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利膈丸

    《醫(yī)學發(fā)明》卷一:利膈丸別名

    人參利膈丸(《衛(wèi)生寶鑒》卷十三)。

    處方

    木香21克 檳榔23克 厚樸(姜制)60克 人參 藿香葉 當歸 炙甘草 枳實(麩炒)各30克 大黃(酒浸,焙)60克

    制法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或少用蒸餅亦可,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滿;脾胃壅滯,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食后諸飲下。

    摘錄《醫(yī)學發(fā)明》卷一《儒門事親》卷十二:利膈丸處方

    牽牛120克(生)槐角子30克(炒)木香30克 青皮30克 皂角(去皮,酥炙)半夏(洗)各60克

    制法

    上藥研細末,生姜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痰阻氣滯,喘滿咳嗽,脘痞腹脹,二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用白開水送下。

    摘錄《儒門事親》卷十二《脈因證治》卷下:利膈丸處方

    黃芩(生)1兩,黃芩(炒)1兩,黃連5錢,南星5錢,半夏5錢,枳殼3錢,陳皮3錢,白術(shù)2錢,白礬5分,澤瀉5錢,神曲(炒)。

    功能主治

    除痰利膈。主痞證。

    用法用量

    方中神曲用量原缺。

    摘錄《脈因證治》卷下《圣濟總錄》卷一五六:利膈丸處方

    半夏3兩(湯洗7遍去滑,為細末,生姜汁和作餅子,焙干用),前胡(去蘆頭)1兩,赤茯苓(去黑皮)、檳榔(銼碎)、百合、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訶黎勒(煨,去核)、桔梗(炒)、枳殼(去瓤,麩炒微黃)、人參半兩。

    制法

    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妊娠痰飲,嘔逆惡心。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食后溫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六《幼幼新書》卷十六引《保生信效方》:利膈丸處方

    黑牽牛4兩(半生半熟),青橘皮(去白)半兩,槐角子半兩,皂角(不蛀、肥者,去皮子,涂酥炙)2兩,齊州半夏(湯浸洗7次,切,焙)1兩。

    制法

    上為細末,生姜自然汁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人、小兒風盛痰實,喘滿咳嗽,風氣上攻。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要疏風痰,加至30-40丸。小兒風涎痰熱,可作小丸,量多少與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六引《保生信效方》《圣濟總錄》卷六十三:利膈丸處方

    檳榔(銼)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牽牛子(微炒)4兩,木香半兩,干姜(炮)1分,枳殼(去瓤,麩炒黃色)2兩,半夏(湯浸7遍,焙)1兩。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調(diào)正氣,利心胸,行壅滯。主留飲。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臨臥溫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三《博濟》卷二:利膈丸處方

    牽牛子4兩(一半生,一半熟),不蛀皂角(涂酥,炙令香熟)2兩。

    制法

    上為末,以生姜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三焦不順,胸膈壅塞,頭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荊芥、姜湯送下。

    摘錄《博濟》卷二《圣濟總錄》卷六十三:利膈丸處方

    牽牛子(微炒)4兩,皂莢(去皮,酥炙)4兩,白礬(燒令汁枯)1兩,半夏(湯洗去滑7遍)2兩,葶藶子(隔紙炒)2兩,丹砂(研)1兩,鉛白霜1兩。

    制法

    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痰癖,胸膈不快。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后荊芥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三《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利膈丸處方

    制野軍4兩,檳榔4兩,萊菔4兩,木香2兩,茅術(shù)2兩,陳皮2兩,厚樸2兩,果仁2兩,枳殼2兩,砂仁2兩,山楂2兩,神曲2兩,麥芽2兩,桔梗2兩,青皮2兩,藿香2兩,甘草2兩。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2錢1分。

    功能主治

    開瘀順氣,消食化痰。主肝瘀胃熱,發(fā)為結(jié)胸,胸脘疼痛,咯氣食少,肝氣橫逆,閉塞于胸,胸脅串疼,氣促息急,濕蘊脾肺,痰如蛋清,漉漉有聲,氣喘咳嗽;食積結(jié)滯,中脘脹硬,大便閉塞,嘈雜吞酸。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日2次。

    注意

    忌食辛辣、油膩物。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大附子2兩(炮,去皮臍,切片),熟白艾1兩,川姜7錢(炮,洗)。功能主治臟寒,大便下血。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食前溫服。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 處方干姜末、熟艾各等分。制法以白面作餛飩,如酸棗大。功能主治脾虛有寒,瀉痢。用法用量每服40-50個,煮熟,空心服;腹脹者,炒厚樸煮汁熟,即煮餛飩食之。摘錄《雞峰》卷十四......
  • 處方艾葉(糯米糊蘸過,大火焙干)、麥糵(炒)各等分。制法上為細末,米醋打糯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虛羸,久不進食,臟腑不固,小便常多。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醋湯、溫酒或米飲送下。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
  • 處方紫檀5兩,小柏5兩,茜根5兩,郁金5兩,胡椒5兩。制法上為末,水和,入臼中,更搗一萬杵為丸,陰干。功能主治久服益人神色,無諸病。主諸種病。先吐血,后嗽血。臨床應用諸咽喉口中熱瘡者,以水煮升麻,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桐子大,旦服之,二服止......
  • 組成陳阿膠(烊沖)二錢(6克)、生白芍三錢(9克)、杵石決明五錢(15克)、雙鉤藤二錢(6克)、大生地黃四錢(12克)、清炙草六分(2克)、杵生牡蠣四錢(12克)、絡(luò)石藤三錢(9克)、茯神木四錢(12克)、雞子黃(先煎代水)兩枚(2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