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素問摘疑抒見內(nèi)經(jīng)素問摘疑抒見
弟子 巫錦漳 整理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天癸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抒見】 天癸者,天一所生之腎水也,男女皆有之。至者,已成而可行也。
呂覽?當染:「理奚由至,六君是已?!勾顺芍x。禮樂記:「樂至則無怨,
貌至則不爭。」此行之義。任與太衝,乃奇經(jīng)八脈之二,統(tǒng)在前身,任居中
主胞胎,衝分左右,俠齊上行為血海,以十二經(jīng)脈,皆匯之得名,腎氣乃腎
藏之精氣,有實盛之別,實者充足意,盛者隆極意。月事者,每月女子之紅
信也。雖七歲腎氣盛,而天癸二七始至,由任脈之通,血海之盛而分泌,方
成而下之。精氣者,男子流出之精液也。其腎氣八歲僅實,二八始盛,則天
癸至即化生,交感而溢瀉之。男精女血,天一癸水,事本三物,應有三名,
勿混也。各家注疏,多以月事稱天癸,流傳至今,狃不能改。更有以女天癸
不生髭鬚,變?yōu)樵率?,男天癸不下月事,而變?yōu)轺隰P解者,縱如其言,名亦
不順。女子月事從所由而呼天癸,男子髭鬚,亦可從所由呼天癸耶此節(jié)惟馬
元臺氏,不作同解,先得我心,獨可從也。其不曰天壬者,壬為太陽,膀胱
之水,癸為少陰,腎藏之精也。
二、女七男八生理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抒見】 此專為女七男八生理,略言其概。然凡習醫(yī)者,類能道之,無疑而贅言者,為便初學之士耳。夫萬事不離數(shù)目,先以天地論,亦由數(shù)目而明,故天地各得本數(shù)。天有五氣,地有五方,一畫開天,無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至五而大備,再開則為千萬億無量矣。洪範曰:北一生水,南二生火東三生木,西四生金,中五生土,得五則五行生,而萬事備矣。有生必有成,有陰必有陽,一二三四五生之數(shù)也。又奇數(shù)為陽,耦數(shù)為陰,必陰陽和合,始收生成之效。故以所得之第五位為基,次第加上一二三四五,則成六七八九十,是前五數(shù)為能生,後五數(shù)為加成。金匱真言論:北方其數(shù)六,南方其數(shù)七,東方其數(shù)八,西方其數(shù)九,中央其數(shù)十。即一與六配偶,乃至五與十配偶,天地陰陽交泰,萬物化育焉。二數(shù)為少陰主生,象徵童女,七數(shù)為少陽主成,陰感於陽,而腎氣盛及天癸至也。三數(shù)為少陽主生,象徵童男,八數(shù)為少陰主成,陽感於陰,而腎氣實盛及天癸至也。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茲列河圖︵詳後附︶以明之。
三、女子七歲腎氣盛男子八歲腎氣實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shù)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抒見】 本論:「女子七歲腎氣盛」「七七任脈虛,天癸竭?!埂刚煞虬藲q腎氣實」「丈夫八歲腎氣實」「八八則齒髮去,天癸盡矣。」女子何以七數(shù)始終,男子何以八數(shù)始終,各注家大意,不過都云:女子為少陰之氣,故以少陽數(shù)合之,男子為少陽之氣,故以少陰數(shù)合之。其七八少陰少陽,據(jù)何而言,並未指出,不能無惑。按易繫辭,天得數(shù)五,曰一三五七九,陽也。地得數(shù)五,曰二四六八十,陰也。此陰陽十數(shù),又分在內(nèi)之陰陽,及在外之陰陽,在內(nèi)者為一二三四五,在外者為六七八九十,陰陽配偶,必內(nèi)外互合,一陽與六陰偶,以至五陽與十陰偶,在內(nèi)之陰陽主生,在外之陰陽主成。此陰陽十數(shù),分布四方中央,生之成之,五行備焉。上述陰陽等狀,應畫河圖以明,對照參讀,方易了然。夫一六之數(shù),乃陰陽之元精,二七之數(shù),二為在內(nèi)之少陰,七為在外之少陽,故女象在內(nèi)之少陰,遇在外之少陽而生成。三八之數(shù),三為在內(nèi)之少陽,八為布外之少陰,故男象在內(nèi)之少陽,遇在外之少陰而生成。陰陽分乎老少,而必互偶,生成分乎內(nèi)外,而不可易,此女男七八之成,所由來也。
(說明)
(一)經(jīng)天數(shù)五,曰一三五七九,地數(shù)五,曰二四六八十。河圖分天地之數(shù)為五組,每組皆合天陽地陰而成,各佔一方,為五方。
(二)十數(shù)雖一陰間一陽,然前五數(shù)為初生,後五數(shù)為繼成,圖之象前五數(shù)居內(nèi)主生,後五數(shù)在外象成。故一陽與六陰配,二陰與七陽配,三陽與八陰配,四陰與九陽配,五陽與十陰配。陰陽合體,始有生成但陰陽互主生成,並不偏一。
(三)其生成之理,數(shù)少者主生,如種子然。數(shù)多者主成,如土壤然,故生與成,論本位得數(shù)之多少,不泥於陰陽也。
(四)北方屬水,天一地六之組居焉,故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南方屬火,地二天七之組居焉,故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東木西金中土等,可以類推。
(五)此只略舉,必配以兩儀四象八卦,而合觀之,始知其陰陽變化之妙。
四、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抒見】 男不過盡八八兩句,王註謂所生之子女,其壽止於此數(shù),他家雖不同王說,亦無詳盡之語。竊觀全問厥有兩端,一材力,謂形體氣血。二天數(shù),謂天癸已竭。此二雖有關連,究為二事。女七七,男八八,而天癸竭,是合天數(shù)也。前文面焦髮白牙去,筋不能動,是答材力也。曲禮:「五十曰艾」乃喻髮蒼白狀,「六十曰耆、指使」耆者稽久之稱,指使即筋不能動,所謂老者如五六十之年也。材力隨形,已難有子,然尚有者,天數(shù)未盡之故。繼曰: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一過盡七七。顯指天數(shù)盡後,男不生精,女無月事,不再有子矣。無他密意,何須玄求。句中此字謂男女材力之老,句中男女謂能為父母之天癸數(shù)也。再觀後文,百數(shù)已竭有子反問,而有卻老全形之答,益了然矣。
四氣調(diào)神論篇第二
一、秀之義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
【抒見】 秀之義,凡草吐花皆曰秀。論語子罕朱注:「榖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榖曰實?!瓜闹^蕃秀,乃草木繁茂吐華垂穗之意。漢書?禮樂志:「含秀垂穎」,歐修醉翁亭記:「佳木秀而繁陰」,然草類多有不花不榮而實者,亦稱曰秀,如詩豳風:「四月秀葽」,禮?月令:「孟夏苦菜秀」此蕃秀句,專指時物也。華之義,豐采、光采,皆稱曰華。國語?晉:「夫貌情之華也?!拐f苑?權(quán)謀:「以色事人者,華落而愛衰?!勾顺尚憔?,則專指人也。謂夏時調(diào)神者,使志無怒,節(jié)和其情,養(yǎng)其采華,而使成自身五行之精粹。禮.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p>
二、夜臥早臥之別
春三月……夜臥早起?!∠娜隆古P早起。
秋三月……早臥早起?!《隆缗P晚起。
【抒見】 本論。春夏言夜臥,秋冬言早臥,夜早字別,意自異也。夜臥者,即昏便息,蓋春時猶寒,夜已漸短,宜於避寒昏息。夏時晝長,鎮(zhèn)日行動已疲,宜於節(jié)勞昏息。早臥者,不及中夜而眠,以其秋餘炎威,晝已漸短,初昏熱尚未散,宜少俟清涼而息。冬則夜永,又待日光晚起,若於昏息,使身志昏惰,亦失調(diào)應之正。
