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喻嘉言《尚論篇》對傷寒學術(shù)的貢獻

    關(guān)鍵詞:喻嘉言《尚論篇》《傷寒論》

    摘要:喻嘉言對傷寒學術(shù)的貢獻,集中反映在《尚論篇》中。喻氏認為《傷寒論》歷遭劫火,其篇先后差錯不全,故在條文編序方面,倡三綱之說:對仲景原文的闡釋,明辨詳盡,類證匯聚,深透仲景之旨,且富有創(chuàng)見。喻氏在臨床用藥方面亦得心應(yīng)手,遵循“法隨證立,方隨法出”。

    喻昌,字嘉言,其著書傳于世者,有《尚論張仲景傷寒論》(簡稱《尚論篇》)、《醫(yī)門法律》、《寓意草》等。喻氏研究《傷寒論》的學術(shù)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論篇》中?!渡姓撈贩譃閮刹糠郑础渡姓搹堉倬皞撊倬攀叻ā匪木?附卷首一卷),詳論六經(jīng)證治,以盡傷寒之意;《傷寒尚論后篇》四卷,以推廣春月溫病,夏秋暑濕熱病以及脈法諸方等。喻氏的《尚論篇》無疑對后世研究《傷寒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持錯簡論 倡三綱說

    喻昌研究《傷寒論》,力斥叔和之非,譏諷林、成之失,獨承有執(zhí)之說。他認為《傷寒論》一書,至晉時已歷遭劫火,僅得之以讀者口授而流傳,故其篇目先后差錯而不全,經(jīng)“太醫(yī)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編集成書”(《尚論篇卷首·尚論張仲景傷寒論大意》),繼之林億、成無己兩家,過于尊信叔和,往往先傳后經(jīng),將叔和緯翼仲景之辭,混編為仲景之書,“則其所為校正、所謂詮注者,乃仲景之不幸,斯道之大厄也”(《尚論篇卷首·尚論張仲景傷寒論大意》),雖后代有賢者,然能得仲景之心者,乏其人也。至“萬歷間,方有執(zhí)著《傷寒條辨》,始先即剝?nèi)ナ搴托蚶?,大得尊?jīng)之旨”(《尚論篇卷首·尚論張仲景傷寒論大意》)。故《尚論篇》依有執(zhí)錯簡之說,于條文次序多加改動。但于盛贊方氏之余,喻氏亦有獨特見解,謂有執(zhí)徑削《序例》,“未免失之過激,不若愛禮存羊,取而駁正之”(《尚論篇卷首·尚論張仲景傷寒論大意》)。

    喻氏素以主張規(guī)范化著稱,其在條文編序方面,亦大倡綱目之說。他認為,有執(zhí)以風寒營衛(wèi)來分證,卓識超越前人,故于外感病中,以冬傷于寒、春傷于溫、夏秋傷于暑熱為主病之大綱;四時外感又以冬月傷寒為大綱,他解釋說:“夫足太陽膀胱病,主表也。而表有營衛(wèi)之不同,病有風寒之各異。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風寒兼受,則營衛(wèi)兩傷,三者之病,各分疆界。仲景立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鼎足大綱三法?!?《尚論篇卷一·論太陽經(jīng)傷寒證治大意》),三綱鼎立之說,至此宗備。大綱既定,還須詳求其節(jié)目,才可成為至當不易之規(guī),故他將傷寒六經(jīng)各自為篇,每一經(jīng)之前,都敘述證治大意,次則以法為目,法下分列條文,加以注釋,并將合病、并病、壞病、痰病四類附于三經(jīng)末,以過經(jīng)不解、差后勞復、陰陽易病等附于三陰末,這樣綱舉目張、條理清晰,求理法方藥于一統(tǒng)。

    類證匯聚 知常達變

    喻氏在《尚論篇·自序》中反復申明其治傷寒的目的是適用,而不是簡單地闡釋仲景《傷寒論》的大意。在條文編排次序上,喻氏雖采取整移改削之法,但這僅僅為了研究方便,而不是尚論的本意。喻氏認為“仲景《傷寒論》一書,天苞地苻,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雜以后人知見,反為塵飯土羹,莫適于用。”慨嘆“能神悟于靈蘭之先,獨探夫鴻濛之秘……未易覯見”,遂深思數(shù)載,以自然之理,引申觸類,闡發(fā)神明,使仲景傷寒重開生面、后學者讀之快然。

    對仲景原文的闡釋,喻氏常結(jié)合自己的臨床實際,明辨詳盡,以透仲景之旨。如“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一條,喻氏認為“此本為誤服大青龍湯,因而致變者立法。然陽虛之人,才發(fā)其汗,便出不止,即用麻黃、火劫等法,多有見此證者。所以仲景于桂枝湯垂戒不可令如水流漓,益見解肌中亦有逼汗亡陽之事矣”,況仲景在大青龍湯下有“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與此相呼應(yīng)。至此,仲景之義已明。而喻氏意猶未盡,以“仲景論中,心下悸,欲得人按,與夫叉手自冒心間,且與拊心之義不協(xié),何得妄指擗地為拊心耶?”將仲景之所舉類癥一一鑒別,令人耳目一新,再由此引申開來“……試觀嬰孩出汗過多,神虛畏怯,嘗合面偎人母懷者,豈非振振欲擗地之一驗乎?從來皆以為驚風,誤治實繇未透傷寒證中之大關(guān)耳?!泵芮薪Y(jié)合臨床,擴大了真武湯的應(yīng)用?!渡姓撈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使后學者對仲景湯證立法、應(yīng)用,自能了然于心,并且起到了拋磚引玉之作用。

