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劉世峰 重慶市榮昌縣人民醫(yī)院 王樹文 河北省贊皇縣東街衛(wèi)生所
《中國中醫(yī)藥報》6月10日刊載仝小林先生等人“論精方與圍方”一文,讀后受益匪淺。但對其提出的精方、圍方概念卻不敢完全茍同。
精方與圍方是“七方說”的翻版
“七方”說源于《素問·至真要大論》,金·成無己正式提出“七方”名稱。《傷寒明理藥方論·序》說:“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是也?!薄捌叻健笔亲钤绲姆絼┓诸惙?,“七方”的實質,是以病邪的輕重、病位的上下、病勢的緩急、病體的強弱作為制方的依據。
所謂大方,是指藥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氣方盛所需的重劑;小方是指藥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淺邪微的輕劑。其實就是仝小林等人所說的“精方藥味精簡,圍方藥味繁多”。緩方是指藥性緩和,以治病勢緩慢需長期服用的方劑;急方是指藥性峻猛,以治病勢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劑。仝小林等人所說的“精方多用重劑,圍方劑量平和”與此相類。奇方是指由單數(shù)藥味組成的方劑;偶方是指由雙數(shù)藥味組成的方劑。仝小林等人所說的“急病單病用精方,慢病合病用圍方”是對奇方、偶方的發(fā)揮。復方則是兩方或數(shù)方組合的方劑。仝小林等人強調“圍方靶點眾多,重在廣泛與全面”,“適于病情較為復雜,累及多臟腑、多系統(tǒng)的長期慢性疾病穩(wěn)定階段,或多種疾病合病情況,尤其適合于長期調理和養(yǎng)生”。這些觀點,都脫胎于復方。
可見,仝小林等人謂精方即精簡精巧,實質上是想總括七方中的急、奇、小方;圍方即圍攻包圍,是準備涵蓋七方中的緩、偶、大、復方。精方與圍方是以藥味多少和藥量大小為依據劃分的,是《內經》“七方說”的翻版。而七方理論作為一種制方之法已經深入人心,為歷代中醫(yī)認可。清·喻嘉言在《寓意草》中已經將“其藥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劑中何劑”,列為醫(yī)案的必備內容。精方與圍方沒有超出七方范圍,且其“精”、“圍”二字難以從字面理解其義,反不若“大、小、緩、急、奇、偶、重”文義了然。因此,筆者認為,精方與圍方難以替代七方。
精方與圍方不可能取代經方與時方
除了上述方劑分類外,中醫(yī)還以形成年代為依據,將方劑分為經方和時方。經方是指漢代以前經典醫(yī)藥著作中記載的方劑,以張仲景的方劑為代表。時方是與“經方”相對,指漢代張仲景以后醫(yī)家所制的方劑,以唐宋時期創(chuàng)制使用的方劑為主。經方相對組方用藥味數(shù)少,時方則反之。有人評價說:張仲景用藥是“漢高祖之路,以少勝多”;李東垣用藥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形象地反映了經方、時方的用藥特點。品讀仝小林等人對“精方”、“圍方”的論述,不難看出其中存在經方、時方的影子。而經方時方的概念,自提出之日就訴訟不斷,偏執(zhí)一端的人經常指責對方,最終形成經方派、時方派。仝小林等人提出“精方”、“圍方”的概念,雖然受其影響與經方和時方有相似之處,但是又有區(qū)別。因此筆者認為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用精方、圍方取代經方、時方。
不宜提倡精方與圍方的概念
筆者認為,仝小林等人提出的精方和圍方概念,沒有超出原有的理論,其后果可能造成中醫(yī)名詞術語概念不規(guī)范。因此,在對方劑進行分類或制方時,仍應該以“七方”理論為基礎,同時參考經方、時方的應用經驗,不宜提倡精方與圍方的概念。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劉世峰 重慶市榮昌縣人民醫(yī)院 王樹文 河北省贊皇縣東街衛(wèi)生所
《中國中醫(yī)藥報》6月10日刊載仝小林先生等人“論精方與圍方”一文,讀后受益匪淺。但對其提出的精方、圍方概念卻不敢完全茍同。
精方與圍方是“七方說”的翻版
“七方”說源于《素問·至真要大論》,金·成無己正式提出“七方”名稱。《傷寒明理藥方論·序》說:“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是也?!薄捌叻健笔亲钤绲姆絼┓诸惙?,“七方”的實質,是以病邪的輕重、病位的上下、病勢的緩急、病體的強弱作為制方的依據。
所謂大方,是指藥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氣方盛所需的重劑;小方是指藥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淺邪微的輕劑。其實就是仝小林等人所說的“精方藥味精簡,圍方藥味繁多”。緩方是指藥性緩和,以治病勢緩慢需長期服用的方劑;急方是指藥性峻猛,以治病勢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劑。仝小林等人所說的“精方多用重劑,圍方劑量平和”與此相類。奇方是指由單數(shù)藥味組成的方劑;偶方是指由雙數(shù)藥味組成的方劑。仝小林等人所說的“急病單病用精方,慢病合病用圍方”是對奇方、偶方的發(fā)揮。復方則是兩方或數(shù)方組合的方劑。仝小林等人強調“圍方靶點眾多,重在廣泛與全面”,“適于病情較為復雜,累及多臟腑、多系統(tǒng)的長期慢性疾病穩(wěn)定階段,或多種疾病合病情況,尤其適合于長期調理和養(yǎng)生”。這些觀點,都脫胎于復方。
可見,仝小林等人謂精方即精簡精巧,實質上是想總括七方中的急、奇、小方;圍方即圍攻包圍,是準備涵蓋七方中的緩、偶、大、復方。精方與圍方是以藥味多少和藥量大小為依據劃分的,是《內經》“七方說”的翻版。而七方理論作為一種制方之法已經深入人心,為歷代中醫(yī)認可。清·喻嘉言在《寓意草》中已經將“其藥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劑中何劑”,列為醫(yī)案的必備內容。精方與圍方沒有超出七方范圍,且其“精”、“圍”二字難以從字面理解其義,反不若“大、小、緩、急、奇、偶、重”文義了然。因此,筆者認為,精方與圍方難以替代七方。
精方與圍方不可能取代經方與時方
除了上述方劑分類外,中醫(yī)還以形成年代為依據,將方劑分為經方和時方。經方是指漢代以前經典醫(yī)藥著作中記載的方劑,以張仲景的方劑為代表。時方是與“經方”相對,指漢代張仲景以后醫(yī)家所制的方劑,以唐宋時期創(chuàng)制使用的方劑為主。經方相對組方用藥味數(shù)少,時方則反之。有人評價說:張仲景用藥是“漢高祖之路,以少勝多”;李東垣用藥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形象地反映了經方、時方的用藥特點。品讀仝小林等人對“精方”、“圍方”的論述,不難看出其中存在經方、時方的影子。而經方時方的概念,自提出之日就訴訟不斷,偏執(zhí)一端的人經常指責對方,最終形成經方派、時方派。仝小林等人提出“精方”、“圍方”的概念,雖然受其影響與經方和時方有相似之處,但是又有區(qū)別。因此筆者認為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用精方、圍方取代經方、時方。
不宜提倡精方與圍方的概念
筆者認為,仝小林等人提出的精方和圍方概念,沒有超出原有的理論,其后果可能造成中醫(yī)名詞術語概念不規(guī)范。因此,在對方劑進行分類或制方時,仍應該以“七方”理論為基礎,同時參考經方、時方的應用經驗,不宜提倡精方與圍方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