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自擬止眩湯治療頸性眩暈45例

    【摘要】目的 觀察自擬止眩湯治療頸性眩暈的效果。方法 按隨機法將75例患者分自擬止眩湯治療該病45例為治療組,30例用頸復(fù)康顆粒劑治療為對照組。結(jié)果 治療組顯效率82.2%,總有效率達95.6%;對照組顯效率60%,總有效率達8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顯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jié)論 自擬止眩湯治療頸性眩暈明顯提高顯效率。

    關(guān)鍵詞 頸性眩暈 自擬止眩湯 中藥治療

    頸性眩暈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椎動脈供血不足,臨床以眩暈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組癥候群。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癥狀之一,常易反復(fù)發(fā)作,屬于祖國醫(yī)學的“眩暈”范疇。目前治療方法頗多,我們從張介賓“無虛不作?!比胧?,考慮“因虛致瘀”為最終結(jié)果,結(jié)合現(xiàn)代醫(yī)學,自擬止眩湯治療該病45例,頗有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共有75例頸性眩暈病人,治療組45例,對照組30例,均系1996年1月~2002年1月就診的病人,男34例,女41例,年齡27~69歲,平均48.5歲。治療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27~69歲,平均51歲;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9~60歲,平均52.3歲。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 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癥狀表現(xiàn):癥狀為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眩暈,多于回頭轉(zhuǎn)頸、起床臥床、伸屈脖子等頭頸體位改變時發(fā)生;并常伴有頭痛,頸痛,惡心嘔吐,胸悶,心慌,出汗異常,視力減弱模糊或記憶力減退甚則暈厥。臨床體征:頸椎生理弧度變淺,頸椎棘突偏歪(尤其C 2 、C 3 棘突),頸肌較緊張或兩側(cè)緊張度不對稱,頸活動不同程度受限,頸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Adson’S試驗陽性。X線檢查: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椎后緣增生,伴項韌帶鈣化,左右斜位橫突孔變尖,鉤椎關(guān)節(jié)增生。所有病例均經(jīng)顱腦多普勒超聲(TCD)檢查確定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并均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眩暈,神經(jīng)官能癥及顱內(nèi)腫瘤等疾病。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采用自擬止眩湯治療,方由熟地15g,山茱萸15g,淮山藥15g,黨參15g,白術(shù)15g,白芍15g,茯苓12g,當歸15g,川芎10g,炙甘草6g,生黃芪30g,葛根30~60g,天麻12g,杜仲15g,羌活12g,陳皮9g,丹參15~30g組成。兼痰濕去熟地加制半夏10g;眩暈嚴重者選加鉤藤15~30g,生龍牡各15~30g;陰虛嚴重者選加鱉甲15g;陽虛嚴重者選加巴戟天12g。

    2.2 對照組 采取服用頸復(fù)康顆粒劑治療,由河北承德中藥廠生產(chǎn),批準文號冀衛(wèi)藥準字1999第08193號,規(guī)格10g/袋,口服1袋/次,3次/日,15天為一療程。

    3 結(jié)果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療標準》之頸椎病動脈型療效標準。顯效:15天內(nèi)眩暈癥狀完全消失,TCD檢查椎-基底動脈供血正常;有效:15天內(nèi)眩暈癥狀有所減輕,TCD檢查椎-基底動脈供血較以前有所改善;無效:15天內(nèi)眩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TCD檢查椎-基底動脈供血較以前無改變。

    3.2 治療結(jié)果 見表1。

    表1 頸性眩暈患者不同治療方法療效比較

    注:χ 2 檢驗, ˇ P<0.05, △ P>0.05。治療組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有效率比較兩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意義

    4 討論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頸性眩暈發(fā)病機制主要是頸部肌肉的急、慢性勞損和損傷并發(fā)生痙攣、炎癥、粘連,使之僵硬,造成頸部力量平衡失調(diào),從而損害了頸椎的外源性穩(wěn)定性因素,導(dǎo)致椎間排列紊亂,加上頸椎本身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壓迫頸椎動脈,使頸椎動脈變窄、扭曲,使血液動力改變,引起頭暈耳鳴、頸項酸痛、頭痛等癥狀。