    經(jīng)文注釋 富于創(chuàng)見

    喻氏在注釋條文方面,不拘泥于前人之說,往往于眾人忽略之處,有獨到之見解,于后學者頗有啟發(fā)。如脾約證,成無己謂之“胃強脾弱”,后人也多所附和而未加深究,嘉言獨謂其不然。他在《尚論篇卷二》的“附答門人奇問”中曰:“蓋約者,省約也。脾氣過強,將三五日胃中所受之谷,省約為一二彈丸而出,全是脾土過燥,致令腸胃中津液日漸干枯,所以大便為難也;設(shè)脾氣弱,即當便泄矣,豈有反難之理乎?相傳謂脾弱不能約束胃中之水,何以反能約束胃中之谷耶?”此不囿于前人之說,單以燥土津枯而立論,確有新意。

    對桂枝湯服法的理解,后人但知溫覆、啜熱粥,而對桂枝湯何以能有解肌之功、啜熱稀粥如何助藥力的問題,頗有疑惑。喻氏則以為,桂枝湯之所以能有解肌之功,妙用全在啜熱稀粥。因谷氣內(nèi)充則邪不能入,而啜熱粥在服藥之后,則邪不能留,故稱此為仲景“法中之法”。在按言中又進一步闡明仲景深意。首先,解肌之妙意在散外邪,不取發(fā)汗以內(nèi)動血脈,更不取攻下以內(nèi)動臟腑,目的使周身(執(zhí)+水)(執(zhí)+水)然,似乎有汗,無非欲其皮間毛竅暫開而邪散;其次,桂枝氣味具薄,服過片頃,其力即盡,恐藥力易過,藉熱稀粥以助其緩,這樣,肌竅不致速閉,外受之邪,盡從外解,頗為合法。再者汗法又有不及、太過之變,太過則邪未解而先擾其營,甚則汗不止而亡陽;不及則邪欲出而早閉其門,必致病不除而生變。詳發(fā)仲景不傳之秘,從而對桂枝湯服法之妙,一覽無余。

    法隨證立 方隨法出

    喻嘉言研究《傷寒論》,理論上承襲《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尤推崇仲景之論?!渡姓撈ぞ硎住分校魇舷缺嫱跏搴途幋沃?,繼辨林億、成無己校注之失,并詳引《內(nèi)》、《難》原文,駁正王叔和《傷寒例》之失;再論春溫大意,辨叔和四變之妄,細述瘟疫,承《內(nèi)》、《難》、仲景之旨,破中有立。非熟讀醫(yī)經(jīng)者,豈能有此高見?

    臨證過程中,喻氏治傷寒更是“會《內(nèi)經(jīng)》之旨,以暢仲景不宣之奧”,但尊古而不泥古,主張“用藥之道,先議病后用藥”、“有是病,即有是藥。病千變而藥亦千變”,實仲景未有之論,但與“隨癥治之”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治傷寒壞病兩腰僂廢一案:張令施乃弟,傷寒壞癥,兩腰僂廢,臥床徹痛,百治不效,其脈平順無恙,其痛則比前大減。喻氏認為:病非死癥,但恐成廢人,……以桃仁承氣湯多加肉桂、附子,二大劑與服,以其邪氣既久,正氣全無,惟有攻散一法。服后即能強起,再仿前意為丸,服至旬余而安。仲景于結(jié)胸證有附子瀉心湯一法,原是大黃、附子同用,但在上之證氣多,故以此法瀉心;然在下之證血多,獨不可仿其意,而合桃仁、肉桂以散腰間血結(jié)??梢姡魇献兏阶訛a心湯之法而為桃仁承氣湯加附子、肉桂,以溫通腎陽,攻散腰間血結(jié),通則不痛。諸如此案,反映了喻氏不僅學有淵源,且于仲景會心處多有發(fā)揮,引申其義,化裁新方。沒有較高的理論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510405)袁冬生 楊立紅

更多中藥材
  • 紫草油是臨床治療燒燙傷的長備外用藥,文獻中有醫(yī)院自制紫草油的報道,處方均為紫草、當歸、地榆、黃芩、黃柏、甘草、白芷、冰片等多味藥組成,以麻油加熱提取。紫草油的臨床應(yīng)用慢性潰瘍多發(fā)生于四肢及血液循環(huán)差的地方,是外科常見疾病之一,無論是急性或慢......
  • 金不換,原名為羅勒,別名金不換(梅州、潮汕),臭蘇(潮陽),香菜仔(普寧),魚生菜(汕頭、揭陽),九層塔(普寧、揭陽、廣州、汕頭、潮陽),魚生菜、香菜、九層塔、光明子、金不換(南澳),魚香草、羅勒(惠陽)、蘭香(我國北方部分地區(qū)稱為蘭香)。......
  • 我們平時吃什么東西,一般只是取它的某一個部分,比如說蘋果,我們只吃它的果實就可以了,而它的葉子還有還有樹干都不是我們想要的;還比如說茶葉,也是只需要采摘下它的葉子就足夠了,其他的部分對于我們來說意義并不大;一般來說自然界的規(guī)律就是這樣的,但......
  •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吃沙姜,因為沙姜具有很大的功能和效用,人們也愿意食用,那么,孕婦能不能吃沙姜呢?1、沙姜的功效溫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牙痛。用于胸隔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品匯精要》:辟穢氣;為末擦牙,祛......
  •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吃沙姜,因為沙姜具有很大的功能和效用,人們也愿意食用,那么,沙姜可以長期被人們服用嗎?1、沙姜沙姜別名山柰、三萘子、三賴、山辣,沙姜的功效是行氣溫中、消食、止痛,沙姜的作用是治胸膈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陰虛血虧及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