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抗心律失常藥物和其他任何一類藥物如洋地黃類等一樣,都有明確的適應證,并非所有的心律失常病人都需要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的一段時期,為數(shù)不少的臨床醫(yī)師一遇到包括良性早搏在內(nèi)的心律失常,似乎沒有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但在后來的臨床實踐中,人們發(fā)現(xiàn)并開始重視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致(促)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以及負性變力性、臟器毒性作用等,認識到服用抗心律失常面臨的后果有3種,即有效、無效和病情惡化(嚴重者可致死亡)。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試驗(CAST)結果的發(fā)表,在醫(yī)學界引起巨大震動。其結果表明,用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心肌梗死后病人的室性早搏和非持續(xù)性室速,非但不能改善病人的預后,反而顯著增加病人的猝死和病死率。因此,對有心律失常的病人在給予這類藥物之前,一定要認真權衡利弊,即評估病人使用藥物的獲益與風險比率。
目前,臨床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適應證應該為:1心律失常導致的臨床癥狀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2因心律失常存在直接或潛在的導致或增加猝死危險。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抗心律失常藥物和其他任何一類藥物如洋地黃類等一樣,都有明確的適應證,并非所有的心律失常病人都需要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的一段時期,為數(shù)不少的臨床醫(yī)師一遇到包括良性早搏在內(nèi)的心律失常,似乎沒有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但在后來的臨床實踐中,人們發(fā)現(xiàn)并開始重視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致(促)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以及負性變力性、臟器毒性作用等,認識到服用抗心律失常面臨的后果有3種,即有效、無效和病情惡化(嚴重者可致死亡)。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試驗(CAST)結果的發(fā)表,在醫(yī)學界引起巨大震動。其結果表明,用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心肌梗死后病人的室性早搏和非持續(xù)性室速,非但不能改善病人的預后,反而顯著增加病人的猝死和病死率。因此,對有心律失常的病人在給予這類藥物之前,一定要認真權衡利弊,即評估病人使用藥物的獲益與風險比率。
目前,臨床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適應證應該為:1心律失常導致的臨床癥狀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2因心律失常存在直接或潛在的導致或增加猝死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