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喻潔仁醫(yī)話

    喻潔仁醫(yī)話

    喻潔仁(1908~1971),男,四川自貢市人。早年曾就讀于成都國醫(yī)學院中西醫(yī)科。喻先生右臂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成都時炸傷而失去,僅存左手,但他能書寫8種字體(顏、柳、蘇、歐等),其書法工整流利,診脈處方亦皆用左手。喻先生臨床問病周詳,辨證仔細,態(tài)度和藹可親,療效頗佳,故為病家所稱道。他晚年雖患重病在家,但仍鉆研醫(yī)學,孜孜不倦。其時筆者正當青年自學時期,故常往求教,獲益良多。今將其昔日醫(yī)話根據(jù)本人筆記整理若干條,以供同道參考。

    1.臟腑辨證

    所謂肝、脾腫大者,多因脾有寒,或因為過用寒涼之藥所傷,摸之仿佛有腫大現(xiàn)象,其實為寒結(jié)于此。脾有寒之特點是時時欲便,不時大便,然所解不多,微呈白色,喜熱飲。

    胃痛之因肝脾不和者十居七八,年久者多兼有瘀血。

    有腸鳴、腹中竄痛者,得矢氣或呃氣后稍舒,然多不得矢氣。此證多屬有寒濕氣,或陽氣下陷(久病較多見)。治法不應當用下氣破滯之藥,否則實證雖除而虛證反加,其表現(xiàn)是服藥后當天即下矢氣,而次日即腹脹痛加重。治法當以升胃陽為主(即不向下通利),藥用干姜、花椒、粉葛根、青木香、臺烏藥、小茴香等。

    脾陽虛痞而食少者,用草果或肉豆蔻,但應去油(包而燒之)。肉豆蔻去脾經(jīng)獨盛之寒。

    便秘不一定有熱,多因濕阻引起,當先清濕。便秘與便燥有別。

    腎囊風,可內(nèi)服五子飲(即五子衍宗丸),其中蛇床子當重用。如兼腎囊痛者,可加五加皮。

    2.雜病

    牙痛、牙齦不腫者屬腎虛火,主方用知柏地黃丸加砂仁,并用鹽炒,必效;或用封髓丹:黃柏、砂仁(鹽炒)、甘草。

    耳鳴屬腎虛者,其音高尖細,時作時止,伴有腰痛等癥,主用酸棗仁湯合封髓丹,再加菖蒲、遠志、朱砂;若屬胃陽明有熱者,其音低濁,整日不斷,故影響聽力,當問其飲食,大便如何。

    一般腰痛多數(shù)夾虛、夾寒;治寒痛必用北細辛。

    治郁證當辨虛實,越鞠丸治氣實之郁,逍遙散治血虛之郁。

    上半身風濕瘡癢或疼痛,主以下方:羌活、蒼術(shù)、藿香、陳皮、神曲、葛根、枳殼、桑枝。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故可加黃連、黃柏、山梔之屬。若癢頑固而難堪者,加金銀花,且需重用(筆者常用至100g,將其一半炒炭,以能入血分也)。

