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壯醫(y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并積累丁大量的單方、復方、秘方、驗方。這些壯醫(yī)方藥,一部分是專病專方,一部分是根據壯醫(yī)的基礎理論指導而靈活組方選用。壯醫(yī)的治法內容豐富,分為外治法、內治法和其他療法。強調及時治療,并十分重視預防。
壯醫(yī)認為人體的大多數疾病,主要是因正氣虛而受到痧、瘴、蠱、毒、風、濕等有形無形之毒的侵犯,致使天地人三氣同步失凋,或人體"三道"、"兩路"運行不暢,功能失調而致。故在治療上十分強調祛毒或解毒,既重視內治,更重視外治。用藥比較簡便,貴在精專,組方一般不超過五味。補虛則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
一、內治法
壯醫(yī)內治法是根據壯醫(yī)基礎理論,配藥組方,煎湯內服以達治療目的的一種重要治療方法。首先審察病因,確定治法,然后按壯醫(yī)用藥原則選擇藥物,組成方劑。組方不過數味,甚則單味,而用力較專,取精而用宏。傳統(tǒng)方劑有運氣、行血、解毒、通結、導滯、攝納、制約、化生八大類。其中運氣、行血、解毒之方最多。運轉氣機、行血養(yǎng)血,則氣血調和,根本自固;解毒,則邪去正安、機體康復;通其郁結,導其淤滯,攝其精華,制約三部,化生精血,皆針對病機適宜施用,以獲全功。
壯醫(yī)認為,藥物自口直接進入谷道,通過龍路、火路網絡輸送而達病所,從而起治療作用。在遣方用藥上,以辨病論治和對因治療為主,也講究辨證論治,作一般治療和對癥治療。如對瘴疾,針對瘴毒,選用青蒿、檳榔、薏苡仁等藥物;對痧病,選用救必應、金銀花、板藍根、三叉苦、山芝麻、黃皮果等方藥;對淤病,選用田七、桃仁、赤芍、蘇木等藥物;對瘡腫,選用大青葉、蒲公英、地丁、七葉蓮、兩面針等藥物。是為對因治療。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兼癥,結合對癥治療的藥物,如外感熱毒痧癥,咽痛甚者可加毛冬青、魚腥草、穿心蓮、玉葉金花之類;咳甚加瓜蔞根、十大功勞、百部、穿破石之類。
由于壯醫(yī)強調辨病為主,因此在治療上大量使用專病專方?,F已收集的數千條壯醫(yī)藥專病專方,廣泛應用于壯醫(yī)臨床各科,有的確實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從歷史上著名的陳家白藥、甘家白藥,至現代廣泛應用的百年樂、大力神、三金片、雞骨草丸等成藥,都是在驗方、秘方的基礎上研制而成。其他如胃病用山白虎膽、一枝箭、過江龍、金不換;癆病用不出林、鐵包金、石油茶、穿破石、黑骨風;紅白痢用鳳尾草、地桃花、金銀花藤;骨折用天青地紅、小葉榕、七葉蓮、澤蘭、雞骨草、兩面針等,不勝枚舉。
對于以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壯醫(yī)治療以補虛為主,并主張多用動物藥。如婦女花腸虛冷無子者,以山羊肉、麻雀肉、鮮嫩益母草、黑豆配合作飲食治療;氣血虛弱,兼有風濕,頸、腰、肢節(jié)疼痛,歷年不愈,每遇氣交之變而加劇者,主張多進食各種蛇肉湯,或穿山甲湯,或烏猿酒;對陰傷干咳者,喜用豬肉、老母鴨、水鴨或鷓鴣煲蓮藕。壯族地區(qū)動物藥十分豐富,因而運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補虛,成為壯醫(yī)用藥的特點之一。
二、外治法
