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木瓜丸

    《中國藥典》:木瓜丸處方

    木瓜80g 當歸80g 川芎80g 白芷80g 威靈仙80g 狗脊(制)40g 牛膝160g 雞血藤40g 海風藤80g 人參40g 制川烏40g 制草烏40g

    性狀

    為糖衣濃縮丸,除去糖衣后顯黃褐色至黑褐色;味酸、苦。

    炮制

    以上十二味,木瓜、威靈仙、雞血藤、牛膝、制川烏、制草烏、人參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其余當歸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與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包糖衣,打光,即得。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活絡(luò)止痛。用于風寒濕痹,四肢麻木,周身疼痛,腰膝無力,步履艱難。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0丸,一日2次。

    注意

    孕婦禁用。

    規(guī)格

    每10丸重1.8g

    貯藏

    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太平圣惠方》卷三:木瓜丸處方

    木瓜5顆(大者)附子30克(炮裂,去皮、臍)熟艾15克(銼,微炒)木香15克 桂心30克 訶黎勒皮30克(煨)人參15克(去蘆頭)肉豆蔻15克(去殼)厚樸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白術(shù)30克 高良姜15克(銼)鹽60克(濕紙裹,燒令通赤)

    制法

    上件藥搗羅為末,切木瓜頭,去瓤,納諸藥末,即以截下木瓜蓋上,以竹釘簽定,于甑中蒸令爛熱,木臼中入軟蒸餅相和搗,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肝經(jīng)風冷,轉(zhuǎn)筋入腹,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生姜湯下,不計時候。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三《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木瓜丸處方

    木瓜30克(干者)赤茯苓30克 冰香15克 桂心7.5克 沉香30克 陳橘皮30克(湯浸,去白、瓤,焙)紫蘇莖葉30克 柴胡30克(去苗)高良姜30克(銼)赤芍藥15克 檳榔60克 吳茱萸22.5克(湯浸七遍,焙干,微炒)

    制法

    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腳氣。心腹脹滿,腳膝浮腫,上氣喘促。

    用法用量

    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下30丸。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木瓜丸處方

    熟干地黃(洗,焙)陳皮(去瓤)烏藥各120克 黑牽牛子90克(炒)石南藤 杏仁(去皮、尖)當歸 蓯蓉(酒浸,焙)木瓜 續(xù)斷 牛膝(酒浸)各60克 赤芍30克

    制法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腎經(jīng)虛弱,腰膝沉重少力,腿部腫癢,注破生瘡,腳心隱痛,筋脈拘攣,或腰膝緩弱,步履艱難,舉動喘促,面色黧黑,二便秘澀,飲食減少。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腹時用木瓜煎湯或溫酒送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琥珀1兩(細研),真珠1兩(細研,水飛過),牛黃半兩(細研),天竹黃1兩(細研),鐵粉1兩,光明砂3分(細研,水飛過),金箔50片(細研),銀箔50片(細研),龍齒1兩(細研如粉),膩粉半兩(研入),麝香1分(細研),犀角屑3分,露蜂房......
  • 《保嬰撮要》卷三:安神鎮(zhèn)驚丸處方天竺黃(另研)人參 茯神 南星(姜制)各15克 酸棗仁(炒)麥門冬 當歸(酒炒)生地黃(酒洗)赤芍藥(炒)各9克 薄荷 木通 黃連(姜汁炒)山梔(炒)辰砂(另研)牛黃(另研)龍骨(煅)各6克 青黛3克(另研)......
  • 《慈航集》卷下:安神飲處方茯神3錢,棗仁8錢(炒,研),遠志肉5分(炙),麥冬2錢(去心),當歸3錢(酒炒),乳香1錢(去凈油),益智仁2錢(鹽水炒)。功能主治痢后心腎受虧,陰虛不寐,神氣不寧,夜夢多驚。用法用量桂圓肉5枚,燈心3分為引,水......
  • 處方香附子2兩(去毛,生),牡蠣(煅)2兩,木香半兩(生,不見火),木通(生)半兩,石燕子5對(火煅,用醋焠白為度),丁香1錢(不見火)。制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婦人赤白帶下。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酒鹽湯送下。摘錄......
  • 《醫(yī)學正傳》卷七:安經(jīng)湯處方當歸身4. 5克,川芎1.5克,艾葉1.5克,阿膠珠1.5克,甘草1.5克,黃柏1.5克,知母1.5克,白芍2.4克,姜汁炒黃連2.4克,生地黃3克,黃芩3克,香附3克。功能主治養(yǎng)陰清熱,和血調(diào)經(jīng)。主陰虛血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