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稱感冒,四季皆可發(fā)生,以氣候驟變及冬春季節(jié)發(fā)病率高。小兒感冒多見挾痰、挾滯、挾驚等兼證。
辨證論治
1.常證
(1)風(fēng)寒感冒證
[證候]發(fā)熱輕,惡寒,無汗,頭痛,鼻流清涕,噴嚏,咳嗽,口不渴,咽部不紅腫,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指紋浮紅。
[治法方藥]辛溫解表。荊防敗毒散加減。
(2)風(fēng)熱感冒證
[證候]發(fā)熱重,惡風(fēng),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鼻流濁涕,噴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黃,咽紅腫痛,口干渴,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指紋浮紫。
[治法方藥]辛涼解表。銀翹散加減。
(3)暑邪感冒證
[證候]發(fā)熱重,少汗或汗出熱不解,頭暈,頭痛,鼻塞,身重困倦,胸悶泛惡,口渴心煩,食欲缺乏,或有嘔吐、泄瀉,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數(shù)或指紋紫滯。
[治法方藥]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飲加減。
2.兼證
(1)挾痰證
[證候]感冒兼見咳嗽較劇,痰多,喉間痰鳴,舌苔白膩。
[治法方藥]宣肺化痰。三拗湯或黛蛤散加減。
(2)挾滯證
[證候]感冒兼腹脹,不思乳食,或嘔吐,口穢酸腐,便溏酸臭,瀉不消化物,舌苔厚膩,脈滑數(shù)。
[治法方藥]消食導(dǎo)滯。保和丸。
(3)挾驚證
[證候]感冒兼睡中驚惕驚叫,面有懼色,甚至高熱抽搐,咬牙肌緊,兩眼竄視,舌尖紅,脈弦數(shù)。
[治法方藥]安神定驚。琥珀抱龍丸。主要藥物:琥珀、天南星、朱砂、茯苓、鉤藤、蟬蛻、僵蠶等。
經(jīng)驗方
1.感冒清熱合劑l號
[藥物組成]薄荷、荊芥穗、金銀花、連翹、前胡、杏仁、生石膏、黃芩、竹葉、柴胡、生甘草、板藍(lán)根。
[功效]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止咳除煩。
[適應(yīng)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分4次服。
2.清解一號
[藥物組成]藿香9克,蘇梗6克,菊花9克,連翹9克,荊芥穗3克,生石膏9克。
[功效]辛涼解表散熱。
[適應(yīng)證]感冒初期。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服。
3.太子健方
[藥物組成]太子參6克,柴胡4.5克,黃芩6克,法半夏6克,桂枝3克,赤芍6克,蟬蛻6克,丹參6克,炙甘草3克,大棗12克。
[功效]辛涼解表,和解散熱。
[適應(yīng)證]反復(fù)呼吸道感染之遷延期、恢復(fù)期。
4.銀菊解毒湯
[藥物組成]金銀花9克,菊花9克,薄荷3克,荊芥6克,羌活6克,黃芩6克,連翹9克,山梔子6克,板藍(lán)根9克,蒲公英9克,甘草3克。
[功效]疏風(fēng)宣肺,清熱解毒。
[適應(yīng)證]流行性感冒。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5.銀翹保和丸
[藥物組成]金銀花、連翹、牛子、杏仁、清半夏、云苓、焦三仙各10克,薄荷、芥穗、炒萊菔子、陳皮各6克。
[功效]辛涼解表,散熱消食。
[適應(yīng)證]感冒夾滯。
適宜技術(shù)
1.洗浴法
柴胡、荊芥、紫蘇、薄荷各30克,煎湯擦浴。用于小兒感冒發(fā)熱。
2.改良鼻塞包
Ⅰ號方:薄荷30克,紫蘇葉25克,蒲公英30克,荊芥30克,防風(fēng)25克,黃芪40克。
Ⅱ號方:紫蘇葉30克,麻黃15克,黃芪40克,防風(fēng)30克,冰片10克。