壯醫(yī)外治法是通過外部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治療方法。壯醫(yī)認為,各種外治方法的治療作用,歸納起來一是調氣,二是祛毒。在內容上包括外病外治和內病外治兩個方面。如瘡癰疔毒、水火燙傷用壯藥外敷,屬外病外治;疴嘔肚痛、遺尿泄瀉用藥線點灸,屬內病外治。在具體施治上,又分藥物外治和非藥物外治兩大類,或者兩者結合使用(如藥線點灸、藥刮療法)。壯醫(yī)外治法內涵十分廣泛,方法豐富多彩,療效奇特顯著,在我國傳統(tǒng)治療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列為重點發(fā)掘整理的民族醫(yī)藥科研課題。
壯醫(yī)外治方法已知的就有數十種之多,茲簡介已經進行發(fā)掘整理并在臨床上推廣應用且行之有效的療法如下:
(一)壯醫(yī)針法
1.火針療法
常用的火針療法有三種:①用自行車鋼線或布傘鋼線一截,長lO~15厘米,一端磨尖,一端安裝木柄,即成火針。使用時,以棉花加少許硫磺粉卷于針尖上,蘸上茶油或花生油,點燃燒熱,待火熄后,迅速點刺在治療的部位上。此法常用于治療淋巴結核、胃痛、腰腿痛等病。②用l0號或12號注射針頭裝上木柄即成火針。此法多用于治療淋巴結核。方法是先用筆在結核部位劃出結核大小,然后常規(guī)消毒,用1%普魯卡因局部麻醉,約過3分鐘后,將火針置于酒精燈上燒紅,然后迅速刺人結核部位,先刺周圍1圈,再在中間刺若干針,每次可連刺20~25針,刺后涂以少許消炎膏。③用3根8號縫衣針分成三等份呈品字形固定在直徑約o.8厘米的小圓木或鐵質圓管上,露出針尖約o.5厘米即成。使用時,先將針尖蘸上花生油或茶油,然后置于酒精燈上燒紅,迅速刺人患者病位上,每病位刺1針,5~6天刺1次,1個月為1個療程。此法多用于治療淋巴結核、子宮癌、鼻咽癌、腦血管瘤、骨髓瘤、甲亢等病。
2.針挑療法
針挑療法是用大號縫衣針等針具,根據病癥選擇體表上某些部位或穴位,運用不同手法挑破其淺層皮膚或挑出皮下纖維而達到治療效果的一種外治方法。操作方法:先選好針挑點,即根據病癥選擇穴位或體表上的病理陽性反應點。常規(guī)消毒后,用針對準針挑點下針。其手法有:淺挑、深挑、急挑、慢挑、輕挑、重挑、躍挑和搖挑8種。針挑方式有:點挑、行挑、叢挑、環(huán)挑、散挑和排挑6種。一般一個針挑點可反復挑幾次,挑后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創(chuàng)口。此法常用于治療痧病、疳積、痔瘡、癰癥、腰痛等病證。
3.挑痔療法
挑痔療法是針挑療法之一,常用于治療炎性外痔、肛門瘙癢、輕度脫肛等病證。方法是,首先在腰骶部尋找痔點:形似丘疹,稍突起或不突起皮膚,如針頭大小,圓形,略帶光澤,顏色為灰白色、棕褐色或淡紅色不等,壓之不褪色,有的痔點上還長有一根毛。其次常規(guī)消毒,以縫衣針將挑治部位的表皮縱行挑破o.1~o.2厘米。然后深入表皮下挑,將皮下白色纖維樣物均挑斷。病人稍疼痛,一般不出血。挑盡后,用碘酒消毒,貼上1平方厘米膠布即可,1次不愈者,隔1~2周再行挑治。
4.挑痧療法
挑痧療法是針挑療法之一。方法是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將治療部位皮膚捏起,右手持縫衣釗刺入提起部位皮膚深層,然后將針尖向皮膚外挑出細絲樣組織,用刀月將細絲切斷,每次挑切5~7條即可,挑畢在挑切部位敷上少許火柴頭(研粉)。本法常用于治療紅毛痧、老年性白內障等。
5.挑疳療法
