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家中拔罐需謹慎

    本報記者 陳斐然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chǎn)生負壓,使其吸著于皮膚,造成瘀血現(xiàn)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y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后來又擴大應用于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由于不斷改進方法,使拔罐療法有了新的發(fā)展,進一步擴大了治療范圍,成為針灸治療中的一種重要療法。日前臺灣歌手齊秦在北京家中接受拔罐保健治療時,由于保健師不慎將酒精灑在齊秦身上引起大火,導致背部、面部、軀干深二度燒傷。這一事件將傳統(tǒng)火罐又推上了風口浪尖,在不少人眼中“拔火罐”已成為危險行為的代名詞。為了讓大家了解如何在家拔罐時避免火災的發(fā)生,記者采訪了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針灸醫(yī)院主治醫(yī)師董峰。

    拔罐=危險?

    董峰認為,酒精誤灑的原因是工作人員操作不當,在中醫(yī)拔罐操作流程中屬于不規(guī)范操作。拔罐本身按著正常流程是不危險的。首先,專門點燃“火把”用的95%的酒精,應存放在相對穩(wěn)定的容器內,如廣口瓶,一是不易傾倒,二是不易燃。其次,放置酒精的操作臺與治療床要保持一定距離,這樣才能保證患者能夠安全。第三,為防止燒傷操作者自己,要求操作人員平拿“火把”,這樣不會讓酒精倒流到操作人員手上。“火把”點燃之后,要持續(xù)五六秒,讓多余的酒精充分揮發(fā)。

    出泡=“拔病”?

    董峰說,拔罐既可保健,又可以作為治療手段。從治療的角度來說,通常根據(jù)患者病情、病程、年齡、體質來決定周期和療程。病情輕,病程短,年紀輕,體質好的患者,拔罐的次數(shù)就要少一些。反之,則要加強療程。董峰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一周2~3次的周期是最合適的。如果作為保健作用,如緩解疲勞、腰酸背疼之類,一周一次即可,能夠起到預防性治療作用。

    不少人認為火罐一拔最少要半小時,有些老人認為拔出水泡來才能體現(xiàn)拔火罐的效果。然而董峰認為,出現(xiàn)水泡是不對的,說明拔罐時的負壓沒有掌握好,一是力度太大,二是時間太長。董峰認為,通常拔罐5~6分鐘即可,不能超過10~15分鐘。董峰說,傳統(tǒng)醫(yī)學中有一種發(fā)泡法,但是在現(xiàn)在來講是不科學的。如果損傷了皮膚,就易發(fā)生感染,造成病人的痛苦。

    家中拔罐是否可行?

    由于家里存在很多化纖物品,如羽絨被、太空被等,若將酒精不小心滴在化纖用品上,會產(chǎn)生火災隱患。因此董峰建議,若沒有操作經(jīng)驗,最好不在家進行操作。若需要在家中拔罐,也要請經(jīng)過嚴格培訓的專業(yè)人員,并且在相對安全、火災隱患少的地方進行操作。此外董峰提醒患者,操作之前要仔細檢查周圍的環(huán)境,避免釀成悲劇。

更多中藥材
  • 首先說一下這個寒熱錯雜癥啊,這是中醫(yī)一個癥型名詞,這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就是身上既有寒癥,又有熱癥,有哪幾種情形呢?其實在臨床我們常見的類型,一種就是濕熱證,這個濕熱證呢,我們說中醫(yī)體內有濕熱之邪,患者就問,我濕熱為什么我還怕冷,這個就是取......
  • 脾虛呢,大家在臨床都比較熟悉了,患者去看病的時候,大夫都會說脾虛,脾虛包括氣血不足,包括脾氣虛,包括胃陰虛,包括脾氣虛是不是夾有濕盛,這個呢,在臨床上大家要多了解一些,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脾虛就補脾,就補氣血,平常日吃點黃芪,是不是氣血就會......
  • 這個患者呢,是一個42歲的男性,他來找我的時候主要表現(xiàn)就是這個,怕冷,乏力,腹部胸部一個脹悶,還有呢就是平時工作的時候容易生氣,心煩,晚上睡覺呢也是特別容易做噩夢。我看了一下他的脈象呢,是弦滑脈,苔是白膩,有齒痕。從上面這些表現(xiàn)呢,中醫(yī)就給......
  • 它分三種吧,一種是潰瘍性結腸炎,一種是克羅恩病,還有一種呢,腸鏡經(jīng)常打出這樣的報告的,慢性結腸炎,結腸炎癥改變,結腸表面不光滑啦,有充血,水腫啊,甚至有一點點滲血了,重的呢可能會有糜爛,這個就是結腸炎在腸鏡下的表現(xiàn)。對于患者來講呢,一般患者......
  • 就是這個濕啊,主要是從我們脾胃來的啊,因為中醫(yī)講究脾胃是來運化水濕的,脾胃的功能減弱啊,也就是脾胃氣虛了,運化水濕的功能下降,就會導致這個水濕之氣在人體內積聚,積聚以后成為這個濕邪,我們一般就叫做寒濕。濕邪呢分為寒濕,也分為這個濕熱,就這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