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八正順氣散別名八正順氣湯處方厚樸、砂仁、半夏、陳皮、茯苓、青皮、桔梗、芍藥、枳殼、木香、玄參、鼠粘子、山梔仁。功能主治因食煎煿油膩等物,及飲酒太過而行房事,毒氣不能流行,聚結(jié)于喉根,至患喉腫。用法用量八正順氣湯(《喉科......
  • 處方藜蘆2分(炙),大黃3分,朱砂5分,蜀椒4分,雄黃4分(研),巴豆4分(去皮,熬),桂心4分。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天行病3-4日,身熱目赤,四肢不舉;產(chǎn)乳后傷寒,舌黃白,狂言妄語;溫病以后,飛尸遁尸,心腹痛隔,上下不......
  • 別名李子豫赤丸、八毒丸、殺鬼杖、斬鬼丹、殺鬼杖子處方雄黃(研)1兩,真珠(研)1兩,礜石(泥裹燒半日)1兩,牡丹皮1兩,巴豆(去皮心,熬)1兩,附子(炮)1兩,藜蘆(炙)1兩,蜈蚣1枚(炙,去足)。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五......
  • 處方京三棱(煨,銼)1兩,石三棱(煨,銼)1兩,雞爪三棱(煨,銼)1兩,木香1兩,檳榔(銼)1兩,肉豆蔻(去殼)半兩,巴豆(去皮心膜,煎黃出油盡)1分,硇砂(研)1分。制法上8味,搗羅6味為末,入巴豆霜、硇砂末拌勻,醋煮面糊為丸,如小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