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各種原因使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稱為發(fā)熱。中醫(yī)學認為,凡六淫邪毒、疫癘之氣入侵肌腠,正邪相爭,或內(nèi)傷七情,飲食勞倦而致人體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失調(diào),表現(xiàn)以發(fā)熱為主要癥狀,體溫升高在39℃以上者,稱為高熱。臨床可分為外感高熱與內(nèi)傷高熱,以外感高熱為多見。內(nèi)傷高熱見于內(nèi)傷雜病中,且較少見,故不在此論述。它是內(nèi)科、兒科急癥中最常見的癥狀,是許多疾病所共有的病理過程。
病因病機
高熱之病因以外感六淫之邪為主,其中以濕邪、風寒之邪、疫癘之氣為多。邪氣入侵人體,正邪相爭是產(chǎn)生高熱的根本原因。
風寒之邪:卒感寒邪,束于肌表,衛(wèi)陽被遏,正邪相爭而出現(xiàn)高熱。
風熱病邪:感受風熱或具有溫熱性質(zhì)之陽邪,致風熱犯肺,熱蒸肌表,或邪氣入里化熱,內(nèi)熱熾盛而出現(xiàn)高熱。
疫癘之氣:感受疫毒時邪,邪毒肆虐,侵犯人體,若衛(wèi)虛不能御邪,則邪氣由衛(wèi)犯于肺,內(nèi)熱熾盛而出現(xiàn)高熱;或素體虛弱,疫毒之邪可直犯營血,逆?zhèn)餍陌姼邿帷?/p>
濕熱之邪:長夏季節(jié),若貪涼嗜冷,損傷脾胃功能則易為濕熱病邪入侵,內(nèi)外之邪相合,蘊阻中焦,濕遏氣機,濕熱郁蒸而致高熱。
暑熱病邪:暑為陽邪,其性炎熱,侵犯人體,若正氣不足,暑熱病邪可直入心營,暑熱內(nèi)閉,不能外達,則出現(xiàn)高熱。
經(jīng)驗方
1.抗毒方
[藥物組成]板藍根、魚腥草、百子草、野菊花、甘草。
[用法]煎服,每日一劑。重癥兩劑,連服5~10天。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熱在氣分。
2.通腑泄熱方
[藥物組成]大黃、芒硝、玄參、甘草。
[用法]煎服或灌腸,開始24小時內(nèi)可用3劑,用藥以高熱退,大便通,腹脹消為度。
[功效]通腑泄熱。
[主治]陽明熱盛。
適宜技術(shù)
1.針刺療法
取穴:大椎,邪在肺衛(wèi)加風池、曲池、合谷,邪熱盛實加曲池、合谷,熱入營血加十宣、內(nèi)關(guān)、人中,出現(xiàn)皮膚斑疹者加委中、曲澤。
操作:大椎穴以三棱針點刺放血,加拔火罐;十宣亦以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3~5滴。委中、曲澤以三棱針瀉血,出血1~2毫升。其余各穴均用毫針刺法。
2.刮痧療法
常用部位為背部沿督脈和膀胱經(jīng)、腋窩、肘窩處,自上而下,先輕后重,刮至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痧點即可。
3.外洗法
風熱外感高熱,用荊芥、薄荷各5~10克煎水擦浴。得微汗而解,風寒外感高熱,用麻黃3~6克,薄荷5~10克,煎水擦浴。
4.敷貼法
用一只雞蛋蛋清敷貼“五心”(雙手、足及胸);或用生石膏適量,加涼水調(diào)敷“五心”。
5.灌腸
(1)大黃15~30克,芒硝10克,玄參15克,甘草6克。煎水500毫升,冷卻后灌入。
(2)大黃枳實湯:大黃15克,枳實15克,甘草10克,山藥15克,寒水石20克,煎水取汁200毫升,高位直腸滴注或保留灌腸。每2~4小時一次。
(3)清熱灌腸湯:生石膏30克,連翹15克,荊芥15克,薄荷15克,蘆根30克,赤芍15克,煎取汁200毫升,高位直腸滴注或保留灌腸。每2~4小時一次。
(4)大柴胡湯:柴胡15克,大黃15克,枳實15克,黃芩15克,半夏10克,白芍15克,煎汁200毫升,高位直腸滴注或保留灌腸。每2~4小時一次。
6.穴位注射