    頸性眩暈屬于祖國醫(yī)學的“眩暈”范疇。祖國醫(yī)學認為腎精不足,不能生髓而髓海不足,上下俱虛發(fā)為眩暈;氣血虧虛,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yǎng)皆能發(fā)生眩暈;而且素體氣虛不能行血以致脈絡(luò)瘀阻導(dǎo)致清竅失榮又能產(chǎn)生眩暈,正如《醫(yī)林改錯》中“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景岳全書·眩暈》認為“無虛不作眩;眩暈之病則上氣不足或上虛則眩;其論治當以治虛為主”。 并且認為“頭眩屬上虛,然不能無涉于下, 盍 艸 上虛者陽中之陽虛也,下虛者陰中之陽虛也;陽中之陽虛者宜治其氣,陰中之陽虛者宜補其精;然伐下者必枯于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虛者猶當以兼補氣血為最” [1] 。

    由此綜合景岳所用方劑自擬止眩湯治療,方中四物湯和血補血,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并大劑量黃芪益氣使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而且黃芪能擴張外周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腦血流量;山茱萸、淮山藥、杜仲伍熟地滋陰益精;丹參伍四物湯能活血通絡(luò)并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減輕水腫、消除炎癥之效,川芎又有顯著增強腦血流量、改善軟腦膜微循環(huán)和液態(tài)、增加腦血管搏動性流量;葛根能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又能解肌而且能直接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和腦血流量并能解除頸項部肌肉痙攣 [2] ;羌活能散風寒,勝濕止痛善治肩項背部寒濕疼痛及解除項背部肌肉痙攣;并伍善治頭暈之良藥天麻,以及為防滋膩之品礙胃之弊配以理氣化滯的陳皮。諸藥并用共奏氣血雙補,益腎填精,活血通絡(luò),定眩止暈之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椎-基底動脈痙攣,改善腦部的供血供氧狀況,經(jīng)臨床應(yīng)用觀察具有一定的療效,具有在臨床推廣應(yīng)用的價值。

    另外若屬于虛兼痰濕中阻型則因嗜酒肥甘饑飽勞倦,傷于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生痰,痰濕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引起眩暈,原方去熟地加入半夏與方中白術(shù)、天麻、陳皮、茯苓、甘草組成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起到燥濕化痰、健脾和胃之功。若屬于虛兼肝陽上亢型則因腎陰素虧肝失所養(yǎng)以致肝陰不足或素體陽盛、肝陽上亢發(fā)為眩暈;或因長期憂郁、惱怒,氣郁化火使肝陰暗耗,風陽升動上擾清空發(fā)為眩暈,則原方加入鉤藤、龍骨、牡蠣與天麻以起到平肝潛陽,鎮(zhèn)肝熄風之效。

    參考文獻

    1 趙立勛主核.明·張介賓著.景岳全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391-396.

    2 陰健,郭力弓.中藥現(xiàn)代研究與臨床運用(1).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111.

    作者單位:310007浙江省杭州市中醫(yī)院

更多中藥材
  • 金不換,原名為羅勒,別名金不換(梅州、潮汕),臭蘇(潮陽),香菜仔(普寧),魚生菜(汕頭、揭陽),九層塔(普寧、揭陽、廣州、汕頭、潮陽),魚生菜、香菜、九層塔、光明子、金不換(南澳),魚香草、羅勒(惠陽)、蘭香(我國北方部分地區(qū)稱為蘭香)。......
  • 我們平時吃什么東西,一般只是取它的某一個部分,比如說蘋果,我們只吃它的果實就可以了,而它的葉子還有還有樹干都不是我們想要的;還比如說茶葉,也是只需要采摘下它的葉子就足夠了,其他的部分對于我們來說意義并不大;一般來說自然界的規(guī)律就是這樣的,但......
  •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吃沙姜,因為沙姜具有很大的功能和效用,人們也愿意食用,那么,孕婦能不能吃沙姜呢?1、沙姜的功效溫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牙痛。用于胸隔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镀穮R精要》:辟穢氣;為末擦牙,祛......
  •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吃沙姜,因為沙姜具有很大的功能和效用,人們也愿意食用,那么,沙姜可以長期被人們服用嗎?1、沙姜沙姜別名山柰、三萘子、三賴、山辣,沙姜的功效是行氣溫中、消食、止痛,沙姜的作用是治胸膈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陰虛血虧及胃......
  • 說到調(diào)味品,我們就不得不提起姜了,在我們?nèi)粘I钪?,似乎很多菜都是要用到姜的,特別是在一些葷菜上,因為我們都知道姜能去腥嘛;有時候我們也會用姜來做一些蘸醬,味道可是棒極了的;姜的種類可不少,有沙姜,南姜,良姜和生姜等,而我們比較常用的就是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