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立應(yīng)丸

    《儒門事親》卷十五:立應(yīng)丸處方

    干姜(炮,另末)30克 百草霜30克 巴豆(連皮,炒用)30克 杏仁(同巴豆和皮炒黑色,杵為泥后,入霜研用)30克

    制法

    上藥用黃蠟120克,熔開蠟,次入前四味,用鐵器攪勻,旋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臟腑泄痢,膿血不止,腹中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甘草湯下;白痢用干姜湯下,空腹時服。若水瀉,溫水下。

    摘錄《儒門事親》卷十五《神效名方》:立應(yīng)丸處方

    干姜1兩(炮,另末),百草霜1兩,巴豆(連皮,炒用)1兩,杏仁1兩(同巴豆和皮炒黑色,杵為泥后,入霜研用)。

    制法

    用黃蠟4兩,熔開蠟,次入前4味,用鐵器攪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臟腑泄痢,膿血不止,腹中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甘草湯送下;白痢,食前用干姜湯送下;若水瀉,溫水送下。

    摘錄《神效名方》《普濟方》卷六十引《十便良方》:立應(yīng)丸處方

    南星1個(刮去皮。一方炮,地埋一夜出火毒),白僵蠶7個。

    制法

    上挖南星心空作孔子,入蠶于內(nèi),濕紙裹,文武火煨熟取出,等分為末,粥飲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纏喉風(fēng),急喉閉。

    用法用量

    口服。如不丸,只用綿裹藥末吞之亦便。如開口不得,揩齒上亦妙。

    摘錄《普濟方》卷六十引《十便良方》《百一》卷十:立應(yīng)丸處方

    白僵蠶、白礬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

    纏喉風(fēng),急喉痹。

    用法用量

    含化。

    摘錄《百一》卷十
更多中藥材
  •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人參7分,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傷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回春》卷二明·《萬病回春》:安蛔湯出處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 《醫(yī)宗說約》卷四:安蛔理中湯處方參、術(shù)、烏梅、川椒、炮姜、白茯苓、生姜。功能主治蛔厥,手足冷。用法用量水煎服。手足冷甚,加附子;嘔,加半夏、陳皮、生姜汁;蛔吐不止,加苦楝根、黃連、細辛;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摘錄《醫(yī)宗說約》卷四《醫(yī)學(xué)入門》卷四......
  • 處方白茅根20-30克,龍骨15-25克,牡蠣15-25克,生三七粉(吞服)3-5克,白芨粉10-15克,生在大黃6-10克,藕節(jié)炭(或藕汁)20-30克。功能主治涼血活血止血。主血熱壅盛,迫血妄行。用法用量冷水浸泡半小時,煮沸20分鐘即可......
  • 處方人參5錢,白術(shù)5錢,肉桂1錢,山藥1兩,巴戟天5錢,蛇床子3錢,附子5分,茯苓3錢,遠志1錢,甘草1錢。功能主治補心腎之虛,溫命門、心包之火,去脾經(jīng)之濕。主心包、命門二經(jīng)之火衰,外感寒邪,而發(fā)奔豚,如一裹之氣從心而下,直至于陰囊之間,其......
  • 處方黨參4錢,炮姜6分,當(dāng)歸2錢,半夏1錢,茯苓3錢,白術(shù)1錢,厚樸1錢,砂仁1錢,桑皮2錢,杏仁3錢,蘇子1錢5分,陳香櫞皮6分。功能主治脾痹。摘錄《醫(yī)醇剩義》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