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秦艽扶羸湯

    《楊氏家藏方》卷十:秦艽扶羸湯處方

    柴胡(去苗)60克 人參(去蘆頭)鱉甲(米醋炙)秦艽 地骨皮各45克 半夏(湯洗七遍)紫菀茸 甘草各30克 當(dāng)歸(洗,焙)38克

    功能主治

    益氣滋陰,退熱除蒸。治肺痿骨蒸,已成勞嗽,或寒或熱,聲嗄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飲食減少。

    用法用量

    上藥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烏梅、大棗各1枚,煎至280毫升,去滓,食后服。

    熱甚者,加青蒿;汗多,加黃耆,去半夏、生姜。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宋·《楊氏家藏方》:秦艽扶羸湯組成

    柴胡(60克)、人參(45克)、鱉甲(45克)、秦艽(45克)、地骨皮(45克)、半夏(30克)、紫菀(30克)、甘草(30克)、當(dāng)歸(33克)。

    用法

    上藥共研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5片,烏梅1枚,紅棗1枚,水煎服。

    功效

    養(yǎng)陰除蒸,補氣肅肺。

    主治

    主治肺痿骨蒸勞嗽,或寒或熱,聲啞羸瘦,自汗,四肢怠惰,不思飲食。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不明原因低熱等病癥。

    低熱(個案):患者84歲,4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發(fā)熱,患病2個月來臥床不能起,不能站立行走,且時時嘔逆,不欲進食,進食則嘔,嘔甚則噦出淡綠痰涎。一診先用用柴胡桂枝湯加白薇、秦艽,服藥后嘔吐明顯減輕,能進粥食,仍發(fā)熱;次診改擬秦艽扶羸湯加味,日1劑,進3劑后低熱漸漸退去。已能獨立行走,飲食增進。但覺兩腿乏力,腰膝酸重。舌淡、脈細(xì)。仍進滋陰退熱、清透伏火、暢通氣機、益氣化痰之法,略加健睥益腎之品,擬秦艽扶羸湯加茵陳、青蒿、復(fù)花、地骨皮。又服10劑,諸癥悉平,其病痊愈。追訪,未見復(fù)發(fā)。(《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年第2期)

    方解

    方用秦艽、柴胡、地骨皮清熱,鱉甲滋陰,人參益氣。用于治療肺痿骨蒸潮熱及勞嗽羸瘦之證,以骨蒸潮熱、形體消瘦、音啞咽干、納呆乏力、舌干紅、脈虛數(shù)為辨證要點。臨床如見汗出明顯,加黃芪、牡蠣益氣固表;咳嗽有痰,加川貝、百部止咳化痰;午后低熱,加銀柴胡、白薇清退虛熱。

    方歌

    (一)秦艽扶羸療虛勞,鱉骨柴參甘草著,夏歸紫菀一并入,骨蒸潮熱自汗消。

    (二)秦艽扶羸鱉甲柴,地骨當(dāng)歸紫菀偕。半夏人參兼炙草,肺勞蒸嗽服之諧

    摘錄宋·《楊氏家藏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黃耆8分,白術(shù)8分(炒),白芍8分(炒),沙參8分,當(dāng)歸6分,丹皮8分,白茯苓8分,熟地2錢,車前子8分。功能主治小兒腎疳,由肝脾失調(diào),加之先天腎水不足而成。體多瘦弱,目昏神倦,或涼或熱,或時時傷風(fēng)。用法用量水煎服。兼服六味地黃丸。摘錄......
  • 《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上冊:保元寒降湯處方生山藥30克 野臺參15克 生赭石25克(軋細(xì))知母18克 大生地18克 生杭芍12克 牛蒡子12克(炒搗)三七6克(細(xì)軋,藥汁送服)功能主治主吐血過多,氣分虛甚,喘促咳逆,血脫而氣亦將脫,其脈上盛下虛......
  • 處方人參、黃耆(炙)、甘草(炙)、茯苓、升麻、甲片(炮)。功能主治痘疹元氣虛弱,不能運毒,斑痕不化,不能起膿成漿。用法用量生姜為引,酒煎服。若見點時白頭如(疒咅),元氣虛弱,色不紅活者,去山甲,加當(dāng)歸、紅花。各家論述方中參、耆、炙草以補元氣......
  • 處方黃耆、當(dāng)歸、僵蠶、白芍(炒)、防風(fēng)、丹皮、桔梗、陳皮、甘草、糯米。功能主治小兒痘疹火癥,在六七八九日,曾用涼血解毒之藥,毒氣稍退,顏色少淡者。摘錄《幼科直言》卷二......
  • 處方槐角3錢,當(dāng)歸3錢,生地3錢,黃芩3錢,黃柏3錢,側(cè)柏葉3錢,枳殼2錢,地榆2錢,荊芥2錢,防風(fēng)2錢,黃連1錢,川芎1錢,生姜1錢,烏梅3枚。制法用鮮荷葉汁、煉白蜜為丸。功能主治清火疏風(fēng)止血。主腸風(fēng)下血,便后純下清血,其疾如箭,肛門不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