挑疳療法是針挑療法之一,專治小兒疳積。操作方法是用消毒過的縫衣針挑刺四縫穴、長強穴、大椎穴、足三里等穴位,挑刺四縫穴以能擠出黃色粘液為宜。每7天1次,2次為1個療程。
6.陶針療法
陶針療法是用陶瓷片或磨制成針狀的醫(yī)療用具在病人體表相應的穴位按壓,刺割至皮下出血以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此法是古代壯醫(yī)傳統(tǒng)醫(yī)療技術之一。該法按刺激方式方法,分點刺、排刺、行刺、環(huán)刺、叢刺、散刺、集中刺及擴散刺等。按刺激的強弱,則分有重刺、輕刺、中刺、放血刺、挑疳刺等類別。凡熱證、表證、陽證及上部或氣分病,用補虛瀉實,重上輕下手法;寒證、里證、陰證及下部或血分病,用瀉實補虛,重下輕上手法;寒熱交錯、虛實相兼、半表半里及偏于中部之病,則用中部平刺、兩脅輕刺手法。刺后用碘酒、酒精或生姜片消毒即可。此法常用于治療小兒夜啼、中風、中暑、急慢性驚風等病證。
7.麝香針法
麝香針又稱麝針,是取麝香、菊艾、菖蒲、辣蓼、草果、獨瓣大蒜各適量,陰干或微火烘干后,用一塊20厘米見方的棉布將上藥包裹扎緊如雞蛋大,包裹時插上縫衣針作針頭,用竹筷或竹竿作針柄,扎緊即成。使用時將麝香針針頭置桐油燈或茶油燈上燒,待針頭發(fā)熱微紅后,迅速頻頻扎刺患者疼痛部位皮膚,針頭冷卻后又繼續(xù)燒熱刺扎,如此反復操作,針刺深度以穿透真皮為度,一般每平方厘米刺5~10針,針好后,用角筒在針刺部位角療,一般針刺部位需角1~2遍,角的時間以lo分鐘左右為宜。此法多用于治療風濕性疼痛、陳舊性跌打損傷等疾病。
8.顱針療法
顱針療法是根據壯醫(yī)"巧塢"網絡系統(tǒng)分布,以發(fā)旋穴為中心,采取顱外定穴,以治臟腑氣血軀肢百節(jié)之病的一種特殊療法。
9.跖針療法
跖剖療法是根據壯醫(yī)脈絡分布及跖面網絡點與臟腑相關理論,針刺足跖66個穴位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一種治療方法。此法主治五臟六腑、頭面、軀干、肢體各種疾病,如針刺跖心的癥根、瘕根、積根、塊根等穴,對一些奇難雜癥的治療有獨到之處。
10.旋乾轉坤針法
旋乾轉坤針法是壯醫(yī)的一利,傳統(tǒng)金針療法。該法遵循壯醫(yī)針砭石法"輕刺陽證、重刺陰證、平刺和中"的實踐經驗,以輕飏、凝重兩種基本手法交互運用,組成三度運針節(jié)度?;臼址ǎ合葘徸C、選經、取穴。然后用直式或橫式執(zhí)針法進針,得氣后再按下述法度運針:①旋乾:旋針用力要輕,旋動較速,運針渾圓。以針柄懸穴無所阻,柄端必能在小幅度內擺動,術者可導之劃成虛圓,進退少許,出入矯捷,多用輕旋,功力輕颶而溫和。以回旋9次為一度,一個旋乾度用一長畫"-"(即乾爻)表示。②轉坤:轉針用力較重,轉動要緩,運針直方,以針柄有一復壓支點,柄端抵實不致搖動,但針尖在穴位內反復小幅度擺動,術者可導之指間四隅而劃正方,進退少許,升降頓挫,多用重轉。以回轉6次為一度,一個轉坤度用兩短畫"--"(即坤爻)表示。同時還將這兩種手法與八卦爻象配合,組成三度八法。該法主治怔忡、痼痹等疾病。
11.神針療法(微型刀針療法)
神針療法是采用微型刀針,選擇壓痛最明顯點入針,然后行小剝離給予強刺激而達到治病效果的治療方法。微型刀針選用不銹鋼材料制成。刀針分為柄、體、尖三部分。刀柄呈扁方形,直徑約10毫米;刀體粗1毫米,長度有80毫米和65毫米兩種規(guī)格。一般頸、胸背、關節(jié)選用短刀針,臀、腰等處用長刀針。使用方法:常規(guī)消毒壓痛區(qū),選擇壓痛點最明顯處入針,針與皮膚呈45度刺入,經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肌肉或骨膜,當刀針刺入病變區(qū)時針感最強(酸脹感),并放射至相應部位,此時即停止進針,將針向上下左右方向搖動作小剝離后即可拔針,拔針后在入針處加壓片刻以防滲血。每次l~3處,每處2~5分鐘,每4~5天1次。常用于治療腰腿痛、臀肌筋膜炎、關節(jié)痛等病證。
