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解秋乏也應重心態(tài)

    天氣轉涼,暑氣消散,這時人會感到倦怠乏力,這是人體為補償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是體內取得陰陽平衡的一種過渡生理現(xiàn)象。

    在炎熱的夏季,人體大量出汗、睡眠少、胃納差、體力消耗大,高溫還使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增強,新陳代謝加速,能量支出加大,這時人體會欠下一大筆“債”。隨著秋天的到來,氣候變涼,各系統(tǒng)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從活躍狀態(tài)轉入生理性休整期,于是秋乏就發(fā)生了。

    對待秋乏可適當增加睡眠。增加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也順應了秋季“陰精收藏,收斂神氣”的養(yǎng)生法則。早睡和午休是增加睡眠的好方法。飲食調理也是對付秋乏的好方法。要增加營養(yǎng),增加蛋白質的攝入,補充夏季消耗,一些滋補食品如紅棗、蓮子、蜜糖、銀耳等有利于補充夏天的消耗引起的身體虛弱,適當進食,有利于解困。

    解秋乏也應重心態(tài),不要稍有困意就閉上雙眼打盹,要振作精神,從心態(tài)上克服秋乏的干擾。秋天是由熱轉冷的過渡時期,此時積極地鍛煉,可以彌補夏耗,消除秋乏。秋高氣爽,空氣中含氧量高,早起晨練健身效果好。跑步、打拳、舞劍、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園散步、出外旅游,均可增強機體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有助于情緒平靜。(張東明)

更多中藥材
  • 三黃,即黃芩、黃連、黃柏,是中醫(yī)臨床常用的清熱解毒燥濕藥。三者均有苦寒之味,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三者常相互配合,以提高清熱解毒的力度,因此被稱為三黃,因為它們都姓黃,但經過仔細研究,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黃芩是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中醫(yī)......
  • 枸杞應干燥、通風,避免高溫,防蛀。不要吃太多的滋補品,枸杞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古枸杞比較合適;如果想到治療效果,最好每天吃30克左右。過黃過度熏制可使枸杞明亮,外觀鮮紅,但對人體有害,購買時應注意不要簡單地注意......
  • 山藥多用于解渴(糖尿病)和虛勞咳嗽。炒后食用可治療脾胃不足和腎氣不足。但有濕熱實邪者(如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舌苔黃膩等)不宜多服;山藥有收澀作用,大便干結者不宜食用;山藥淀粉酶不耐高熱,不宜長時間煎炸;不要一起吃山藥和甘遂,也不要和......
  •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臨床上多采用西藥治療。雖然降壓效果快,但都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對于高血壓患者,試著按摩穴位來幫助降壓。以下是三個降壓效果好的穴位。百會穴百會穴具有平肝潛陽、鎮(zhèn)肝熄風的功效?,F(xiàn)代研究表明,按摩百會穴可以調節(jié)微血管的收......
  • 一.野菊花是深黃色的管狀花,質輕,氣香,性苦寒。入心去心火,防血壓高,增加心臟負擔,傷心,消除心煩。心在舌頭上開悟,心火一下降,也能去除口干舌燥。所有的痛癢都屬于心臟,故野菊花還可以去除癤癰、喉嚨痛、止癢等。入肝去肝火,防肝陽上亢引起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