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休克

    【概述】

    休克是一種急性循環(huán)功能適應不全,致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有效血灌注量不足而產(chǎn)生的綜合征。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血壓下降,收縮壓降至12kPa(90mmHg)以下,脈壓差小于2.67kPa(20mmHg),心率增快,脈搏細弱,全身無力,四肢濕冷,皮膚潮紅、蒼白或紫紺,尿量減少,煩躁不安,反應遲鈍,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可導致死亡。因此,及早有效的預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識。

    針灸防治休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就見諸報道。通過50多年的反復驗證,發(fā)現(xiàn)針灸具有下列作用特點:(1)針灸可使血壓在4min~30min內(nèi)逐漸上升;(2)針灸升壓的快慢與原血壓水平有關,原來血壓愈低,上升需時愈短,收縮壓變化愈明顯。若不伴內(nèi)臟器官功能嚴重障礙者,療效維持時間較長;(3)升壓藥物無效時,針灸仍可使之升壓,兩者且有協(xié)同作用;(4)針刺升壓時,可使心搏量增加,呼吸加強,尿量增多,血糖升高等。另外,動物實驗也表明,針灸或穴位注射等法??梢灶A防休克發(fā)生,并能使不同類型休克動物的呼吸、心血管功能趨向于穩(wěn)定。如針刺貓或犬的“人中”穴,通電刺激20min,然后放血,發(fā)現(xiàn)針刺組須比對照組放出較多的血液,才能達到預定的低血壓水平,進入休克狀態(tài)。另外,針刺或穴位注射后,在放出同樣數(shù)量的血液時,其血壓下降程度明顯的比對照組為小,放血停止后,血壓回升亦快。總之,針灸防治各類休克的療效比較滿意,目前的平均有效率已在85%以上。

    當然需要強調(diào)的是,截至目前尚不能認為針灸可以完全代替其他措施。因此,根據(jù)不同情況,特別是出現(xiàn)脈壓很低、四肢冰冷、皮膚蒼白、尿量少等,表明微循環(huán)和組織灌注情況不佳,應迅速改用其他中西醫(yī)療法。

    方法:

    - 體針 -

    取 穴:

    常用穴:素髎、內(nèi)關、涌泉。

    備用穴:水溝、足三里、十宣、百會、合谷。

    操 作:

    一般僅取主穴,如用之收縮壓仍不能達80mmHg,可適當加配穴位。應用中等強度的平補平瀉手法。素髎穴從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0.5寸~l寸,持續(xù)運針30min;其他穴位可連續(xù)捻轉(zhuǎn)提插3min~5min,稍作間歇繼續(xù)運針,直至血壓回升,留針lh~12h,視血壓穩(wěn)定,癥情改善后去針。留針期間宜間斷予以運針。

    效 果:

    針灸防治休克的療效判斷標準為:(l)顯效:半小時內(nèi)收縮壓上升至80mmHg以上,且12h內(nèi)一直保持穩(wěn)定,或者全身情況改善,血壓在1~2h內(nèi)上升至80mmHg以上;(2)有效:全身情況及血壓有改善,但血壓在2h以內(nèi)仍未能上升至80mmHg者;(3)無效:全身情況及血壓無改善。

    以針刺法治療514例,平均有效率為88.6%~93.3%。

    注意事項:

    (1)本法適用于各類休克防治,以休克的早期階段為好。

    (2)休克臨床各科嚴重疾病的并發(fā)癥,針灸只是預防休克的一個措施。因此,在針灸治療休克的同時,必須全力找出休克病因,積極治療原發(fā)病,或針對病因治療。

    (3)治療時盡可能少搬動病人。松開病人衣服、讓病人平臥,嚴重休克者,頭部宜適當放低。

    - 艾灸 -

    取 穴:

    常用穴:百會、關元。

    備用穴:膻中、氣海。

    操 作:

    先灸關元,效不佳再加取配穴。先取百會,以艾卷作雀啄法薰灸,離穴區(qū)距離以病人能耐受為度,不計時間(一般15~30min),效不顯時,再灸關元,溫和艾法,以感到穴區(qū)溫熱而無燒灼感為度。至汗出脈動為度。亦可以先針刺,施平補平瀉之法2~3min后取針,再施灸。如停灸后血壓下降,可以反復施灸。

    效 果:

    以上法防治67例,有效率為67.6%~73%。

    注意事項:

    (1)艾灸法對感染性休克和低血容量性休克效果較好。

    (2)針對休克病因進行處理及作一般抗休克治療以配合針灸,如低血容量性休克,適當補充血量,感染性休克抗感染。

    - 穴位注射 -

    取 穴:

    常用穴:水溝、復溜、太溪。

    操 作:

    藥液:0.5%普魯卡因注射液。

    以5號齒科長針頭刺至一定深度,施捻轉(zhuǎn)提插手法,使之有明顯的得氣感,然后推入藥物,能引出傳導針感為佳。每穴2ml~4ml??偭坎怀^8ml~10ml。

    效 果:

    以本法防治26例,結果有效21例,有效率為80.8%。

    注意事項:

    (1)本法用于休克早期,此時患者表現(xiàn)為神志清醒,但煩躁不安,出冷汗,心跳加快,脈搏尚有力,收縮壓偏低或接近正常(一般在80mmHg 以上)。

    (2)本法觀察例數(shù)不多,其確切的防治效果還有待進一步實踐。

    - 耳針 -

    取 穴:

    常用穴:腎上腺、皮質(zhì)下、升壓點、心。

    備用穴:神門、肺、交感、肝。

    升壓點位置:屏間切跡之正下方。

    操 作:

    以常用穴為主,每次僅取l~2穴,效不明顯時再酌加備用穴。常規(guī)消毒后,用毫針直刺至耳軟骨中部,針感為針刺樣痛或脹痛,以中度捻力迅速捻轉(zhuǎn)2min,頻率為50次/分,然后接上電針儀行連續(xù)刺激,適當調(diào)節(jié)其頻率與強度,直至升壓滿意為止。

    效 果:

    用上法治療50例,有效48例,有效率為96.0%。

    注意事項:

    (1)耳針亦主要用于防治早期休克病人。

    (2)耳針比較適合于預防針麻病人術中休克,因其取用耳部,不致影響手術操作。

    - 指壓 -

    取 穴:

    常用穴:內(nèi)關、少商、合谷、足三里、水溝。

    操 作:

    上穴均取,雙側(cè)同用。反復指壓各穴,手法要求中強以上刺激量,直至病人臉色由青紫或青灰,轉(zhuǎn)變成白色,大汗淋漓,口中呼出大氣明顯呼吸時,方可逐漸減輕,最后輕揉各個穴位(除少商穴)。一般只指壓治療1次。

    效 果:

    共觀察因藥物和物理因素等造成的過敏性休克患者50例,結果全部有效。

    注意事項:

    (1)本法用于過敏性休克。過敏性休克應在指壓同時,給予適量的抗過敏劑等,另如輸液糾正酸中毒等,因為嚴重的酸中毒可影響針刺升壓效果。

    (2)注意人中穴按壓不能太重太久,最多4次,因此處肌肉少,易引起瘀血,影響恢復。

更多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