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天臺烏藥散

    《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三:天臺烏藥散處方

    天臺烏藥 木香 茴香(炒)青皮(去白)良姜(炒)各15克 檳榔2個(銼)川楝子10個 巴豆70粒

    制法

    上八味,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麩不用,令諸藥為末。

    功能主治

    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氣滯所致的小腸疝氣,少腹痛引睪丸,喜暖畏寒。

    用法用量

    每服3克,溫酒送下。疼甚者,炒生姜、熱酒下亦得。

    備注

    方中烏藥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行氣散結(jié),散寒除濕;檳榔行氣破堅,直達(dá)下焦;用巴豆炒過的川楝子以去其苦寒之性,增強(qiáng)其行氣散結(jié)之功。諸藥同用,使寒凝解,氣滯散,肝脈和,疝痛自除。

    摘錄《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三宋·《圣濟(jì)總錄》:天臺烏藥散出處

    天臺烏藥散,出自宋·《圣濟(jì)總錄》。本方又名“烏藥散”。

    組成

    烏藥、木香、茴香、青橘皮、高良姜各半兩(各15克),檳榔二個(9克),川楝子十個(12克)。

    用法

    川楝子用巴豆微炒,敲破,小麥麩一升同炒,川楝子變黑色時,去巴豆、小麥麩,上除炒巴豆不用外,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3克),食前溫酒送下;疼甚,炒生姜、熱酒調(diào)下。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

    疏肝行氣,散寒止痛。

    主治

    小腸疝氣,前陰牽引臍腹疼痛,睪丸偏墜腫脹,舌淡苔白,脈象沉弦。亦治婦女痛經(jīng),瘕聚等氣滯寒凝者。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闌尾炎、胃痛等病癥。

    1.慢性前列腺炎:以天臺烏藥散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患者83例,并與鹽酸特拉唑嗪、芬必得治療相對照,療程6周。用NIH - CPSI前列腺炎癥狀評分作為療效判斷的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1.25%,與對照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中國醫(yī)藥導(dǎo)報》2009年第34期)

    2.慢性闌尾炎:以天臺烏藥散加減治療慢性闌尾炎40例,并與頭孢噻肟鈉十硫酸阿米卡星十甲硝唑抗感染治療相對照,以癥狀體征變化為療效評價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療組治愈率85%,總有效率95%,對照組治愈率28.21%,總有效率69.23%,兩組比較有明顯差異。(《陜西中醫(yī)》2005年第6期)

    3.胃?。哼\用本方為主方治療胃痛患者83例,2周為一個療程,平均服藥1.8個療程。以疼痛消失,進(jìn)食正常為治愈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愈42例,顯效23例,好轉(zhuǎn)1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1.7%。(《江蘇中醫(yī)藥》2003年第5期)

    方解

    天臺烏藥散主治氣滯寒凝之疝氣,以少腹痛引睪丸、舌淡苔白、脈沉弦為辨證要點。若用痛經(jīng)、瘕聚亦須有上述舌、脈。方中以辛溫之烏藥疏肝行氣、散寒止痛;配用青皮疏肝理氣、高良姜散寒止痛、木香行氣止痛、茴香暖肝散寒,四藥皆為辛溫芳香之品,從而加強(qiáng)了烏藥疏肝行氣、散寒止痛之力;又以檳榔下氣化滯、直達(dá)下焦而破堅。本方以苦寒的川楝子與大辛大熱的巴豆同炒,增強(qiáng)川楝子行氣散結(jié)之效,又減其寒性,而且還吸收了巴豆蕩滌攻堅散積的作用。

    本方辛散溫通力強(qiáng),買熱證者慎用。方中巴豆不宜直接投入方中使用,以免引起腹瀉,甚至引起中毒。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尚見于治療睪丸炎、疝氣、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結(jié)腸炎腸脹氣、婦科炎癥、腸痙攣、晚期癌痛等各種痛癥。

    方歌

    天臺烏藥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檳姜,行氣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摘錄宋·《圣濟(jì)總錄》
更多中藥材
  • 《丹溪心法》卷四:八珍湯處方當(dāng)歸 赤芍 川芎 熟地黃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等分功能主治和氣血,理脾胃。虛損屬于氣血兩虛,脾胃不和者。用法用量上藥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摘錄《丹溪心法》卷四《青囊全集》卷上:八珍湯處方西洋參1錢5分......
  • 《丹溪心法》卷四:八珍湯處方當(dāng)歸 赤芍 川芎 熟地黃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等分功能主治和氣血,理脾胃。虛損屬于氣血兩虛,脾胃不和者。用法用量上藥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摘錄《丹溪心法》卷四《青囊全集》卷上:八珍湯處方西洋參1錢5分......
  • 來源方論吳昆《醫(yī)方考》卷3:“血氣俱虛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氣血而已。氣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養(yǎng)者也。是方也,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也,所以補(bǔ)氣;當(dāng)歸、川芎、芍藥、地黃,質(zhì)潤之品也,所以補(bǔ)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
  • 《中國藥典》:八珍益母丸處方益母草200g 黨參50g 白術(shù)(炒)50g 茯苓50g 甘草25g 當(dāng)歸100g 白芍(酒炒)50g 川芎50g 熟地黃100g性狀為棕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微有香氣,味甜而微苦。炮制以上九味,粉碎成細(xì)......
  • 《古今醫(yī)統(tǒng)》卷八十四:八珍益母十全丸處方益母草240克(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俱可采,陰干,折去下半截,用上半截連穗葉,石臼杵搗篩,為極細(xì)末)人參(飯上蒸)白術(shù)(飯上蒸)白茯苓(飯上蒸)各30克 甘草(炙)15克 當(dāng)歸身(酒浸)60克 川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