上方干燥為末,與冰片混勻,分別裝入紗布袋中縫好,用時外敷于小兒前囟,外蓋麝香壯骨膏,每日一次。
風(fēng)熱感冒用Ⅰ號,風(fēng)寒感冒用Ⅱ號。
3.針灸療法
方法一:取大椎、風(fēng)門、太淵、列缺,瀉法,中強刺激不留針。用于風(fēng)寒感冒。
方法二:取合谷、曲池、孔最、魚際,瀉法,中強刺激不留針。用于風(fēng)熱感冒。
方法三:取大椎、曲池、合谷,頭痛加太陽,咽喉痛加少商。用瀉法。用于風(fēng)熱感冒。
4.推拿法
方法一:開天門30次。天門穴位:在兩眉連線中點到前發(fā)際成一直線。操作方法:醫(yī)者用兩拇指橈側(cè)交替向上直推30次。用于小兒感冒各型。
方法二:揉按合谷30次。用于小兒感冒各型。
方法三:清天河水100次。操作方法:醫(yī)者用食中二指螺紋面,從腕關(guān)節(jié)向肘關(guān)節(jié)直推100次。同時加推坎宮或揉太陽穴30次。用于小兒感冒伴高熱者。
5.灌腸法
金銀花20克,青蒿、柴胡、生石膏各10克,板藍(lán)根15克,竹葉5克,水煎兩次,藥溫36℃左右,保留灌腸20~30分鐘,每日兩次。插管深度視年齡大小插入10~15厘米。用于小兒外感高熱。
6.敷臍法
大黃15克,虎杖30克,酒精l00毫升。將大黃和虎杖放入酒精中浸泡48小時,用時以棉球蘸藥液貼于臍部,再用膠布固定,要保持棉球濕度。用于小兒外感發(fā)熱。
7.中成藥
小青龍顆粒:開水沖服,一歲以下每次4克,1~6歲每次5~8克,7~14歲每次13克,每日3次。用于風(fēng)寒感冒。
藿香正氣口服液:口服,一歲以下每次一毫升,1~6歲每次2~3毫升,7~14歲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用于暑濕感冒。
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5~20毫升,每日2~3次。用于時邪感冒。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稱感冒,四季皆可發(fā)生,以氣候驟變及冬春季節(jié)發(fā)病率高。小兒感冒多見挾痰、挾滯、挾驚等兼證。
辨證論治
1.常證
(1)風(fēng)寒感冒證
[證候]發(fā)熱輕,惡寒,無汗,頭痛,鼻流清涕,噴嚏,咳嗽,口不渴,咽部不紅腫,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指紋浮紅。
[治法方藥]辛溫解表。荊防敗毒散加減。
(2)風(fēng)熱感冒證
[證候]發(fā)熱重,惡風(fēng),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鼻流濁涕,噴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黃,咽紅腫痛,口干渴,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指紋浮紫。
[治法方藥]辛涼解表。銀翹散加減。
(3)暑邪感冒證
[證候]發(fā)熱重,少汗或汗出熱不解,頭暈,頭痛,鼻塞,身重困倦,胸悶泛惡,口渴心煩,食欲缺乏,或有嘔吐、泄瀉,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數(shù)或指紋紫滯。
[治法方藥]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飲加減。
2.兼證
(1)挾痰證
[證候]感冒兼見咳嗽較劇,痰多,喉間痰鳴,舌苔白膩。
[治法方藥]宣肺化痰。三拗湯或黛蛤散加減。
(2)挾滯證
[證候]感冒兼腹脹,不思乳食,或嘔吐,口穢酸腐,便溏酸臭,瀉不消化物,舌苔厚膩,脈滑數(shù)。
[治法方藥]消食導(dǎo)滯。保和丸。
(3)挾驚證
[證候]感冒兼睡中驚惕驚叫,面有懼色,甚至高熱抽搐,咬牙肌緊,兩眼竄視,舌尖紅,脈弦數(shù)。
[治法方藥]安神定驚。琥珀抱龍丸。主要藥物:琥珀、天南星、朱砂、茯苓、鉤藤、蟬蛻、僵蠶等。
經(jīng)驗方
1.感冒清熱合劑l號
[藥物組成]薄荷、荊芥穗、金銀花、連翹、前胡、杏仁、生石膏、黃芩、竹葉、柴胡、生甘草、板藍(lán)根。