    風熱頭痛,不可觸摸,摸之更甚,需用荷葉為主(重用),少用升麻。如加蒼術(shù)即是清震湯,治雷頭風。

    神經(jīng)衰弱而有幻聽幻視,難以入睡而易醒者,用酸棗仁湯加白芍、朱砂、琥珀、遠志治之有效,但需重用白芍、酸棗仁,每劑50~100g,連服數(shù)劑。

    胸左痛甚,諸藥不效者,用附片、北細辛,或加生姜(大便稀者),或加大黃(大便結(jié)者)。

    若喉部紅且痛甚者加馬兜鈴、豆根;脈夾風象者加祛風藥,熱重者加少許瀉藥。

    若頭暈而四肢痙攣僵硬抽掣者,必用羚羊角,每次用1~2錢,磨汁兌服。

    病水者,必先病氣,以氣行則水行也。故腫與脹每相連帶、不過辨其孰先孰后、孰重孰輕而已。

    老年人痰塞不通而致上熱面紅者,多用三子養(yǎng)親湯,然萊菔子必炒之,白芥子微炒,蘇子亦然。

    四肢冷、左肋痛,乃寒滯于肝經(jīng),主以香附旋復花湯。若不瘥,當更以杭芍、枳實、半夏、炒柴胡等治之。

    凡病,寒熱諸證不明,難于判斷者,當先通其腸胃,用保和丸、承氣湯之類化裁,然后再觀察之。

    寒病在上,熱藥當輕用;寒病在下,熱藥當重用,如附片。

    治怪?。床椴怀鰧倭?jīng)者),當先治以痰;不效,次治以瘀;再不效,再治以虛。

    小兒遺尿,證分3種:肝膽有熱(夢中遺尿);心腎欲交而未交(剛遺輒醒);腎陽不足(遺時不覺,醒后方知)。

    3.方藥

    牛膝與石斛合用,可引藥力下行直達足趾尖端。

    癢者,揚也,風邪自尋出路也。治癢主藥:炒山梔、枳殼、金銀花炭(以上皆重用)、茜草炭、黃連、苦參、丹皮、生地、當歸、白芷、防風、土茯苓。

    烏梅丸不僅能溫臟安蛔,且能調(diào)和諸臟腑之陰陽不和,如久痢、腹痛脹滿等癥。

    三香湯(桔梗、枳殼、栝樓、郁金、炒山梔、降香、淡豆豉)治右側(cè)胸脅脹。

    治療手心及足心發(fā)熱的效方,其藥物組成是:前胡、白前、枳殼、栝樓、生姜、青葙子、半夏、麥冬、枯芩、淡竹葉、吳茱萸。歌曰:手足心燒火熱方,前胡白前枳樓姜,青葙半麥芩吳淡,下氣開痰化熱良。

    舌苔厚膩,濕重,腳脛脹痛,必用木瓜。

    天臺烏藥散證是:腰痛難忍,小便滴瀝,大便困難或不解。然其中的川楝子需用巴豆炒(肝主疏泄)。

    木賊之力大于青、陳皮,可大疏肝氣,用于實證。

    鮮首烏乃治肝陰虛之要藥,補肝陰非此不可。婦女左上腭下一點痛,治以鮮首烏神效。

    雞鳴散可治夏日足趾濕爛癥。

    清胃散中有氣分藥,有血分藥,因胃為燥土,多氣多血,下連大腸,易生燥熱,故用藥氣血雙調(diào)之。

    治喉痛效方:射干、百合、升麻、當歸、刺蒺藜、杏仁、北細辛、淡豆豉、淡竹葉。

    附驗案1則如下:吳某,女,59歲。2003年11月27日初診。雙手心發(fā)熱已2年,久治未愈。目前兼有眩暈,甚至有時眼前黑即撲倒,右胸脅略痛,時時咯吐痰涎甚多,痰味咸,咽干,或心中饑嘈,右手略顫抖,腰脹,面色黃。舌偏紅,苔薄黃而少,雙手脈皆滑數(shù),右兼弦。證屬痰阻于絡(luò),郁久化熱。治宜清熱化痰,痰開而熱自解。處方:前胡20g,白前20g,枳殼15g,栝樓仁(炒)20g,枯芩20g,青葙子15g,法夏15g,麥冬20g,淡竹葉8g,吳萸5g,膽星15g,地龍15g,玄參20g,丹參20g,蟬衣10g,絲瓜絡(luò)8g,生姜3片。12月2日二診:上方服完2劑,手心熱及咯吐痰涎,胸痛等癥均減輕,繼以原方加減。再服2劑,手足心不再發(fā)熱。

更多中藥材
  • 在古代的時候,女性一直都處在地位低下的情況,有很多女性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嫁人,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就要懷孕生子,所以體虛的女性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胎動不安或者是見紅的情況;艾葉有治療胎動不安的效果,而且還能夠溫經(jīng)止血,是不錯的藥材,那么究竟艾......
  • 地錦草,是一種非常有名的中醫(yī)藥材。地錦草,一般是一年兩熟,在夏天或者是秋天的時候人們就可以收獲了。地錦草的外貌并沒有多么出眾和好看,只是一般的普通的綠色的植株。地錦草的藥用價值是非常的高的,可是大家好像并不知道地錦草的藥用價值有什么。那么,......
  • 蘿卜可以說一樣是渾身是寶的食物,蘿卜可以做成菜或是湯,在我們享受蘿卜的美味時有的時候我們卻忽略了蘿卜籽的功效,蘿卜籽有消食的作用,而且還不不理氣并且化痰,平時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和蜂蜜一起喝,對于治療胃不舒服和消化不良效果很好,通過下文我們一起......
  • 養(yǎng)生節(jié)目雖然在這幾年才開始變得流行,但是養(yǎng)生這一概念卻不是剛剛興起的,我們的祖先在很久之前就總結(jié)出了各種通過飲食來養(yǎng)生的目的,比如人們對于吃特定食物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老人長高速我們要在早上的時候吃生姜,晚上的時候吃蘿卜,這樣做的原理是什么......
  • 咽炎是我們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由于咽喉部位炎癥長期反復發(fā)作所導致的。咽炎分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兩種,急性咽炎一般主要表現(xiàn)為咽喉腫痛、咳嗽、發(fā)燒等癥狀,如果一旦轉(zhuǎn)為慢性咽炎,則很有可能導致咽喉部位各種慢性疾病的發(fā)生。所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