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山藥主產于河南、山西、山東、河北、陜西、廣西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栽培。產于我省溫縣、武陟縣的稱懷山藥。
生長習性山藥喜溫暖、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莖葉喜溫怕霜,25℃~28℃為生長適宜溫度;根莖發(fā)芽要求土溫在15℃左右;根莖在土溫20℃~24℃時生長較快,20℃以下生長緩慢。山藥雖耐陰,但養(yǎng)分積累、根莖長粗常需要強光。土壤以沙壤土為好,地下水位不足1米的地塊不能栽培。山藥喜有機肥。以懷山藥為例,生長發(fā)育大約分為五個階段:幼苗期(從發(fā)芽、出苗至展葉,4月初至5月中旬)、盤根期(從展葉至現蕾,5月上中旬至6月中下旬)、根莖膨大期(從現蕾至根莖基本停止生長,7月上中旬至9月上中旬)、根莖膨大后期(9月上中旬至10月底,10月底為成熟期)、休眠期(地上部枯萎至翌年發(fā)芽)。
栽培技術栽培方式:山藥有單作和間作兩種栽培方式。山藥只可連作2年,否則會發(fā)生嚴重病害,出現根莖發(fā)杈現象。山藥容易感染病害,應特別注意不要與容易感染病毒病的植物如煙草輪作。選地整地:山藥為深根植物,耐肥力較強,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松、向陽溫暖、排水良好、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的沙壤土種植。地選好后挖種植溝,種植溝一定要挖直,應在頭年冬季之前挖好。種植溝一般分單溝單行和單溝雙行兩種。單溝單行溝距1米,溝寬0.5米,深0.6~1米;單溝雙行溝距1.2米,溝寬0.6米,深0.6~1米。挖種植溝不要打亂土層。結合填土可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要與土摻和均勻)。溝土填滿后,要灌水折實土壤,以避免夏季遇大雨塌溝折斷山藥根莖。最后做成平畦待播。在同一塊地上栽培山藥,可實行隔溝輪換的方法種植,即把土地分成寬1.5米或1.8米的種植帶,第一年在0~0.5米或0~0.6米處挖種植溝,第二年在0.5~1米或0.6~1.2米處挖種植溝,第三年在1~1.5米或1.2~1.8米處挖種植溝。這樣以來,在同一塊地上山藥可連續(xù)種植3年以上。繁殖方法:山藥栽子繁殖法即頂芽繁殖或節(jié)頭繁殖,是指將根莖上端較細的脖形部分、具有隱芽和莖痕的一段掰下作種。采用此繁殖方法山藥發(fā)芽快、苗壯,但連續(xù)使用此繁殖方法3年以上,山藥生產力衰退,產量降低。
山藥段繁殖法即截節(jié)繁殖,在采挖山藥時,選留兩端同粗、直徑3~5厘米、無病蟲害的根莖,截成長6~8厘米、重65~100克的段。山藥段的兩端要先經太陽曬干(晴天中午曬2~3小時)或蘸草木灰,然后用40%的多菌靈400倍液浸泡1~2小時,撈出瀝干水,排放在背風向陽的地方,一般排放2~3層或4~6層,上面用濕土覆蓋。到翌年清明節(jié)前后,挑揀出芽的山藥段栽種。單溝單行可在畦面中心開10厘米深的溝,單溝雙行在畦面兩側開10厘米深的溝,然后將山藥段按株距15厘米平放栽種,澆水并待水滲后,覆土10厘米厚,輕按踏實,經10~15天可出苗。第一年用山藥段繁殖的山藥,第二年采挖時取下山藥栽子栽種,產量較高;當年食用的山藥,取下緊接山藥栽子部分的一段育芽,效果也很好。也可在采收山藥時留下山藥不挖,到翌年清明節(jié)前后挖出,截節(jié)同前法,處理后直播大田。山藥零余子繁殖法是在頭年秋季采摘成熟的山藥零余子,選大塊放置于潮濕沙土堆內越冬,翌年春季溝播,按1米畦種4行、株距10厘米栽種,當年秋季可形成長達30厘米的小根莖,第二年全根莖栽種,用于更換老山藥栽子。
田間管理搭架:山藥出苗后幾天就甩條,需立即搭架扶蔓。一般可搭“人”字形架,架的交叉點離地面高70厘米左右,也可搭三角、四角形架。搭架用的竹竿以長1.5米以上為宜。中耕除草:山藥出苗后要勤中耕除草。除草后要及時培土,以免露出地下根莖。水肥管理:山藥的生育期較長,必須不斷供給肥料,才能滿足其生長發(fā)育的需要。山藥喜肥效期較長的有機肥,如廄肥、堆肥和人糞尿等。一般在播前10天每畝用充分腐熟有機肥8000~10000公斤(如果底肥施有機肥較多,這里可少些)淺施。在現蕾期、根莖生長盛期的追肥方法:在苗高1米以下時離根部20厘米處穴施,每畝用尿素10公斤左右;在苗高1.5米時,每畝施磷酸二氫鉀5~7公斤或硫酸鉀5~7公斤、過磷酸鈣8~12公斤,也要在離根部20厘米處穴施。山藥不耐旱,怕澇,生長前期即使是沙質土壤也不要澆水,以促使根莖向地下伸長;根莖生長盛期土壤需保持濕潤狀態(tài),不旱則不澆,若需澆水,宜澆跑馬水,排水溝內不能積水。遇雨要及時排水,水不能滲入種植溝內。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山藥主產于河南、山西、山東、河北、陜西、廣西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栽培。產于我省溫縣、武陟縣的稱懷山藥。