三、四藏逆時病金有別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nèi)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nèi)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抒見】 脾為孤藏,而不主時。四藏逆時,病亦有別,肝春心夏,藏陰而時陽,病必先損其表陽,後方傷其藏陰。秋肺冬腎,藏時皆陰,不必先表,即直傷藏陰。秋太陰二經(jīng),足脾手肺,有相生之關係,脾雖不主時,因肺金不收而傷,多秏脾土生力,至冬脾力不勝水而泄也。冬曰少陰二經(jīng),足腎手心,有相交之關係,故牽及之。心本陽藏,不屬於冬,因北天一生水,性陰就下,南地二生火,性陽炎上,必使水升火降,心腎交構(gòu),陰陽調(diào)和,精氣乃生。尚冬之時,心志不守,若伏若匿等法,自攪心氣,或再不知藏精,更泄腎氣,是逆少陰閉藏之道。心陽浮越,不能固陰,而腎陰不能藏精起亟,故獨沈也。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一、因於氣為腫
陽氣者。若天與曰。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抒見】 本論曰:「因於氣為腫。」六淫之氣,屬陰者為寒燥濕,燥雖陰氣,而性熱屬陽,此三陰中之含陽者也。屬陽者為風火暑,暑熱同時,而分陰陽,暑陰而熱陽,此三陽中之含陰者也。是段經(jīng)文,重在衛(wèi)外之陽,因寒暑濕三陰邪,而有如上之病。結(jié)處只言因於氣,此風火熱燥四氣之省筆,因於四邪,則結(jié)陽而腫,陰陽別論曰:「結(jié)陽者腫四肢」可互證也。
二、潰潰乎若敗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敗都。汩汩乎。不可止。
【抒見】 本論曰:「潰潰乎若敗都,汩汩乎不可止?!箶《颊?,形容之辭,非談病理,與前後各段合觀,文理自見。張隱庵氏釋都為州 都之官義涉紆曲馬元臺氏釋為都所以防水,字書未見此訓,二氏所言,似失深求。按字彙補:「都,水所聚也?!贯屆骸笣芍杏星鹪欢??!垢`為敗都四句之意,是言澤中之丘,被水浸蝕潰潰將頹,而水猶汩汩沖剝,演進不已也。借以喻人陽浮精絕,目盲耳閉,仍不自節(jié),有如是危象而已。
三、并乃狂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亟起(一本作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抒見】 本論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勾硕窝灾T陽之亢,而生此弊,并之一字,於此不作兼解,說文:「從二人幵聲?!挂辉唬骸笍某侄蔀轶??!苟Y?考工記:「輿人為車凡居材大與小無并?!棺⒉槠跋嗑鸵?。「并乃狂」乘上陰不勝陽而來,言陽勝邪就而相競也,對照下文:「陽不勝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益為顯然。陰盛則五藏爭氣而塞,陽勝則諸陽相競而狂,文從義順。
四、九竅不通
【抒見】 本論:「陽火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按四時調(diào)神論曰:「陰
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從知萬物之生生滅滅,不外陰陽之變化而已。凡
溫曰陽,寒曰陰,陽性浮動,陰性凝靜,靜則止,動則變不但孤則不生,偏亦
不化,不生則絕,不化則隔。五藏陰精,得陽之溫,則化氣體,猶水蒸雲(yún)猶油
化汽。陰精於內(nèi),化氣發(fā)出諸竅,內(nèi)精凝止,外氣無根,故曰:「陰者藏精而
亟起也?!故枪赎幦羝珓?,則凝止壅塞,陽失溫力,不能化氣,九竅無氣儺動,
便失開闔之能,故曰:「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金匱鑋言論篇第四
一、心腎皆開竅於耳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戏匠嗌H胪缎?。開竅於耳。藏精於心。……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
【抒見】 本論五藏應四時節(jié):「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北方黑色,入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怪玲彡庩枒蟠笳撛唬骸感闹魃唷诟[為舌」?!改I主耳……在竅為耳?!棺x之疑其矛盾,不得不辨。蓋心為五藏加主,時與諸藏相應,而與腎同為少陰,交感尤密,其手足少陰之絡,皆會耳中,是耳為心腎二藏共竅,故有同文。然舌為心之專竅,二陰為腎之專竅,則二論所言,又有別耳。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一、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黃帝曰。陰陽者。丌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一本作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掙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抒見】 本論:「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勾顺虚_首數(shù)句而來,一陰一陽之謂道,天有天道之陰陽,地有地道之陰陽。不可泥天止陽地止陰也。注釋諸家,各有新解,縱能圓其自說,實則離題愈遠。天元紀大論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經(jīng)語如是,豈可違之。其義天為乾象,氣陽而躁健運不息。在春成風,吹百物而生之;在夏成熱助百物長成之。地為坤象,氣陰而靜,恆簡主闔。在秋則燥,枯百物而收之;在冬則寒,閉百物匿藏之也。夏本陽而曰陰者,以夏至一陰生;秋本陰而曰陽者,以仲月陽始衰也。再陽殺云者,乃肅殺收縮之謂,詩:「九月肅霜」,注收縮萬物也。若引經(jīng)證經(jīng),二句無何難解,只不過云:天氣春生夏長,地氣秋收冬藏而已。
二、味歸形形歸氣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水為陰?;馂殛?。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馍?。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抒見】 本論曰:「味歸形,形歸氣……精化為氣,氣傷于味?!挂还?jié),事理複雜,文極簡妙,讀者昧之,多有誤解。馬元臺氏注頗得其旬,惟語涉瑣屑,不易看清端緒,若分段析句照對,立可渙然。開首四句二氣字,須先釋明:「形歸氣」之氣,乃指人身之氣,「氣歸精」之氣,乃指外物之氣,必明乎此,下則不混矣。夫「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顾木?,為第一段大綱,其下四句為第二段,緊分承綱文。「精食氣」句,是映其三「氣歸精」句,言精食外物之氣而生,明外物之氣生人精者也。「形食味」句,是映其一「味歸形」句,言形賴物味而長,明物味歸養(yǎng)人形者也?!富咕?,是映其四「精歸化」句,言歸化者,不專一形氣精等事,因五藏之精,皆歸於腎,腎之精亦人生本藏之精氣也?!笟馍巍咕洌怯称涠感螝w氣」句,言形盛則益藏氣,藏氣充又能益形也,以上乃顯彼此互益,歸生之人機也。又次四句,為第三段。「味傷形」句,映第二段之「形食味」句,謂形雖賴味以養(yǎng),過之亦能傷也?!笟鈧咕洌车诙沃妇硽狻咕?,謂精雖賴物氣以生,過久反為所傷也。末二句「精化為氣,氣傷于味。」之意:言氣固賴於精化,兼亦賴於形生,則其源也有二,若形被味傷,不能歸氣,而氣之二源,是被味傷其也。更求豁顯,列表以明。