12.耳針療法
耳針療法是通過刺激耳郭或某耳穴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耳針療法共有18種,常用的有毫針法、壓丸法、放血法、藥物注射法等4種。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麥粒腫、牙痛、神經衰弱、痛經、胃痛等疾病。
13.溫刮縛扎刺法
該法為壯族民間治療痧病的一種常用療法。其操作方法是:患者正坐或側臥,暴露胸背部及上肢,術者站在患者的左側或右側,兩手分別在胸背部由輕而重、山下至上均勻地刮,至皮膚微紅潤為宜,繼而刮至肩肘部,然后以浸過油烘熱(適度)的紗布自肩部環(huán)繞縛扎至距指端1~3厘米處,用生姜或老蒜消毒指端皮膚,以三棱剖針刺放血少許,松開紗布按摩縛扎處3分鐘,接著用烘熱的桐油擦胸口(膻中穴)和足心(涌泉穴),最后用艾條溫和灸此兩穴,令全身微微出汗為宜。每天1次,2次為1個療程。
14.刺血療法
刺血療法是用針刺人體表的某些穴位,運用擠壓或拔罐等方法使針眼出血而達到治病效果的一種簡便療法。方法是根據不同的疾病選擇不同的刺血穴位,如跌打損傷可在淤斑塊的中心及其邊緣或上下左右取放血點。常規(guī)消毒后進針,深度o.3~o.5毫米,快進快出,然后在每個針眼擠血或用
拔罐法吸血,一般每個針眼出血0.1~o.5毫升為度。該法常用于治療各種痧病、閉合性跌打損傷、外感發(fā)熱、腰腿痛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壯醫(y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并積累丁大量的單方、復方、秘方、驗方。這些壯醫(yī)方藥,一部分是專病專方,一部分是根據壯醫(yī)的基礎理論指導而靈活組方選用。壯醫(yī)的治法內容豐富,分為外治法、內治法和其他療法。強調及時治療,并十分重視預防。
壯醫(yī)認為人體的大多數疾病,主要是因正氣虛而受到痧、瘴、蠱、毒、風、濕等有形無形之毒的侵犯,致使天地人三氣同步失凋,或人體"三道"、"兩路"運行不暢,功能失調而致。故在治療上十分強調祛毒或解毒,既重視內治,更重視外治。用藥比較簡便,貴在精專,組方一般不超過五味。補虛則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
一、內治法
壯醫(yī)內治法是根據壯醫(yī)基礎理論,配藥組方,煎湯內服以達治療目的的一種重要治療方法。首先審察病因,確定治法,然后按壯醫(yī)用藥原則選擇藥物,組成方劑。組方不過數味,甚則單味,而用力較專,取精而用宏。傳統(tǒng)方劑有運氣、行血、解毒、通結、導滯、攝納、制約、化生八大類。其中運氣、行血、解毒之方最多。運轉氣機、行血養(yǎng)血,則氣血調和,根本自固;解毒,則邪去正安、機體康復;通其郁結,導其淤滯,攝其精華,制約三部,化生精血,皆針對病機適宜施用,以獲全功。
