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皂莢仁(炒)、天竺黃、白礬(光明者.放石.鐵器內(nèi)熬汁盡.放冷.研)、鉛白霜(細(xì)研),各一兩;半夏(湯洗七次.用生姜二兩,洗.刮去皮.同搗細(xì).作餅子.炙微黃色)四兩,生白龍腦(細(xì)研)半兩,辰砂(研飛)二兩,金箔(為衣)二十片。
上以半夏、皂莢子仁為末,與諸藥同拌研勻,生姜汁煮面為糊為圓,如梧桐子大。
治痰熱,安神志,除頭痛眩運,心忪恍惚,胸膈煩悶,涕唾稠粘,痰實咳嗽,咽嗌不利。
每十圓至十五圓,生姜湯下,食后,臨臥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皂莢仁(炒)、天竺黃、白礬(光明者.放石.鐵器內(nèi)熬汁盡.放冷.研)、鉛白霜(細(xì)研),各一兩;半夏(湯洗七次.用生姜二兩,洗.刮去皮.同搗細(xì).作餅子.炙微黃色)四兩,生白龍腦(細(xì)研)半兩,辰砂(研飛)二兩,金箔(為衣)二十片。
炮制上以半夏、皂莢子仁為末,與諸藥同拌研勻,生姜汁煮面為糊為圓,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痰熱,安神志,除頭痛眩運,心忪恍惚,胸膈煩悶,涕唾稠粘,痰實咳嗽,咽嗌不利。
用法用量每十圓至十五圓,生姜湯下,食后,臨臥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