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常見用藥誤區(qū)

    時間錯位 不少人服藥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視了夜間。如某藥一日2次口服,應每隔12小時服1次;一日3次,應每隔8小時服1次??墒遣簧偃藚s在三餐時服用,這樣白天血液中的藥物濃度過高,而夜間很低,影響療效。

    藥量過大 通常治療量是指既可獲得良好療效又較為安全的劑量。若超量服用,即可引起中毒,尤以小兒、老人為甚。然而,有人誤以為服藥量越大效果越好,便隨意加大劑量,這是十分錯誤而又極其危險的。

    藥量偏小 有人為了預防疾病,或害怕藥物的毒副反應,以為采用小劑量比較安全。殊不知這樣非但無效,反而貽誤病情,甚而使病菌產生抗藥性。

    時斷時續(xù) 藥物能否發(fā)揮療效,主要取決于它在血液中是否保持恒定的濃度,若不按時服藥,達不到有效濃度,也就難以控制病情,治愈疾病。

    療程不足 藥物治療需要一定時間,于是醫(yī)生按病情規(guī)定了療程。如尿路感染至少連續(xù)用藥7~10日,才能治愈。若用藥兩三天后,見尿路刺激癥狀有所緩解便停了藥,結果遷延時日,甚而病情加劇。

    當停不停 一般藥物達到預期療效后,應及時停藥、否則時間過長易引起毒副反應,如二重感染(即菌群失調癥)、依賴性(即成癮性)、耳鳴或耳聾,以及蓄積中毒等。

    突然停藥 諸多慢性疾病需長期堅持用藥控制病情、鞏固療效,如精神病、癲癇病、抑郁癥、震顫麻痹癥、高血壓、冠心病等。若確需停藥,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逐步進行,切忌擅自停用,或減少藥量過多,以免產生停藥反應。如有的促使舊病復發(fā)或病情加劇,有的會出現(xiàn)原來疾病所沒有的奇特癥狀,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

    換藥隨意 藥物顯示療效需要一定時間,如傷寒用藥需3~7日,結核病用藥需半月至1年。若隨意換藥,使治療復雜化,出了問題,也難以找出原因及時處理。

    多多益善 兩種以上藥物聯(lián)合使用,??稍鰪姱熜?,減少不良反應及延緩抗藥性產生,但若配合不當,會發(fā)生對抗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而招致毒性反應。

    小兒用成人藥 由于小兒肝、腎等發(fā)育尚不完善,解毒功能很弱,故服藥時需了解藥物的性質及注意點。如氟哌酸等可引起小兒關節(jié)病變和影響軟骨生長發(fā)育,故禁用。

    以病試藥 有人患了疑難雜癥久治不愈,便尋找所謂單方、偏方、驗方使用。如流傳的“吃生魚膽能明目”,就不斷釀成中毒事故,且死亡率很高。又如一位病人全身長了疙瘩,奇癢難忍,用了偏方,將蟾蜍熬湯喝下,所謂以毒攻毒,結果嚴重中毒,不治身亡。還有些早期癌癥病人,本可用手術治療,卻因偏信某些險方、秘方的神效而坐失良機,使病情惡化,以致難以救治。

更多中藥材
  •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fā)生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因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壞死。臨床表現(xiàn)有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發(fā)熱,白細胞計數(shù)、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電圖進行性改變,常伴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
  • 王金亮 山西平遙中醫(yī)院王某,女,41歲。2009年9月13日初診。腹痛泄瀉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時帶有黏連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緒波動則腹痛腹瀉加重,胸悶腹脹,噯氣少食。腹部觸之,臍上有索條狀塊物,時有低熱。舌質紅,有瘀斑,苔薄白,......
  • 沈知行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qū)人民醫(yī)院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施仁潮主任中醫(yī)師,從事中醫(yī)臨床30余年,靈活運用丹溪痛風方治療痛風,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將其運用丹溪痛風方治痛風的經(jīng)驗介紹如下。論發(fā)病,重“熱血得寒,瘀濁凝澀”元代名醫(yī)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就設......
  • 魏文浩 魏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中醫(yī)醫(yī)院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同病異治是辨證論治中一個重要而具體的方面。臨床上常見同一種病,由于病機不同,所表現(xiàn)的證也不同,治法也各異。試舉例說明。案1王某,男,47歲。1988年4月5日初......
  • 王兵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神農本草經(jīng)》首言麻黃“破癥堅積聚”,其后諸家本草對此功效少有提及,并且高等中醫(yī)院校五版教材《中藥學》在附錄《本經(jīng)》麻黃條文時唯獨刪除了這一句。蓋因其功效特殊,且臨床應用又有辛溫耗氣,峻汗傷陰之弊,故而提及較少。直至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