三、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六句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抒見】 本論。凡物皆有陰陽,陰以水成屬氣,氣味各有厚薄,故現(xiàn)起而分少壯。本論少火壯火,即指氣之厚薄者,氣衰氣壯,乃謂人氣之盛衰者。此處逐句解說,始易清楚:「壯火之氣衰」謂物氣之厚者,能令人之氣衰也?!干倩鹬畾鈮选怪^物氣之溫薄者,能使人之氣長也。壯火食氣,氣食少火。釋人之本氣,何以遇物厚氣反衰,因物氣過厚,即侵食人之本氣,喧賓奪主也。人之本氣何以得物溫氣而長,人氣延存,須吸取合度物氣,生化資糧也?!笁鸦鹕狻钩小笁鸦鹗硽狻咕?,人氣被侵食,自然散失也。「少火生氣」承「氣食少火」句,人食適度物氣,氣賴以生也。
四、滿脈去形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你。以生嘉怒悲夏死。故嘉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嘉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抒見】 本論:「滿脈去形」,仍前食氣化氣之義,人得食物精華,其氣歸精,精即化氣,氣復生形。暴嘉暴怒,發(fā)情失中,激烈衝動,不能陰平陽秘,因之氣血驟行,脈絡脹滿,故曰滿脈。按喜怒本已傷氣,況乎急暴,其傷氣也,自必更甚,若是則氣不生形,形即失去長養(yǎng)之機,故曰去形。
五、論理人形會通六合問對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jīng)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jīng)。氣穴所發(fā)。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jīng)紀。外內(nèi)之應。皆有表裏。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逦丁5郎?。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抒見】 本論。黃帝論理人形,會通六合之問,岐伯以五方分對,其曰:「東方生風」至「肝主目」為一小段,所言乃生化事物。其下「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本味,道生智,玄生神?!沽?,是言原理,亦即人形六合總綱。前三句曰在天在人在地,後三句曰生味、生智、生神,大意謂生化之理,三才盡同,不過以所居有異,而現(xiàn)象各別,而其陰陽生化之機,則無不一也。其生化之機維何?下文分析甚詳,先言「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贯峒磳Q匀梭w矣。而餘四方不再言「為玄」「為道」「為化」者可類推,以綱貫各目,贅敘則瑣。
六、中滿者瀉之於內(nèi)其實者散而瀉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nèi)。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抒見】 本論:「中滿者瀉之於內(nèi)?!贯嵊钟形脑唬骸钙鋵嵳呱⒍鵀a之?!挂欢挝闹?,兩言瀉法,自有其別,不可混論。後文瀉法自是推瀉於外,如黃硝枳樸等劑,實積者固當爾也。中滿之瀉,曰瀉於內(nèi),意是從內(nèi)撤降,如瀉心瀉白等劑之法也。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一、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
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
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
【抒見】 陰陽離合論。本篇開首問答,文法甚澀,釋者多忽而不論,茲為補出。帝問天地之象,乃一陰一陽,一歲為日月所積,亦一陰一陽,而人體竟三陰三陽,疑何故不與天時應也。伯答以萬物未出,為陰中陰,萬物已出,為陰中陽,又舉生春藏冬,陰陽多變,明天時亦有三陰三陽,合則一離則三也。後文照映前文,又曰,三經(jīng)不失勿浮,命曰一陽,三經(jīng)不失勿沈,名曰一陰,明人體亦只一陰一陽,離謂三合謂一也。而天地與人體,無有不應也。
二、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
【抒見】 同論:「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馬元臺氏曰,一歲之中「十日象陽,一月象陰?!怪会岅庩枺頍o不契,若兼言數(shù),則費解矣。經(jīng)文明曰,陰陽數(shù)十,以日累紀,成數(shù)得十,月以歲紀,其數(shù)十二,是陰陽累數(shù),不皆為十,再推百推千,則更參差難齊。竊以陰陽數(shù)十,其問答皆兼人天,再證以下文,「天覆地載」至「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挂婊腥灰?。蓋天地以五運成歲,人體以藏府成身,五運有陰有陽,其數(shù)得十,藏府亦分陰分陽,數(shù)亦得十,故曰「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故羌嫒颂於砸?。
陰陽別訥篇第七
一、別於陽者知病忌時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jīng)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jīng)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抒見】 陰陽別論:「別於陽者,知病忌時。」此節(jié)別於陽兩出,事自不同。前者別陽,接句為知病處,乃謂得乎五陽之情,即能求病所處也,陽病次於陰見,知處或可施治。此處別陽,接句為知病,乃察其輕重,推其犯時節(jié)之忌也。伯曰: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十二月令,分四時之節(jié)氣,天時人體,各具五行,病處時節(jié),相值必有生剋,如病處逢時令所剋,即其忌也。
二、二陽之病發(fā)心脾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fā)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fā)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曰。一陽發(fā)病。少氣。善欬。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
【抒見】 本論。持脈之後,繼論三陽之病一節(jié),分述三陽,文法各自不同。二陽曰之病發(fā)心脾,是溯病之所由也,三陽曰為病發(fā)寒熱,是言受病所現(xiàn)之象也,一陽只曰發(fā)病,不溯由亦不言象也。敘法既異,正不必畫,解釋,奚必曰陽病句為主,下文皆病後所致也,此不但以文害義,且亦有害文之過。注家聚訟,紛紜不一,張氏謂「男子無精,有不得為隱曲之事,在女子無血,則月事不得以時下矣?!勾苏Z統(tǒng)論男女,予同其說,惟隱曲月事強分男女,豈女子無隱曲耶?斯點不采。馬氏謂胃病發(fā)由心脾,水榖無以化氣,而致血枯不月,余同其說,惟曰「此節(jié)專為女子」斯點亦不為然。豈男子而無隱曲,不發(fā)二陽之病耶?