壯醫(yī)認為,藥物自口直接進入谷道,通過龍路、火路網絡輸送而達病所,從而起治療作用。在遣方用藥上,以辨病論治和對因治療為主,也講究辨證論治,作一般治療和對癥治療。如對瘴疾,針對瘴毒,選用青蒿、檳榔、薏苡仁等藥物;對痧病,選用救必應、金銀花、板藍根、三叉苦、山芝麻、黃皮果等方藥;對淤病,選用田七、桃仁、赤芍、蘇木等藥物;對瘡腫,選用大青葉、蒲公英、地丁、七葉蓮、兩面針等藥物。是為對因治療。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兼癥,結合對癥治療的藥物,如外感熱毒痧癥,咽痛甚者可加毛冬青、魚腥草、穿心蓮、玉葉金花之類;咳甚加瓜蔞根、十大功勞、百部、穿破石之類。
由于壯醫(yī)強調辨病為主,因此在治療上大量使用專病專方?,F已收集的數千條壯醫(yī)藥專病專方,廣泛應用于壯醫(yī)臨床各科,有的確實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從歷史上著名的陳家白藥、甘家白藥,至現代廣泛應用的百年樂、大力神、三金片、雞骨草丸等成藥,都是在驗方、秘方的基礎上研制而成。其他如胃病用山白虎膽、一枝箭、過江龍、金不換;癆病用不出林、鐵包金、石油茶、穿破石、黑骨風;紅白痢用鳳尾草、地桃花、金銀花藤;骨折用天青地紅、小葉榕、七葉蓮、澤蘭、雞骨草、兩面針等,不勝枚舉。
對于以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壯醫(yī)治療以補虛為主,并主張多用動物藥。如婦女花腸虛冷無子者,以山羊肉、麻雀肉、鮮嫩益母草、黑豆配合作飲食治療;氣血虛弱,兼有風濕,頸、腰、肢節(jié)疼痛,歷年不愈,每遇氣交之變而加劇者,主張多進食各種蛇肉湯,或穿山甲湯,或烏猿酒;對陰傷干咳者,喜用豬肉、老母鴨、水鴨或鷓鴣煲蓮藕。壯族地區(qū)動物藥十分豐富,因而運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補虛,成為壯醫(yī)用藥的特點之一。
二、外治法
壯醫(yī)外治法是通過外部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治療方法。壯醫(yī)認為,各種外治方法的治療作用,歸納起來一是調氣,二是祛毒。在內容上包括外病外治和內病外治兩個方面。如瘡癰疔毒、水火燙傷用壯藥外敷,屬外病外治;疴嘔肚痛、遺尿泄瀉用藥線點灸,屬內病外治。在具體施治上,又分藥物外治和非藥物外治兩大類,或者兩者結合使用(如藥線點灸、藥刮療法)。壯醫(yī)外治法內涵十分廣泛,方法豐富多彩,療效奇特顯著,在我國傳統(tǒng)治療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列為重點發(fā)掘整理的民族醫(yī)藥科研課題。
壯醫(yī)外治方法已知的就有數十種之多,茲簡介已經進行發(fā)掘整理并在臨床上推廣應用且行之有效的療法如下:
(一)壯醫(yī)針法
1.火針療法
常用的火針療法有三種:①用自行車鋼線或布傘鋼線一截,長lO~15厘米,一端磨尖,一端安裝木柄,即成火針。使用時,以棉花加少許硫磺粉卷于針尖上,蘸上茶油或花生油,點燃燒熱,待火熄后,迅速點刺在治療的部位上。此法常用于治療淋巴結核、胃痛、腰腿痛等病。②用l0號或12號注射針頭裝上木柄即成火針。此法多用于治療淋巴結核。方法是先用筆在結核部位劃出結核大小,然后常規(guī)消毒,用1%普魯卡因局部麻醉,約過3分鐘后,將火針置于酒精燈上燒紅,然后迅速刺人結核部位,先刺周圍1圈,再在中間刺若干針,每次可連刺20~25針,刺后涂以少許消炎膏。③用3根8號縫衣針分成三等份呈品字形固定在直徑約o.8厘米的小圓木或鐵質圓管上,露出針尖約o.5厘米即成。使用時,先將針尖蘸上花生油或茶油,然后置于酒精燈上燒紅,迅速刺人患者病位上,每病位刺1針,5~6天刺1次,1個月為1個療程。此法多用于治療淋巴結核、子宮癌、鼻咽癌、腦血管瘤、骨髓瘤、甲亢等病。
