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四神丸

    《中國藥典》:四神丸處方

    肉豆蔻(煨)200g 補(bǔ)骨脂(鹽炒)400g 五味子(醋制)200g 吳茱萸(制)100g 大棗(去核)200g

    性狀

    本品為淺褐色至褐色的水丸;氣微香,味苦、咸而帶酸、辛。

    炮制

    以上五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另取生姜200g,搗碎,加水適量壓榨取汁,與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

    溫腎暖脾,澀腸止瀉。用于命門火衰,脾腎虛寒,五更泄瀉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9g,一日1~2次。

    貯藏

    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內(nèi)科摘要》卷下:四神丸處方

    肉豆蔻(生用)60克 補(bǔ)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吳茱萸120克

    制法

    上藥為末,加紅棗50枚,生姜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棗熟,去姜,取棗肉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藥理作用

    對離體小腸運(yùn)動的影響 《中成藥研究》1981(9):31,四神丸及其拆方二神丸、五味子散,以及單味藥五味子、吳茱萸,對家兔離體腸管的自發(fā)活動有明顯抑制作用,并能對抗乙酰膽鹼和氯化鋇引起的腸痙攣。四神丸與腎上腺素抑制腸管作用的比較表明,本方的抑制作用并非通過α受體而起作用。

    功能主治

    溫腎暖脾,固澀止瀉。治脾腎虛寒,大便不實(shí),飲食不思,或食而不化,或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F(xiàn)常用于慢性腹瀉、腸結(jié)核等屬脾腎虛寒之久瀉或五更泄瀉者。

    用法用量

    每次50~70丸,空腹時服。

    備注

    本方是《普濟(jì)本事方》二神丸和五味子散二方組合而成。方中補(bǔ)骨脂溫腎暖脾為君;吳萊萸溫中散寒,肉豆蔻溫脾暖胃,澀腸止瀉為臣,二者相配,脾腎兼治,使命門火足則脾陽得以健運(yùn),溫陽澀腸之力相得益彰,五味子酸斂固澀,合生姜溫胃散寒,大棗補(bǔ)脾養(yǎng)胃,共為佐使。

    摘錄《內(nèi)科摘要》卷下《古今醫(yī)統(tǒng)》卷七十三引《醫(yī)林集要》:四神丸處方

    五味子120克 熟地黃180克 肉蓯蓉500克 菟絲子餅60克

    制法

    上藥為末,酒煮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稟賦虛弱,小便頻數(shù)不禁。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腹時用鹽湯送下。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七十三引《醫(yī)林集要》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粉草(以山泉溪澗長流水1小碗,徐蘸,慢火炙,水盡為度)。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活血消毒。主癰疽漏瘡。用法用量用醇酒3碗,煎2碗,空心隨意溫服。摘錄《直指》卷二十二......
  • 《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保安膏處方當(dāng)歸(切,焙)1兩,附子(去皮臍)1兩,芎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白蘞1兩,升麻1兩,細(xì)辛(去苗葉)1兩,側(cè)柏1兩,萆薢1兩,桃仁(去皮)半兩,甘草半兩,桑根白皮半兩,垂柳枝半兩,白芨半兩,黃耆半兩,白芷半......
  • 處方薄荷3錢,焦山楂5錢,白豆蔻2錢,車前子2錢,廣陳皮1錢5分,檳榔4錢,鉤藤4錢,牛黃3分,澤瀉3錢,草豆蔻2錢,砂仁2錢,甘草1錢,神曲2錢,燈心1錢,膽草1錢,蟬蛻2錢,黃連1錢,天竺黃1錢,僵蠶1錢。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丸重......
  • 《圣濟(jì)總錄》卷九:保壽丸處方牛黃(研)半兩,丹砂(研)半兩,雄黃(研)半兩,犀角(鎊屑)半兩,天麻半兩,蟬殼(去土)半兩,干姜(炮)半兩,白僵蠶(炒)半兩,半夏(湯洗10遍,焙)半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天南星(炮)半兩,白附子(......
  • 處方附子(炮,去皮臍)1兩,肉豆蔻(面裹煨)1兩,赤石脂(煅)半兩,白姜(炮,洗)半兩,蓽澄茄半兩。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臟腑虛寒,瀉痢不止。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