二、淖則剛?cè)岵缓?/p>
陰爭於內(nèi)。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薰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cè)岵缓?。?jīng)氣乃絕。
【抒見】 本論:「陰爭於內(nèi),陽擾於外。」兩句,為病之綱。魄汗者,陰爭陽擾,二俱不安,皆能汗也。四逆當從本經(jīng),謂心肝脾腎之四藏,肺居高如華蓋,四逆氣蒸自致自致其喘。陰之所生,謂陽本為陰所生,和本曰和,謂陽與本生不離為順也。如能首明病綱之義,自能得下文之要,剛淖是陰陽分釋,而非複非混也明矣。剛與剛指陽與陽,謂過剛則損,陽因外擾固散,內(nèi)陰無衛(wèi)亦不存也。淖柔指陰與陰,是不得和於陽也,故曰剛?cè)岵缓?,?jīng)氣亦絕也。王注本此句斷為二,為淖則剛,柔不和,是淖與剛無別也。董帷園氏曰:剛與剛者,「府脈府,藏脈傳藏也?!鼓鬃謩t成閑文矣,獨張隱庵氏曰:「淖和也,陰與陰和。先得我心焉?!?/p>
四、三陽俱搏且鼓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shù)者為陽。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超避(一本作相過)曰溜。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弘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滿腹發(fā)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抒見】 本論?!腹摹垢髯⒓以唬瑒右玻覆乖?,觸也擊也。然既動矣,或不擊卻未有不觸者也,既觸擊矣,亦未有不動者也,二者若無界說,「搏且鼓」將何以解耶?欲明此處,前節(jié)鼓一陽鼓一陰五句,必有詳解,方能言此。而一陽一陰注釋者,多不顧經(jīng)文,但求圓其自說,遂使義文兩歧,遑論鼓之維何。馬氏不以王氏為然,謂陰陽指脈體,並引上文,去者為陰六句實之??记傲?,乃去至靜動遲數(shù)六種,六種內(nèi)有動字,鼓釋動是又混矣。竊謂前節(jié)一陰一陽之文,不得其解,此雖強解,終恐不合實際也?;蛟唬姓f勝於無說,何妨提供參考。予曰,鼓琴瑟者,弦象顫戰(zhàn),脈有搖不定者似之,自與搏而有異矣。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一、膻中者臣使之官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锍鲅?。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抒見】 靈蘭秘典論:「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按膻中一名,有物體與穴俞之別,言穴俞者,在兩乳之間,所謂氣海,以宗氣所會得名焉。言物體者,即心包絡,構(gòu)成筋膜薄網(wǎng)之狀,與心肺相連,上通腦頂,外布週身者也。此節(jié)岐伯所對,乃心包之膻中,注家於此,皆謂氣海,既言指氣,喜樂何與焉不得不圓之日,氣布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生,不落實際,語自寬泛矣。心與包絡相連故曰一君一使,心在志為喜,使能傳達,喜樂由之而出,何其明捷。又他處言諸藏,皆指心包,何於此處,而獨異乎。況三陰三陽,十二經(jīng)脈,手之三陰,即心與包,忽改此處指是氣海,理事皆違。
六節(jié)藏象論篇第九
一、日月之行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jié)。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jié)。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shù)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shù)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抒見】 六節(jié)藏象論:「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狗e日月成歲,積氣餘盈閏。天地日月,如何旋轉(zhuǎn),古今認識,雖有不同,但推算行度分時,並無差錯。以中國陰陽合曆,合於西國之太陽曆,兩相對照,行度則一。證以冬至節(jié)與太陽年,距數(shù)皆準,日蝕月蝕,中西悉符。此如甲乙兩人,甲居乙行,行一小時,相距十里,或有說是乙居甲行,事雖相反,而其相距之數(shù),則未錯也。舊說地靜而日月行,新說日為恆星不動,而地繞日行,月繞地行,地私轉(zhuǎn)成晝夜,公轉(zhuǎn)成週為年,月私轉(zhuǎn)於地無象,公轉(zhuǎn)則朔望弦晦成月。舊注各家,謂日行遲月行速,最近測日亦行非恆,是新舊亦能吻合,惟成歲者,乃地私轉(zhuǎn)為一度,積三六五轉(zhuǎn),恰是一週,數(shù)參差者,則三年一閏。日雖有行,確屬遲緩,於一歲中計度,影響甚微。
二、六之節(jié)九九制會
帝曰。余己聞天度矣。願聞氣數(shù)。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jié)。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三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抒見】 本論。天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人地亦各有如是之數(shù),天以六六週甲成歲,經(jīng)文自解之矣,惟九九亦成三六,少感費解。若求其說,在自古通天一段,其文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以應之也?!瓜柔屍湮?,理即可得。通天者者,言人地俱與天同制。生之本者,天干為生萬物之本。本於陰者,十干之本,不外少太明厥等,陰陽三氣也。九州九竅者,州指地竅指人也。故其生五者,其氣三者,謂天干化生地之五行,而五行亦秉陰陽三氣也。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者,謂天地人互通三氣而成也。三而三之,合則為九奢,天地人既互通三氣,合則各得其九也。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者,謂天之九氣,分與地為九野,地之九氣,通於人為九藏也。既明米此,則九九乘數(shù)可知,九竅九藏,是人制之九九也,九州九野,是地制之九九也。前不云乎,故其生五,生者生之與成,五者陰五陽五,合陰陽生成之數(shù),計之得十也。人之九九倍十,合為一百八十數(shù),腹上兩肢,各得九九之氣,腹下兩肢,亦各得九之氣,上下共有四九,乘之為三百六十,此是人九九制會,通乎天六六之節(jié)也。地之九九,理亦如是,陽方有二曰東南,陰方有二曰西北,猶人上下四肢,是地九九會通六六也。
三、氣淫氣迫變至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huán)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jīng)有也。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志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nèi)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nèi)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恐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抒見】 本論:「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薄者侵也,即犯之之義,是失其順常,而行乎逆變也。乘者駕也,即直駕其上,以其勝力,加施之也。夫五行之氣,有生剋者,依其生剋互施,始得平治,故過與不及,皆得曰病。此節(jié)之意,舉例明之,如春木之氣太過,肺金無力剋之,則反為木侵,肺受抑而必病。脾土本制於木,正常則平,若木氣盛淫,則乘駕於脾,脾不勝其加制,亦病?!钢炼恢链酥^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骨把赃^之病,此釋不及之病,亦須舉例,如春木窘迫不及,則脾土失制,盛氣妄行,土盛所生之金亦旺,木氣不及,無力奉生心火,心火微不能制金,反為金薄而病,金為木所不勝,火為木所生,故曰,木所生之火病,乃木所不勝之金所薄也?!缸冎羷t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棺冎林^不襲之邪氣,病者遇所勝邪氣,病增當微,遇不勝邪氣,病增即甚。病遇邪而未受,其病己感不適,若重受其邪,則殆矣。