[功效]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止咳除煩。
[適應(yīng)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分4次服。
2.清解一號
[藥物組成]藿香9克,蘇梗6克,菊花9克,連翹9克,荊芥穗3克,生石膏9克。
[功效]辛涼解表散熱。
[適應(yīng)證]感冒初期。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服。
3.太子健方
[藥物組成]太子參6克,柴胡4.5克,黃芩6克,法半夏6克,桂枝3克,赤芍6克,蟬蛻6克,丹參6克,炙甘草3克,大棗12克。
[功效]辛涼解表,和解散熱。
[適應(yīng)證]反復(fù)呼吸道感染之遷延期、恢復(fù)期。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服。
4.銀菊解毒湯
[藥物組成]金銀花9克,菊花9克,薄荷3克,荊芥6克,羌活6克,黃芩6克,連翹9克,山梔子6克,板藍(lán)根9克,蒲公英9克,甘草3克。
[功效]疏風(fēng)宣肺,清熱解毒。
[適應(yīng)證]流行性感冒。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5.銀翹保和丸
[藥物組成]金銀花、連翹、牛子、杏仁、清半夏、云苓、焦三仙各10克,薄荷、芥穗、炒萊菔子、陳皮各6克。
[功效]辛涼解表,散熱消食。
[適應(yīng)證]感冒夾滯。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服。
適宜技術(shù)
1.洗浴法
柴胡、荊芥、紫蘇、薄荷各30克,煎湯擦浴。用于小兒感冒發(fā)熱。
2.改良鼻塞包
Ⅰ號方:薄荷30克,紫蘇葉25克,蒲公英30克,荊芥30克,防風(fēng)25克,黃芪40克。
Ⅱ號方:紫蘇葉30克,麻黃15克,黃芪40克,防風(fēng)30克,冰片10克。
上方干燥為末,與冰片混勻,分別裝入紗布袋中縫好,用時外敷于小兒前囟,外蓋麝香壯骨膏,每日一次。
風(fēng)熱感冒用Ⅰ號,風(fēng)寒感冒用Ⅱ號。
3.針灸療法
方法一:取大椎、風(fēng)門、太淵、列缺,瀉法,中強刺激不留針。用于風(fēng)寒感冒。
方法二:取合谷、曲池、孔最、魚際,瀉法,中強刺激不留針。用于風(fēng)熱感冒。
方法三:取大椎、曲池、合谷,頭痛加太陽,咽喉痛加少商。用瀉法。用于風(fēng)熱感冒。
4.推拿法
方法一:開天門30次。天門穴位:在兩眉連線中點到前發(fā)際成一直線。操作方法:醫(yī)者用兩拇指橈側(cè)交替向上直推30次。用于小兒感冒各型。
方法二:揉按合谷30次。用于小兒感冒各型。
方法三:清天河水100次。操作方法:醫(yī)者用食中二指螺紋面,從腕關(guān)節(jié)向肘關(guān)節(jié)直推100次。同時加推坎宮或揉太陽穴30次。用于小兒感冒伴高熱者。
5.灌腸法
金銀花20克,青蒿、柴胡、生石膏各10克,板藍(lán)根15克,竹葉5克,水煎兩次,藥溫36℃左右,保留灌腸20~30分鐘,每日兩次。插管深度視年齡大小插入10~15厘米。用于小兒外感高熱。
6.敷臍法
大黃15克,虎杖30克,酒精l00毫升。將大黃和虎杖放入酒精中浸泡48小時,用時以棉球蘸藥液貼于臍部,再用膠布固定,要保持棉球濕度。用于小兒外感發(fā)熱。
7.中成藥
小青龍顆粒:開水沖服,一歲以下每次4克,1~6歲每次5~8克,7~14歲每次13克,每日3次。用于風(fēng)寒感冒。
藿香正氣口服液:口服,一歲以下每次一毫升,1~6歲每次2~3毫升,7~14歲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用于暑濕感冒。
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5~20毫升,每日2~3次。用于時邪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