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紅豆(炒)、干姜(炮)、陳皮(去白),各三錢;人參、白術(shù)、甘草(炙)、茯苓(去皮),各二兩;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各半兩;附子(炮.去皮.尖)、山藥(姜汁浸.炒)、川芎、烏藥(去木)、干葛,各一兩;黃蓍(炙)一兩半。
上為細末。
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陽氣輕微,手足厥泠,及傷寒陰證,霍亂轉(zhuǎn)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一切虛寒,并宜服之。常服助陽消陰,正元氣,溫脾胃,進飲食。
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鹽少許,煎七分,食前溫服。
正元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一)、正陽散(《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二)。
麻黃(去節(jié))陳皮(去白,炙)大黃(生)甘草(炙)干姜(炮)茱萸 官桂(去粗皮)芍藥(生)附子(炮,去皮、臍)半夏(湯洗七遍)
上十味,唯麻黃多于眾藥一倍,余藥減用一半,同搗為末。
治傷寒,頭痛頭昏,周身骨節(jié)疼痛;或傷冷食,心腹脹滿。
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100毫升,熱服。如出汗須候汗干,可去蓋履。
紅豆(炒)千姜(炮)陳皮(去白)各9克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炙)茯苓(去皮)各60克 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各15克 附子(去皮、尖,炮)山藥(姜汁浸,炒)川芎 烏藥(去木)干葛各30克 黃耆(炙)45克
補元氣,溫脾胃。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及傷寒陰證,霍亂轉(zhuǎn)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
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個、鹽少許,煎至140毫升,空腹時溫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紅豆(炒)、干姜(炮)、陳皮(去白),各三錢;人參、白術(shù)、甘草(炙)、茯苓(去皮),各二兩;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各半兩;附子(炮.去皮.尖)、山藥(姜汁浸.炒)、川芎、烏藥(去木)、干葛,各一兩;黃蓍(炙)一兩半。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陽氣輕微,手足厥泠,及傷寒陰證,霍亂轉(zhuǎn)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一切虛寒,并宜服之。常服助陽消陰,正元氣,溫脾胃,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鹽少許,煎七分,食前溫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博濟方》卷一:正元散別名正元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一)、正陽散(《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二)。
處方麻黃(去節(jié))陳皮(去白,炙)大黃(生)甘草(炙)干姜(炮)茱萸 官桂(去粗皮)芍藥(生)附子(炮,去皮、臍)半夏(湯洗七遍)
制法上十味,唯麻黃多于眾藥一倍,余藥減用一半,同搗為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痛頭昏,周身骨節(jié)疼痛;或傷冷食,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100毫升,熱服。如出汗須候汗干,可去蓋履。
摘錄《博濟方》卷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正元散處方紅豆(炒)千姜(炮)陳皮(去白)各9克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炙)茯苓(去皮)各60克 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各15克 附子(去皮、尖,炮)山藥(姜汁浸,炒)川芎 烏藥(去木)干葛各30克 黃耆(炙)45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補元氣,溫脾胃。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及傷寒陰證,霍亂轉(zhuǎn)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個、鹽少許,煎至140毫升,空腹時溫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