2.針挑療法
針挑療法是用大號縫衣針等針具,根據病癥選擇體表上某些部位或穴位,運用不同手法挑破其淺層皮膚或挑出皮下纖維而達到治療效果的一種外治方法。操作方法:先選好針挑點,即根據病癥選擇穴位或體表上的病理陽性反應點。常規(guī)消毒后,用針對準針挑點下針。其手法有:淺挑、深挑、急挑、慢挑、輕挑、重挑、躍挑和搖挑8種。針挑方式有:點挑、行挑、叢挑、環(huán)挑、散挑和排挑6種。一般一個針挑點可反復挑幾次,挑后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創(chuàng)口。此法常用于治療痧病、疳積、痔瘡、癰癥、腰痛等病證。
3.挑痔療法
挑痔療法是針挑療法之一,常用于治療炎性外痔、肛門瘙癢、輕度脫肛等病證。方法是,首先在腰骶部尋找痔點:形似丘疹,稍突起或不突起皮膚,如針頭大小,圓形,略帶光澤,顏色為灰白色、棕褐色或淡紅色不等,壓之不褪色,有的痔點上還長有一根毛。其次常規(guī)消毒,以縫衣針將挑治部位的表皮縱行挑破o.1~o.2厘米。然后深入表皮下挑,將皮下白色纖維樣物均挑斷。病人稍疼痛,一般不出血。挑盡后,用碘酒消毒,貼上1平方厘米膠布即可,1次不愈者,隔1~2周再行挑治。
4.挑痧療法
挑痧療法是針挑療法之一。方法是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將治療部位皮膚捏起,右手持縫衣釗刺入提起部位皮膚深層,然后將針尖向皮膚外挑出細絲樣組織,用刀月將細絲切斷,每次挑切5~7條即可,挑畢在挑切部位敷上少許火柴頭(研粉)。本法常用于治療紅毛痧、老年性白內障等。
5.挑疳療法
挑疳療法是針挑療法之一,專治小兒疳積。操作方法是用消毒過的縫衣針挑刺四縫穴、長強穴、大椎穴、足三里等穴位,挑刺四縫穴以能擠出黃色粘液為宜。每7天1次,2次為1個療程。
6.陶針療法
陶針療法是用陶瓷片或磨制成針狀的醫(yī)療用具在病人體表相應的穴位按壓,刺割至皮下出血以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此法是古代壯醫(yī)傳統(tǒng)醫(yī)療技術之一。該法按刺激方式方法,分點刺、排刺、行刺、環(huán)刺、叢刺、散刺、集中刺及擴散刺等。按刺激的強弱,則分有重刺、輕刺、中刺、放血刺、挑疳刺等類別。凡熱證、表證、陽證及上部或氣分病,用補虛瀉實,重上輕下手法;寒證、里證、陰證及下部或血分病,用瀉實補虛,重下輕上手法;寒熱交錯、虛實相兼、半表半里及偏于中部之病,則用中部平刺、兩脅輕刺手法。刺后用碘酒、酒精或生姜片消毒即可。此法常用于治療小兒夜啼、中風、中暑、急慢性驚風等病證。
7.麝香針法
麝香針又稱麝針,是取麝香、菊艾、菖蒲、辣蓼、草果、獨瓣大蒜各適量,陰干或微火烘干后,用一塊20厘米見方的棉布將上藥包裹扎緊如雞蛋大,包裹時插上縫衣針作針頭,用竹筷或竹竿作針柄,扎緊即成。使用時將麝香針針頭置桐油燈或茶油燈上燒,待針頭發(fā)熱微紅后,迅速頻頻扎刺患者疼痛部位皮膚,針頭冷卻后又繼續(xù)燒熱刺扎,如此反復操作,針刺深度以穿透真皮為度,一般每平方厘米刺5~10針,針好后,用角筒在針刺部位角療,一般針刺部位需角1~2遍,角的時間以lo分鐘左右為宜。此法多用于治療風濕性疼痛、陳舊性跌打損傷等疾病。
8.顱針療法
顱針療法是根據壯醫(yī)"巧塢"網絡系統(tǒng)分布,以發(fā)旋穴為中心,采取顱外定穴,以治臟腑氣血軀肢百節(jié)之病的一種特殊療法。
9.跖針療法
