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不分經(jīng)之病理中丸證、竹葉石膏湯證

    傷寒病六經(jīng)分治之外,又有不分經(jīng)之病,附載于傷寒分經(jīng)之后者,又宜擇其緊要者,詳為詮解,而后學(xué)治傷寒者,自能應(yīng)變無窮也。

    《傷寒論》原文︰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當(dāng)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理中丸方】

    人參、甘草、白術(shù)、干姜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附加減法︰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shù),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shù),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shù);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飲水者,加術(shù),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疼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腹?jié)M者,去術(shù),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

    此病時服涼藥太過,傷其胃中之陽,致胃陽虛損不能運化脾臟之濕,是以痰飲上溢而喜唾,久不了了也。故方中用人參以回胃中之陽,其補益之力,且能助胃之動加數(shù),自能運化脾中之濕使之下行。而又輔以白術(shù),能健脾又能滲濕。干姜以能暖胃又能助相火以生土。且又加甘草以調(diào)和諸藥,使藥力之猛者,得甘草之緩而猛力悉化,使藥性之熱者,得甘草之甘而熱力愈長也。至于方后諸多加減,又皆各具精義,隨諸證之變化,而遵其加減諸法,用之自能奏效無誤也。

    《傷寒論》原文︰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前節(jié)是病時過用涼藥,傷其陽分;此節(jié)是病時不能急用涼藥以清外感之熱,致耗陰分。且其大熱雖退,仍有余熱未清,是以虛羸少氣,氣逆欲吐,此乃陰虛不能戀陽之象,又兼有外感之余熱為之助虐也。故方中用竹葉、石膏以清外感之熱,又加人參、麥冬協(xié)同石膏以滋陰分之虧,蓋石膏與人參并用,原有化合之妙,能于余熱未清之際立復(fù)真陰也。用半夏者,降逆氣以止吐也。用甘草、粳米者,調(diào)和胃氣以緩石藥下侵也。自常情觀之,傷寒解后之余熱,何必重用石膏,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諸藥,亦可勝任,然而甘寒留邪,可默釀癆瘵之基礎(chǔ),此又不可不知也。

更多中藥材
  • 大便排出費勁,這一類患者呢,常常是四五天不排便一次,有時候就感覺這個大便呢,在肛門口就是排不出來,甚至嚴重的患者呢,排便一次以后,肛門部都有墜脹感,最嚴重的患者就是脫肛了啊,由于這個過度用力吧,就是出現(xiàn)直腸脫垂,脫出肛門之外,那么今天呢,就......
  •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胃鏡檢查這個話題,那么胃鏡對于我們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是一個必不可少的一個檢查手段,那么現(xiàn)在的胃鏡其實跟過去比,已經(jīng)進步非常之多了,一個是鏡身呢,比較柔軟,比較細,現(xiàn)在這個胃鏡檢查呢,其實是一個常規(guī)的檢查項目,哪些疾病需要檢查,實際......
  • 前幾天在臨床看到一個患者,女性,40歲左右吧,然后她來看的是左上腹啊,左上腹有點疼痛,這種疼痛啊是若有若無的啊,就像抽筋兒,又像岔氣一樣,那么別的方面呢,她感覺不是很明顯,她認為自己有這個慢性胰腺炎,為什么呢,是因為她在一次體檢當(dāng)中,CT提......
  • 首先呢,一個就是唇舌無力,可能臨床上很多人都不會注意,怎么知道這個舌頭和嘴唇兒沒有力量呢?其實在這點上,中醫(yī)我們常說的懶言少語,不愿多說話,這也是唇舌無力的一個表現(xiàn)。還有一點呢就是。舌頭有齒痕,包括嘴唇的干裂,嘴唇的顏色的改變,這些都可以說......
  • 這個患者是一個王女士, 28歲,她的主訴便秘癥狀有十余年,這個患者是大便呢,平常是三五天一次,最近這患者發(fā)現(xiàn)呢,就是她有便意,但到廁所的時候就沒有力氣排出,愛出汗,氣短,大便其實不是很干硬,成條形的,有時候會有黏滯不爽,有胃脹,有腹脹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