用柴胡注射液、銀黃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取曲池、足三里每穴注射0.5~l毫升,每4~6小時一次。
7.滴鼻退熱
(1)復方退熱滴鼻液:金銀花、連翹、柴胡、青蒿,制成蒸餾液滴鼻,每次每側(cè)鼻腔3~4滴,每30~60分鐘一次。用于風熱表證。
(2)復方柴胡滴鼻液:柴胡、薄荷等,制成蒸餾滴鼻液,用法同上,用于外感發(fā)熱。
8.中成藥
(1)紫雪丹3克,每日2~3次,口服。
(2)正柴胡飲1~2包,每日3次。用于風寒表證。
(3)紫雪散1.5~3克,每日3次。用于熱入營血伴有神昏抽搐等癥。
(4)羚翹解毒丸1~2丸,每日3次。用于風熱表證。
(5)板藍根沖劑1~2包,每日3次。用于病毒性疾病,熱在衛(wèi)氣階段。
(6)清熱安宮丸,1~2丸,每日3次,用于熱入營血證。
(7)人工牛黃粉1克,每日4~6次,用于熱入營血證。伴有神昏、譫語、躁動等。
9.中藥針劑
(1)柴胡注射液,2~4毫升,肌內(nèi)注射,每日3~4次。
(2)魚腥草注射液,2~4毫升,肌內(nèi)注射,每日2~4次。
(3)銀黃注射液,2~4毫升,肌內(nèi)注射,每日2~4次。
(4)穿琥寧注射液,每次40~80毫升,肌內(nèi)注射,每日2~3次,或每日400~600毫克,分兩次靜脈滴注,用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按一毫克液體含一毫克穿琥寧的濃度稀釋液,以每分鐘30~40滴速度滴入。
(5)清開靈注射液,每次2毫升肌內(nèi)注射,每日兩次;或每日20~6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鹽水200~500毫升靜脈滴注。
(6)大蒜注射液4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一次。用于多種細菌感染性發(fā)熱。(摘自《急癥中西醫(yī)診療技術(sh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各種原因使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稱為發(fā)熱。中醫(yī)學認為,凡六淫邪毒、疫癘之氣入侵肌腠,正邪相爭,或內(nèi)傷七情,飲食勞倦而致人體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失調(diào),表現(xiàn)以發(fā)熱為主要癥狀,體溫升高在39℃以上者,稱為高熱。臨床可分為外感高熱與內(nèi)傷高熱,以外感高熱為多見。內(nèi)傷高熱見于內(nèi)傷雜病中,且較少見,故不在此論述。它是內(nèi)科、兒科急癥中最常見的癥狀,是許多疾病所共有的病理過程。
病因病機
高熱之病因以外感六淫之邪為主,其中以濕邪、風寒之邪、疫癘之氣為多。邪氣入侵人體,正邪相爭是產(chǎn)生高熱的根本原因。
風寒之邪:卒感寒邪,束于肌表,衛(wèi)陽被遏,正邪相爭而出現(xiàn)高熱。
風熱病邪:感受風熱或具有溫熱性質(zhì)之陽邪,致風熱犯肺,熱蒸肌表,或邪氣入里化熱,內(nèi)熱熾盛而出現(xiàn)高熱。
疫癘之氣:感受疫毒時邪,邪毒肆虐,侵犯人體,若衛(wèi)虛不能御邪,則邪氣由衛(wèi)犯于肺,內(nèi)熱熾盛而出現(xiàn)高熱;或素體虛弱,疫毒之邪可直犯營血,逆?zhèn)餍陌姼邿帷?/p>
濕熱之邪:長夏季節(jié),若貪涼嗜冷,損傷脾胃功能則易為濕熱病邪入侵,內(nèi)外之邪相合,蘊阻中焦,濕遏氣機,濕熱郁蒸而致高熱。
暑熱病邪:暑為陽邪,其性炎熱,侵犯人體,若正氣不足,暑熱病邪可直入心營,暑熱內(nèi)閉,不能外達,則出現(xiàn)高熱。
經(jīng)驗方
1.抗毒方
[藥物組成]板藍根、魚腥草、百子草、野菊花、甘草。
[用法]煎服,每日一劑。重癥兩劑,連服5~10天。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熱在氣分。
