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正元散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正元散處方

    紅豆(炒)、干姜(炮)、陳皮(去白),各三錢;人參、白術(shù)、甘草(炙)、茯苓(去皮),各二兩;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各半兩;附子(炮.去皮.尖)、山藥(姜汁浸.炒)、川芎、烏藥(去木)、干葛,各一兩;黃蓍(炙)一兩半。

    炮制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陽氣輕微,手足厥泠,及傷寒陰證,霍亂轉(zhuǎn)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一切虛寒,并宜服之。常服助陽消陰,正元氣,溫脾胃,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鹽少許,煎七分,食前溫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博濟方》卷一:正元散別名

    正元湯(《圣濟總錄》卷二十一)、正陽散(《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二)。

    處方

    麻黃(去節(jié))陳皮(去白,炙)大黃(生)甘草(炙)干姜(炮)茱萸 官桂(去粗皮)芍藥(生)附子(炮,去皮、臍)半夏(湯洗七遍)

    制法

    上十味,唯麻黃多于眾藥一倍,余藥減用一半,同搗為末。

    功能主治

    治傷寒,頭痛頭昏,周身骨節(jié)疼痛;或傷冷食,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100毫升,熱服。如出汗須候汗干,可去蓋履。

    摘錄《博濟方》卷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正元散處方

    紅豆(炒)千姜(炮)陳皮(去白)各9克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炙)茯苓(去皮)各60克 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各15克 附子(去皮、尖,炮)山藥(姜汁浸,炒)川芎 烏藥(去木)干葛各30克 黃耆(炙)45克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補元氣,溫脾胃。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及傷寒陰證,霍亂轉(zhuǎn)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個、鹽少許,煎至140毫升,空腹時溫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壁蟢窠7個(內(nèi)有子者),老壁蟢2個(以發(fā)扎好),白礬7分(熔化)。制法將扎好之壁蟢入熔礬中粘足,燈火炙透,為末。功能主治熱癥喉痛。用法用量吹喉。摘錄《外科全生集》卷四......
  • 處方壁錢窠2-7個(其蟲似蜘蛛,作白幕如錢于壁上,土人呼為壁繭)。功能主治吐逆不定。用法用量煎湯飲之。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
  • 處方木瓜干1兩,茯神(去木)1兩,牛膝(酒浸)3分,附子(炮,去皮臍)3分,熟地黃半兩,覆盆子半兩,甘草1分,生姜3分。制法上銼散。功能主治丑末之歲,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病關(guān)節(jié)不利,筋脈拘急,身重,萎弱,或溫癘盛行,遠近咸若,或胸腹......
  • 處方黑牛尾。制法上燒作灰。功能主治間日瘧。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3次。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五......
  • 《醫(yī)心方》卷六引《拯要方》:備急丸處方大黃150克 干姜60克 巴豆90克(去心,熬)芒消90克制法上藥研末,煉蜜為丸。功能主治主忽然心腹脹滿急痛,大小便不通。用法用量先服4丸,如不利下,更加1~2丸。取得四五度利。利如不止,取醋飲之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