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溫脾散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溫脾散處方

    訶黎勒皮(炮)、人參,各三分;甘草(炙)一分,白術(shù)、木香、茯苓(去皮)、藿香(去梗)、陳皮(去白)、黃蓍、桔梗,各半兩。

    炮制

    上件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

    治脾胃氣不和,腹脅虛脹,不欲乳食,困倦無(wú)力,壯熱憎寒,并皆療之。

    用法用量

    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錢子大片,淮棗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訙p。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顱囟經(jīng)》卷上:溫脾散處方

    附子 干姜 甘草(炮,銼)各15克 白術(shù)30克

    制法

    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

    溫脾止瀉。治小兒脾胃虛寒,水瀉不止,食乳不消,吃奶頻吐。

    用法用量

    空腹時(shí)用米飲送下,每次1.5克。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鮮魚、毒物。

    備注

    本方乃四逆湯加白術(shù)而成。方中重用白術(shù)健脾運(yùn)濕;附子、干姜溫陽(yáng)逐寒;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奏溫陽(yáng)健脾、祛濕止瀉之功。

    摘錄《顱囟經(jīng)》卷上《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溫脾散處方

    人參15克(去蘆頭)白術(shù)15克 訶黎勒皮22克 木香15克 黃耆15克(銼)白茯苓15克 藿香15克 陳橘皮15克(湯浸,去白、瓤,焙)桔梗15克(去蘆頭)甘草7.5克(炙微赤,銼)

    制法

    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

    治小兒脾氣不和,食少無(wú)力。

    用法用量

    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少許、大棗1枚,煎至75毫升,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更多中藥材
  • 處方艾葉15克 生姜25克 雞蛋2個(gè)制法將上3味加水適量同煮;待雞蛋熟,剝?nèi)?,?fù)入原湯中煨片刻。功能主治溫經(jīng),止血,安胎,散寒。適用于崩漏及胎動(dòng)不安、習(xí)慣性流產(chǎn)。用法用量吃蛋飲湯,每日2次。摘錄《民間方》......
  • 處方干艾葉15克(鮮者30克)南粳米50克紅糖適量制法艾葉煎取濃汁去渣,與粳米、紅糖加水煮為稠粥。功能主治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適用于婦女虛寒性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小腹冷痛等。用法用量月經(jīng)過(guò)后3天服,月經(jīng)來(lái)前3天停。每日2次,早晚溫?zé)岱⒁夥碴幪撗?.....
  • 《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七:艾葉飲處方艾葉、當(dāng)歸(切,焙)、人參、生干地黃(焙)、地榆、干姜(炮)、阿膠(炙令燥)各等分。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半產(chǎn)后,惡露不斷,心悶氣短。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摘錄《圣濟(jì)總錄》......
  • 處方艾葉50克 雞蛋2個(gè) 白糖適量制法將艾葉加水適量煮湯,打入雞蛋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功能主治溫腎安胎。適用于習(xí)慣性流產(chǎn)。用法用量每日晚睡前服。摘錄《民間方》......
  • 處方干艾葉4兩(炒焦存性),川白姜1分(炮)。制法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白痢。用法用量每服70丸,食前清水米飲送下。摘錄《直指》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