跖剖療法是根據壯醫(yī)脈絡分布及跖面網絡點與臟腑相關理論,針刺足跖66個穴位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一種治療方法。此法主治五臟六腑、頭面、軀干、肢體各種疾病,如針刺跖心的癥根、瘕根、積根、塊根等穴,對一些奇難雜癥的治療有獨到之處。
10.旋乾轉坤針法
旋乾轉坤針法是壯醫(yī)的一利,傳統(tǒng)金針療法。該法遵循壯醫(yī)針砭石法"輕刺陽證、重刺陰證、平刺和中"的實踐經驗,以輕飏、凝重兩種基本手法交互運用,組成三度運針節(jié)度?;臼址ǎ合葘徸C、選經、取穴。然后用直式或橫式執(zhí)針法進針,得氣后再按下述法度運針:①旋乾:旋針用力要輕,旋動較速,運針渾圓。以針柄懸穴無所阻,柄端必能在小幅度內擺動,術者可導之劃成虛圓,進退少許,出入矯捷,多用輕旋,功力輕颶而溫和。以回旋9次為一度,一個旋乾度用一長畫"-"(即乾爻)表示。②轉坤:轉針用力較重,轉動要緩,運針直方,以針柄有一復壓支點,柄端抵實不致搖動,但針尖在穴位內反復小幅度擺動,術者可導之指間四隅而劃正方,進退少許,升降頓挫,多用重轉。以回轉6次為一度,一個轉坤度用兩短畫"--"(即坤爻)表示。同時還將這兩種手法與八卦爻象配合,組成三度八法。該法主治怔忡、痼痹等疾病。
11.神針療法(微型刀針療法)
神針療法是采用微型刀針,選擇壓痛最明顯點入針,然后行小剝離給予強刺激而達到治病效果的治療方法。微型刀針選用不銹鋼材料制成。刀針分為柄、體、尖三部分。刀柄呈扁方形,直徑約10毫米;刀體粗1毫米,長度有80毫米和65毫米兩種規(guī)格。一般頸、胸背、關節(jié)選用短刀針,臀、腰等處用長刀針。使用方法:常規(guī)消毒壓痛區(qū),選擇壓痛點最明顯處入針,針與皮膚呈45度刺入,經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肌肉或骨膜,當刀針刺入病變區(qū)時針感最強(酸脹感),并放射至相應部位,此時即停止進針,將針向上下左右方向搖動作小剝離后即可拔針,拔針后在入針處加壓片刻以防滲血。每次l~3處,每處2~5分鐘,每4~5天1次。常用于治療腰腿痛、臀肌筋膜炎、關節(jié)痛等病證。
12.耳針療法
耳針療法是通過刺激耳郭或某耳穴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耳針療法共有18種,常用的有毫針法、壓丸法、放血法、藥物注射法等4種。臨床上常用于治療麥粒腫、牙痛、神經衰弱、痛經、胃痛等疾病。
13.溫刮縛扎刺法
該法為壯族民間治療痧病的一種常用療法。其操作方法是:患者正坐或側臥,暴露胸背部及上肢,術者站在患者的左側或右側,兩手分別在胸背部由輕而重、山下至上均勻地刮,至皮膚微紅潤為宜,繼而刮至肩肘部,然后以浸過油烘熱(適度)的紗布自肩部環(huán)繞縛扎至距指端1~3厘米處,用生姜或老蒜消毒指端皮膚,以三棱剖針刺放血少許,松開紗布按摩縛扎處3分鐘,接著用烘熱的桐油擦胸口(膻中穴)和足心(涌泉穴),最后用艾條溫和灸此兩穴,令全身微微出汗為宜。每天1次,2次為1個療程。
14.刺血療法
刺血療法是用針刺人體表的某些穴位,運用擠壓或拔罐等方法使針眼出血而達到治病效果的一種簡便療法。方法是根據不同的疾病選擇不同的刺血穴位,如跌打損傷可在淤斑塊的中心及其邊緣或上下左右取放血點。常規(guī)消毒后進針,深度o.3~o.5毫米,快進快出,然后在每個針眼擠血或用
拔罐法吸血,一般每個針眼出血0.1~o.5毫升為度。該法常用于治療各種痧病、閉合性跌打損傷、外感發(fā)熱、腰腿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