四、藏陽府陰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育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曛右?。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抒見】 本論。藏象一段,人有疑者,謂五藏屬配三陰,六府屬配三陽,於此忽以心肝肺藏謂之陽,於胃腸膀胱府謂之陰,曰陽僅有太少,未言陽明,曰陰亦僅太少,未言厥陰,義似顛倒,文似脫落。文以載道,細玩自得,通言五藏三陰六府三陽者,是指其脈,此言藏陽府陰者,是指其象,脈者循身經(jīng)絡之起結(jié),象者應外天時之氣候也。此處所重,只在氣象,故所言之太少陰陽,亦示外非指內(nèi)也。外有四時,時分二陰二陽,故僅言太少,不及厥明,又概言四時,陰陽只有其四,若以十二月分,未嘗不寓厥明也。四時應象者何?曰:心應夏是陽,為陽中之太陽,肺應秋是陰,為陰中之太陰,肝應春是陽,為陽中之少陽,腎應冬是陰,為陰中之少陰,已盡其意,不須煩贅。
五、人迎一盛寸口一盛人迎與寸口俱盛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抒見】 本論:「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一節(jié),一盛二字,一指何事,盛指何事,自必有一對象比較,方能言出數(shù)字及盛微。經(jīng)文之中,有四倍以上之語,知一之一字,是言倍數(shù),而一盛二盛三盛,及四倍以上,皆是定一對象,比較而得之倍數(shù)也。究其對象維何?注家或言或略,略勿論矣,而言者亦不能圓。如有謂人迎盛者,是與寸口相較也,寸口盛者,是與人迎相較也,此說姑論其然否,自是斷章取義。下文有人迎與寸口俱盛之語,則將何以解之?不先此之求,遑論格陽關陰矣。倍盛者脈之事象,關格者脈之名詞,事象未定,名詞何有。然細尋此段文理,似恐後人誤解,故有顯示暗示,為之提明。四倍以上之句,乃經(jīng)文之顯示,有此倍字,始不將一三名數(shù)他講,否則一二三盛,或解為三陰三陽矣。人迎與寸口俱盛之句,乃經(jīng)文之暗示,俱盛者,平衡之謂,左右平衡,盛從孰較而出,此盛微比較,非指左右也明矣,既非左右兩手相較,自不外乎寸關尺矣。即是以寸為本位,而盛之數(shù),與關尺相較也。
五藏生成篇第十
一、諸脈皆屬於目
諸脾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jié)。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抒見】 五藏生成論:「諸脈者,皆屬於目?!菇饩⒄撛唬骸感恼呶宀刂畬>?,目者其竅也?!剐臄z五藏之精,五藏皆統(tǒng)於心也,開竅於目,心則通貫,心通即五藏皆隨而通之,是諸脈皆屬於目者之理一。本論有云:「諸血者皆屬於心?!箯堧[庵氏,釋此義云,五藏之精奉心神化赤為血,是心之一藏,乃為全身血之起源。靈樞本藏篇曰:「肝藏血」,本論於肝亦曰:「人臥血歸於肝」,然則心為血之淵源,肝為血之儲室,又脈為血府,血即脈也。金匱真言論曰:「肝開竅於目」,合觀心肝二藏,乃為血之總匯,又統(tǒng)開竅於目,是諸脈皆屬目者之義二。
二、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抒見】 本論「諸脈屬目」一節(jié),末云「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顾闹О素G朝夕,統(tǒng)括髓脈筋血氣而言,脈血氣等流動易知,髓筋何與焉?蓋所言脈血氣者,指其物質(zhì)之循行,所言腦筋者,指其精氣之運化。前不云乎,血與脈二而一也,四支八谿,骨與節(jié)也,髓藏骨內(nèi),筋絡節(jié)間,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是血氣之循行,皆血氣,自頭走足,三陰自足走腹,走頭則注於目,亦自上會於腦,走手足則利關節(jié),走腹則益心肺,是五藏陰陽經(jīng)絡,循乎全身,其起結(jié)則寄端手足,故曰四支八谿之朝夕也。朝夕謂脈出入陰陽之時,例日寅諸脈會寸口出陽之類也。
三、五決為紀先建其母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痻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jié)M*脹。支鬲胠*。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人陨蠚狻X试谛刂?。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夫脈之小大淜濇浮沈??梢灾竸e。五藏之象??梢灶愅啤N宀叵嘁?。可以意識。五色微診??梢阅坎臁D芎仙}。可以萬全。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nèi)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布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抒見】 本論:「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龟P於先建其母之釋,王啟玄子曰:「母謂應時之王氣。」張隱庵氏曰:「母謂經(jīng)之本藏本也。」馬元臺氏曰:「母者五藏相乘之母也。」各家主張之不同若此。雖王馬之說,臨癥不無可參,然經(jīng)義所云,似以張氏為契,細玩章句,自能得之。按此四句是其大綱,後文便是細目,對於五決,恐人不知何指,先自釋曰:「所謂五決者五脈也?!勾司浼让?,餘句即有依據(jù)矣。後文之頭痛巔疾等,是應「診病之始」句,在足少陰巨陽等,是詳「五決為紀」句,決者定其某經(jīng)之脈也,甚則入腎入肝等,即「建母」之謂也。雙舉陰陽者,以一病皆與表裏有關,其在府陽者尚淺,而入藏陰則甚矣。
四、赤脈之至也五段
【抒見】 本論:「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辜跋挛陌浊帱S黑脈諸段,色與脈不連讀也。此處數(shù)段,乃承上節(jié)而來,其上文曰:「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玩此則各段起句,是言色與脈而合診也,論其讀法,當以赤為一句,後白青黃黑等,亦如是而析讀。當知所言五色,係指面部色象,若作五藏之代名解,則與色診無關矣。故色診標後,繼言脈診,各段文中,遂即自標其脈,曰喘而浮,曰長而左右彈,以及大而虛、上堅而大等,凡此所舉,皆言脈象,其脈言何藏,己極昭然,更不須另取代字,頭上安頭。況其中間,各有名曰某痹之文,而五藏本名,無不明白列出,其開首色字,若解代辭則贅矣。