2.通腑泄熱方
[藥物組成]大黃、芒硝、玄參、甘草。
[用法]煎服或灌腸,開始24小時內(nèi)可用3劑,用藥以高熱退,大便通,腹脹消為度。
[功效]通腑泄熱。
[主治]陽明熱盛。
適宜技術(shù)
1.針刺療法
取穴:大椎,邪在肺衛(wèi)加風池、曲池、合谷,邪熱盛實加曲池、合谷,熱入營血加十宣、內(nèi)關(guān)、人中,出現(xiàn)皮膚斑疹者加委中、曲澤。
操作:大椎穴以三棱針點刺放血,加拔火罐;十宣亦以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3~5滴。委中、曲澤以三棱針瀉血,出血1~2毫升。其余各穴均用毫針刺法。
2.刮痧療法
常用部位為背部沿督脈和膀胱經(jīng)、腋窩、肘窩處,自上而下,先輕后重,刮至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痧點即可。
3.外洗法
風熱外感高熱,用荊芥、薄荷各5~10克煎水擦浴。得微汗而解,風寒外感高熱,用麻黃3~6克,薄荷5~10克,煎水擦浴。
4.敷貼法
用一只雞蛋蛋清敷貼“五心”(雙手、足及胸);或用生石膏適量,加涼水調(diào)敷“五心”。
5.灌腸
(1)大黃15~30克,芒硝10克,玄參15克,甘草6克。煎水500毫升,冷卻后灌入。
(2)大黃枳實湯:大黃15克,枳實15克,甘草10克,山藥15克,寒水石20克,煎水取汁200毫升,高位直腸滴注或保留灌腸。每2~4小時一次。
(3)清熱灌腸湯:生石膏30克,連翹15克,荊芥15克,薄荷15克,蘆根30克,赤芍15克,煎取汁200毫升,高位直腸滴注或保留灌腸。每2~4小時一次。
(4)大柴胡湯:柴胡15克,大黃15克,枳實15克,黃芩15克,半夏10克,白芍15克,煎汁200毫升,高位直腸滴注或保留灌腸。每2~4小時一次。
6.穴位注射
用柴胡注射液、銀黃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取曲池、足三里每穴注射0.5~l毫升,每4~6小時一次。
7.滴鼻退熱
(1)復方退熱滴鼻液:金銀花、連翹、柴胡、青蒿,制成蒸餾液滴鼻,每次每側(cè)鼻腔3~4滴,每30~60分鐘一次。用于風熱表證。
(2)復方柴胡滴鼻液:柴胡、薄荷等,制成蒸餾滴鼻液,用法同上,用于外感發(fā)熱。
8.中成藥
(1)紫雪丹3克,每日2~3次,口服。
(2)正柴胡飲1~2包,每日3次。用于風寒表證。
(3)紫雪散1.5~3克,每日3次。用于熱入營血伴有神昏抽搐等癥。
(4)羚翹解毒丸1~2丸,每日3次。用于風熱表證。
(5)板藍根沖劑1~2包,每日3次。用于病毒性疾病,熱在衛(wèi)氣階段。
(6)清熱安宮丸,1~2丸,每日3次,用于熱入營血證。
(7)人工牛黃粉1克,每日4~6次,用于熱入營血證。伴有神昏、譫語、躁動等。
9.中藥針劑
(1)柴胡注射液,2~4毫升,肌內(nèi)注射,每日3~4次。
(2)魚腥草注射液,2~4毫升,肌內(nèi)注射,每日2~4次。
(3)銀黃注射液,2~4毫升,肌內(nèi)注射,每日2~4次。
(4)穿琥寧注射液,每次40~80毫升,肌內(nèi)注射,每日2~3次,或每日400~600毫克,分兩次靜脈滴注,用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按一毫克液體含一毫克穿琥寧的濃度稀釋液,以每分鐘30~40滴速度滴入。
(5)清開靈注射液,每次2毫升肌內(nèi)注射,每日兩次;或每日20~6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鹽水200~500毫升靜脈滴注。
(6)大蒜注射液4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一次。用于多種細菌感染性發(fā)熱。(摘自《急癥中西醫(yī)診療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