生長習性山藥喜溫暖、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莖葉喜溫怕霜,25℃~28℃為生長適宜溫度;根莖發(fā)芽要求土溫在15℃左右;根莖在土溫20℃~24℃時生長較快,20℃以下生長緩慢。山藥雖耐陰,但養(yǎng)分積累、根莖長粗常需要強光。土壤以沙壤土為好,地下水位不足1米的地塊不能栽培。山藥喜有機肥。以懷山藥為例,生長發(fā)育大約分為五個階段:幼苗期(從發(fā)芽、出苗至展葉,4月初至5月中旬)、盤根期(從展葉至現蕾,5月上中旬至6月中下旬)、根莖膨大期(從現蕾至根莖基本停止生長,7月上中旬至9月上中旬)、根莖膨大后期(9月上中旬至10月底,10月底為成熟期)、休眠期(地上部枯萎至翌年發(fā)芽)。
栽培技術栽培方式:山藥有單作和間作兩種栽培方式。山藥只可連作2年,否則會發(fā)生嚴重病害,出現根莖發(fā)杈現象。山藥容易感染病害,應特別注意不要與容易感染病毒病的植物如煙草輪作。選地整地:山藥為深根植物,耐肥力較強,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松、向陽溫暖、排水良好、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的沙壤土種植。地選好后挖種植溝,種植溝一定要挖直,應在頭年冬季之前挖好。種植溝一般分單溝單行和單溝雙行兩種。單溝單行溝距1米,溝寬0.5米,深0.6~1米;單溝雙行溝距1.2米,溝寬0.6米,深0.6~1米。挖種植溝不要打亂土層。結合填土可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要與土摻和均勻)。溝土填滿后,要灌水折實土壤,以避免夏季遇大雨塌溝折斷山藥根莖。最后做成平畦待播。在同一塊地上栽培山藥,可實行隔溝輪換的方法種植,即把土地分成寬1.5米或1.8米的種植帶,第一年在0~0.5米或0~0.6米處挖種植溝,第二年在0.5~1米或0.6~1.2米處挖種植溝,第三年在1~1.5米或1.2~1.8米處挖種植溝。這樣以來,在同一塊地上山藥可連續(xù)種植3年以上。繁殖方法:山藥栽子繁殖法即頂芽繁殖或節(jié)頭繁殖,是指將根莖上端較細的脖形部分、具有隱芽和莖痕的一段掰下作種。采用此繁殖方法山藥發(fā)芽快、苗壯,但連續(xù)使用此繁殖方法3年以上,山藥生產力衰退,產量降低。
山藥段繁殖法即截節(jié)繁殖,在采挖山藥時,選留兩端同粗、直徑3~5厘米、無病蟲害的根莖,截成長6~8厘米、重65~100克的段。山藥段的兩端要先經太陽曬干(晴天中午曬2~3小時)或蘸草木灰,然后用40%的多菌靈400倍液浸泡1~2小時,撈出瀝干水,排放在背風向陽的地方,一般排放2~3層或4~6層,上面用濕土覆蓋。到翌年清明節(jié)前后,挑揀出芽的山藥段栽種。單溝單行可在畦面中心開10厘米深的溝,單溝雙行在畦面兩側開10厘米深的溝,然后將山藥段按株距15厘米平放栽種,澆水并待水滲后,覆土10厘米厚,輕按踏實,經10~15天可出苗。第一年用山藥段繁殖的山藥,第二年采挖時取下山藥栽子栽種,產量較高;當年食用的山藥,取下緊接山藥栽子部分的一段育芽,效果也很好。也可在采收山藥時留下山藥不挖,到翌年清明節(jié)前后挖出,截節(jié)同前法,處理后直播大田。山藥零余子繁殖法是在頭年秋季采摘成熟的山藥零余子,選大塊放置于潮濕沙土堆內越冬,翌年春季溝播,按1米畦種4行、株距10厘米栽種,當年秋季可形成長達30厘米的小根莖,第二年全根莖栽種,用于更換老山藥栽子。
田間管理搭架:山藥出苗后幾天就甩條,需立即搭架扶蔓。一般可搭“人”字形架,架的交叉點離地面高70厘米左右,也可搭三角、四角形架。搭架用的竹竿以長1.5米以上為宜。中耕除草:山藥出苗后要勤中耕除草。除草后要及時培土,以免露出地下根莖。水肥管理:山藥的生育期較長,必須不斷供給肥料,才能滿足其生長發(fā)育的需要。山藥喜肥效期較長的有機肥,如廄肥、堆肥和人糞尿等。一般在播前10天每畝用充分腐熟有機肥8000~10000公斤(如果底肥施有機肥較多,這里可少些)淺施。在現蕾期、根莖生長盛期的追肥方法:在苗高1米以下時離根部20厘米處穴施,每畝用尿素10公斤左右;在苗高1.5米時,每畝施磷酸二氫鉀5~7公斤或硫酸鉀5~7公斤、過磷酸鈣8~12公斤,也要在離根部20厘米處穴施。山藥不耐旱,怕澇,生長前期即使是沙質土壤也不要澆水,以促使根莖向地下伸長;根莖生長盛期土壤需保持濕潤狀態(tài),不旱則不澆,若需澆水,宜澆跑馬水,排水溝內不能積水。遇雨要及時排水,水不能滲入種植溝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