五、凡相五色奇脈一節(jié)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抒見】 本論「五色奇脈」一節(jié),似有錯文,略之可也,不必深求,而明李念莪氏之內(nèi)經(jīng)知要,於此尚特采取,亦仁智所見之異耳。各家注者,於不死一段,皆曰黃色是有胃氣,故不死也,於皆一段,言無胃氣故死,但言色象,理固是矣,若就文論文,則不無費解。依各家注義,其經(jīng)文可宜曰,目所現(xiàn)色,不論何種,面黃者生,不黃者死,簡單三數(shù)語,事已畢矣。正不必面黃,聯(lián)綴五遍。然此雖贅,理尚不乖,亦不妨專采其理,而略其文,至下文皆死一節(jié),即有疑矣。文曰:面青目赤目黑死,面赤目白目青死,面黑目白死,是死象僅此耳。倘有面青目白目青者,面赤目黑目赤者,或面黑而目赤青者,即皆不死耶?如曰是皆不死,則又與面黃而生之文矛盾矣,竊謂與其強解,莫若闕疑。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一、氣口亦太陰也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榖之海。六府之大源。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yǎng)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于藏六府之你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抒見】 五藏別論。此節(jié)旨趣,在申明胃部之要,故以氣口擬太陰,亦以胃府擬太陰。太陰者,足脾手肺兩經(jīng)之名也,兩經(jīng)既同太陰,則脾肺性氣自關,故兩經(jīng)變現(xiàn),皆見之於氣口,是氣口不獨為五藏之主,亦六府之主也。胃本陽明,陽明為六府之先,脾實太陰,太陰為五藏之本,胃肺皆現(xiàn)氣口,故同舉之。五味入口,藏之於胃,借脾表裏作用而運化,使化味而養(yǎng),以變現(xiàn)氣口,故擬之於太陰,是捨表從裏立論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雖心君同宮而協(xié)運,使運氣得養(yǎng),然肺獨會百脈現(xiàn)氣口,位實主居太陰,是捨賓從主立論也。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一、湯液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己得。邪氣乃服。
【抒見】 移精變氣論:「湯液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箿横尀榉絼┧品?。查玉版論要明言:「色見淺者,湯液主治,見其深者,必齊主治。」齊者劑也。劑乃調(diào)以藥物,可見湯液非為方劑。下文又曰:「見大深者,醪酒主治」。醪酒之力,較方劑輕,較湯液重,安有淺病用重治,深病反用輕治之理,知湯液定非方劑。湯液醪醴論:帝問五穀湯液,此句當連讀,意為五穀所成之湯液,伯對必以稻米,炊以稻薪,益見湯液而非方劑矣。按周禮酒正辨四飲之物,二曰醫(yī),醫(yī)者釀粥為醴之謂,見湯液自是熱粥之類。傷寒論服桂枝湯後,啜熱稀粥,以及蔥豉湯,赤豆粥,胡麻粥,綠豆粥等,斯乃湯液之倫也。
二、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
帝曰。願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於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抒見】 移精變氣論:「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拱创藬?shù)句,即為移精變氣之法,蓋上言治之極於一,一者神也。人得神則生,失神則死,然神之寄,端在精之與氣,精氣聚則神存,精氣散則神亡。近世之人,物欲勞其形,憂患感其心,搖精散氣,神不守舍,雖無外來風邪,內(nèi)已遇傷,是病之發(fā),在耗於神。閉戶塞牖者,乃杜其耳目之攀緣,是聚其心之精氣也。繫之病者者,乃絕其體肢之操動,是絕外境之誘惑也。數(shù)問其情者,是收其散亂之心,攝歸一念也。以從其意者,是使其意志豫悅,臻於天和也。玩此當是原則,諒必尚有其術(shù),如是設施,因可得一,精氣聚而神生者,可保其昌,否則無所為矣。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一、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鍼艾治其外也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者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己。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石鑱鍼艾治其外也。
【抒見】 湯液醪醴論。齊各注作疾釋,作銳釋,文不暢達,義亦晦隱,此二字非言病理,無關宏旨,但以文字費解,亦恐疑悮致過。按禮記內(nèi)則,四時飲食一節(jié):「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挂糇x如劑,孔疏齊字,謂是調(diào)和之義,今論之齊,依是作解則通矣。又玉篇:「整也」,一之之義,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谷缪缘乐詼乎蝉罚R之以毒藥亦通。鑱玉篇釋「刺也」,以石鍼治外,即刺之也,蓋一字多義,當取其可通者。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一、其色淺者湯液主治深者必齊主治大深醪醴主治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淢。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己。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己。
【抒見】 玉版論要。此承湯液醪醴論而來者,病色見淺,湯液主治,固矣,病色見深,必齊主治者,是主用湯液,而齊之以毒藥,見大深者,不取湯液,而主醪醴,惟仍須以毒藥齊之。書讀其文,必玩其義,診病應論淺深,用治要酌輕重,湯液最輕,而毒藥最重,醪醴較湯液為重,較毒藥則輕,安有病深用毒藥,大深反用醪醴之理乎?是醫(yī)治之道,有主有齊,湯液醴者,古之主主治法也,毒藥石鍼者,古之齊治法也,故病淺只用湯液,即能愈矣,深主湯液,更齊藥石,大深則主醪醴,齊之以藥石。
診要經(jīng)終論篇第十六
一、始方正方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fā)。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fā)。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抒見】 診要經(jīng)終論:「天氣始方」「天氣正方」,方非虛詞,應釋其為文也,初春,天氣稱正費解,即至正方之句,作正正讀豈順乎?始方者,孟仲春月,天氣初復,漸轉(zhuǎn)暄和,萬物啟萌,文華始見,故有始方之喻,言天之文章肇端也。正方者,春夏之交,陽氣臻盛,文華繁茂,故有正方之喻,言天文章正昌時也。
二、間者環(huán)也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huán)也。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huán)。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懈惰。秋刺春分。病。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環(huán)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抒見】 本論:「甚者傳氣,間者環(huán)也?!归g為減損之義,始與甚字相對,甚言其病重,間言其病輕,甚者鍼後,須待傳所勝方愈,輕者不待傳,時經(jīng)環(huán)周可愈也。按間,廣韻釋為瘳也,正字通曰:「病恆在身,無少空隙,今病既損,有空隙,故謂病瘳為間也?!谷糇髌渌v,文不暢順且紆。
三、刺俞刺胸腹
【抒見】 本論:「四時施刺,各示其處」一段,散俞絡俞俞竅等,皆云在脊之穴,觀下文有「凡刺胸腹,必避五藏?!箍赏剖嵌未烫?,非泛說也。刺背若誤其處,不愈反增他病,故有春誤刺夏等過,互相回避之戒。刺胸腹而誤處,則有死亡之虞矣。義有伏映,不能不辨。
四、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刺避五藏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抒見】 本論:「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勾顺猩衔摹钢胸呓詾閭小苟鴣?,特釋明鬲與中之關係也。中者概括五藏,鬲者胸中膈膜,鬲處前齊鳩尾,後齊十一脊椎。藏府部位分三,即以鬲為之界,鬲上為心肺居處,鬲中為脾居處,鬲下為腎居處,舉腎而肝亦該之矣。然鬲雖非藏府,卻與藏府之氣攸關,是其重要之性,實不亞於藏府也,五藏之氣,無不有受於鬲,卻又由鬲傳送,而外出於胸*。前云「中鬲者皆為傷中」,皆字括五而言,乃明傷鬲者統(tǒng)傷五藏,中字非只中部,故有鬲與脾腎處之銓釋。
五、布憿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鍼必肅。刺腫搖鍼。經(jīng)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抒見】 本論:「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新校正云:「按別本,一作*,又作撽,」憿王氏張氏兩注,均釋為定,馬氏釋為中,且曰著之胸腹之間,無論其費解,然字書都無此釋。*玉篇脛行縢也,即今軍人之裹腿,既曰以布,又何取乎行縢,按行縢為物,大都質(zhì)品粗厚,就下句單布上刺視之,似不指此。撽集韻音驍,注遮也,依集韻釋,文從義順矣。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一、有餘為精不足為消不足為精有餘為消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抒見】 脈要精微論?!阜此臅r者」至「病名曰關格」。此段文義,明言脈與四時之反正,釋而清晰,能圓其說,馬元臺氏之注,似有之矣。其提出左人迎右寸口,以陽春夏陰秋冬,脈與時合為正,脈與時違為反,精謂陰陽經(jīng)之氣強盛,消謂陰陽經(jīng)之氣衰損,反者是不相應,名曰關格。余從其說,惟微感其文綜錯,特為製表以明,則易辨矣。有餘為精二句,義自豁顯,應太過反不足為精二句,文即涉晦,茲依馬氏之意,簡以出之,春夏人迎應太過,而反使應不足之寸口得其精,寸口應不足,而反使應有餘之人迎得其消,秋冬人迎寸口之義亦準乎此,故下文謂陰陽不相應,名病關格。又「精」於此,應讀婧音,集韻子正切,注強也。
此處一段,共為七句,前無問者,或有錯簡,不然,即是自說。最難解者:「不足為精,有餘為消」二句。前人於此,或略而不言,或繁而辭費,求解而益增惑。茲逐句而釋,似較簡明:反四時者一句,乃謂春夏陽脈有餘,忽陰有餘,此時陰脈應不足,忽而太過,故曰反也。有餘為精二句,係注釋與定名,曰精即強盛也,曰消即衰弱也。應太過不足為精二句,是解其理,此二句讀法,皆以上三字一讀。義謂春夏陽脈應太過,而為應不足之陰脈反加精強,此時陰脈應不足,而為應有餘之陽脈,反形消弱。陰陽不相應二句,是其結(jié)論,上句病因,下句病名也。
二、脈其四時動奈何五者問答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nèi)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傻寐労酢a?。請言其與天運轉(zhuǎn)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nèi)。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時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guī)。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quán)。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甚。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nèi)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當耎而散者。當消環(huán)自己。……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病當折腰。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抒見】 本論。帝以五事發(fā)問,曰脈其四時動,曰知病之所在,曰知病之所變,曰知病乍在內(nèi),曰知病乍在外,各曰奈何?岐伯所答,豈能置此言他,但其所答,有事項,有理論,文較複雜耳,實非儱侗含混,而不條目。自與天運轉(zhuǎn)大也起,至脈合陰陽止,此之一段,是答脈其四時動也。自陰盛則夢大水恐懼起,至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止,此之一段,是答知病之所在也。自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起,至知外者終而始之止,此之一段,是答知病在內(nèi)在外兩問也。自心脈搏堅而長起,至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止,此之一段,是答知病之所變也。
三、中規(guī)中矩中衡中權(quán)
【抒見】 本論:「春應中規(guī),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quán)?!挂?guī)矩衡權(quán)等物,狀脈之象也。注家釋權(quán),沈石下垂,尚能體會,餘則縹緲難索矣。如以規(guī)為圓象滑,以矩為方象正洪盛,以衡為平,象輕澈而散等,反不若直言滑洪濇沈,思而易知,加以喻辭,轉(zhuǎn)而晦暗,豈本論之義,此釋注之誤也。竊觀諸器之狀,略悟設喻之由,規(guī)器圓輕按則在指下,重按則流走他處,故取規(guī)圓轉(zhuǎn),狀其滑也。矩則曲尺,橫頭短而豎身長,取矩形長,狀洪盛也。衡懸以權(quán),徐徐推使進退,求前後互不低昂,而得乎中,取衡徐推得中,狀平濇也。然中國尚文,文好取偶,故提規(guī)必配矩,說衡必帶權(quán),亦少有以文害義之嫌,惟善讀者,宜索其義,得不取櫝遺珠,其庶矣。
四、心脈急少腹有形胃脈實脹虛泄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如何。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帝曰。病成而變。何謂也。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shù)。
【抒見】 本論:「診得心脈而急,少腹當有形,診得胃脈,實則脹,虛則泄?!股俑褂行?,小腸病也,實脹虛泄,脾之病也,此明表裏相關,脈氣相通,病表則亦影響於裏,醫(yī)裏則必有益於表也。僅言一藏一府,不過舉此例餘,非只此二藏府如是,其化藏府無不如是,所以舉斯二者,以其各為藏府之宗也。心為諸藏藏之君,胃氣乃五藏之本,但舉二宗,餘該之矣。
平人氣論篇第十八
一、間藏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
【抒見】 平人氣象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己。」所謂間藏者,注家各有紛歧,往往失於深求,致易解者反晦。間者隔也,藏者諸藏也,間藏者一藏居中,阻隔甲乙二藏之剋制也。此如兩軍交鋒,有第三者居中緩衝,俾戰(zhàn)危得解,而弱方不致大傷也,間藏如是,故病者貴乎有此。例肝脾兩藏,而有剋制,肝為勝藏,其病直傳不勝之脾,病當加重,醫(yī)亦難醫(yī)。倘肝病不傳入脾,而傳於所生之心,是心為肝脾之間隔,不使有所剋也,以順生論,肝木心火,心火生脾土,而心居肝脾之間也,故曰間藏,得此者病易己?;蚋尾〔粋黛缎?,而傳肺金腎水,皆謂之逆,不曰間藏也。五藏皆有間藏,類推可知。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一、弦鉤浮營四脈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而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脇胠滿。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為氣泄。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脾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沈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shù)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中清。脊中痛。少腹?jié)M。子便變。帝曰善。
【抒見】 玉機真藏論。岐黃論四季脈象,弦鉤浮營,雖散見各篇,而平人氣象論及此,譬喻解釋,較為豁顯,糾正粗工,至為鉅重,此數(shù)種脈,必先得其本象,而後再察平與病,復言過與不及,是先以本象為準,方知現(xiàn)變之一焉。春弦只曰端直,曰如揭長竿末稍,而世言弦,必加強勁則誤矣。夏鉤曰來盛去衰,帶鉤兩端,一寬一窄,一直一曲,盛喻寬曲,衰喻窄直,曲喻鐵可彎鉤,狀其雖盛寬而能柔和,直如弩末不穿,狀其雖衰窄而不枉橈,而世言鉤者,但稱彎曲,一指求抑三指求歟,不能無惑。秋浮曰輕虛以浮,來急去散,而有解秋浮為毛,謂「草木花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存,若毫毛也。」枝若毫毛,象並不似,脈要精微論,論曰「春日浮」再如在表之癥,其脈亦浮,凡此數(shù)種,豈曰無別,而所別者,在輕虛來急去散,自不同於春脈魚游,亦不同於表癥洪數(shù)。冬營曰沉以搏,即精微論之君子居室。再去脈如數(shù),馬氏釋為如數(shù)物然,亦有作細作促者,均嫌曲折,數(shù)實為遲之反,謂其去疾而已矣。
二、弦鉤浮營與規(guī)矩衡權(quán)及毛石
【抒見】 本論。四季之脈,曰如弦鉤浮營。脈要精微論。曰應規(guī)矩衡權(quán)。平人氣象論。曰微弦鉤毛石。一經(jīng)之說,何其異耶?細玩三處,起首之字,曰應、曰如、曰微,可悟其意,應者當其正常也,如者有異所象也,微者異而不甚也,是如與微,皆非常脈,乃四時轉(zhuǎn)易,感觸播動之態(tài),以非常而輕微,不作病論,然亦有分寸申縮,浮營者衡權(quán)之微變,毛石者衡權(quán)之顯變也。蓋春夏生長,陽盛而輕,秋冬收藏,陽衰而變顯耳。故論曰:如弦鉤浮營,反此者病,如何而反,過與不及也。論曰:微弦鉤毛石,多甚則病,但則死矣。至規(guī)矩衡權(quán),則無過與不及,多甚但之辭,是以知獨此正常,餘皆異也。
三、重強
帝曰。四時之序。從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如何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抒見】 本論。脾脈一節(jié),不及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釋者多以強為剛解,亦知文義難通,蓋不及矣,又何剛焉,遂曰脾弱而胃強也,或謂是邪強也,皆不免於迂曲附會。論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顾呐杂黟N四藏,謂脾之氣,輸於四藏,始各得其和善也。又曰:「如鳥久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易曰:「艮黔喙之屬?!刽尥烈?,鳥善以喙止物,喻脾不及,濡滯不行四藏,五藏各開竅於上下九陰,脾氣濡滯,故九竅不通。脾自不和,四藏因以不和,故曰重強。按集韻、韻會、正韻,強其亮切,彊去聲,韻會注:「木強不柔和也?!怪貜娬?,脾氣不及,滯而木強,四藏少奉,塞而木強,是謂重藏木強也。
四、五藏受氣於所生及舍於所生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天下至數(shù)。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于一。神轉(zhuǎn)不回。回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至數(shù)之要。迫近以微。著庂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言此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氣舍于腎。至肺而死。心受氣于脾。傳之于肺。氣舍于肝。至腎而死。脾受氣于肺。傳之于腎。氣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氣于腎。傳之于肝。氣舍于脾。至心而死。腎受氣于肝。傳之于心,氣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抒見】 本論:「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受舍皆稱所生,難乎別其母子,下文雖分言五藏,母子已明,惟所生兩用,必有乎解,文始得通。竊謂受所生者,指此藏所生之物,則是子矣,舍所生者,指此藏所生之本,則是母矣。受傳舍死,實皆是傳,而別以四名,自有寓意。受死易解,舍字云何?舍者息義,言可得息緩也。例如肝受病氣於子心,不愈傳之於所勝脾,病即深矣,不愈脾又傳腎,則益深矣,反而不危,僅減其奉生之氣而已。肝所不勝者金耳,但由腎而心,由心而肺,由肺剋肝,始至死期,是肝病之腎,有息緩之機,故曰舍。(表圖明之)
回則不轉(zhuǎn)逆
肝 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腎水
轉(zhuǎn)則不回順
注明
(一)受氣所生,氣舍所生,二所生其一指母,其一指子,名詞是一,則易混淆。茲於此表,直稱母子,受氣句曰「於其子」,氣舍句曰「於其母」。求其有別,非敢已擅改經(jīng)也。
(二)「轉(zhuǎn)則不回」之轉(zhuǎn),言轉(zhuǎn)所生處。即木行乘火,金行乘水之順也,順則生生而轉(zhuǎn),不致奇變矣。
(三)「回則不轉(zhuǎn)」之回,言回於生來處。即水行乘金,心行乘肝之逆也,逆則出變不生,而出剋制一途,故傳所勝者矣。
五、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
然其卒發(fā)者。不必治其傳?;蚱鋫骰胁灰源?。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今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謩t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抒見】 本論。古書錯簡,往往有之,不得其講,不妨闕疑,若紆求之,其義愈澀,如本論「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股暇漕^上安頭,或釋曰:「肝氣乘脾」讀與下四乘文氣不律,或釋曰:「如外因於邪,始傷皮毛,內(nèi)舍於肺,肺因傳之肝,肝傳之脾。」甚紆文亦不律。又五藏之志,脾主思而無悲字,並疑悲乃思悮,疑未解而釋,言自不順矣。竊以本論,有「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是五乘之前,先有五名之綱,再陰陽應象大論,有「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褂钟小父卧谥緸榕脑谥緸橄?,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怪?,是兩篇言化悲皆同,而與五志之思異也,至後天元紀大論,卻有「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之句,是與前兩篇之悲異,而與五志之思合也。統(tǒng)而觀久,將何以解?曰:心肝肺腎之喜怒憂恐,皆為思之所感而發(fā),脾之悲亦為思感而發(fā)。天元紀大論曰思,是就其志而言,狀其常也。陰陽應象及玉機真藏曰悲,是就其氣而言,狀其發(fā)也。各明一義,細玩自得。至於怒則肝乘,悲則肺乘,而肺肝時連用之,字形易混,或曰,肺肝互錯,易之則文從義順,語可得也。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一、病風者以日夕死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燥喘數(shù)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戶數(shù)。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抒見】 三部九候論。論病之死,如九候皆沉細,為陰主冬,夜半死,盛燥為陽主夏,日中死,寒熱平旦死,熱中等,亦日中死,病水亦夜半死,脈乍疏數(shù)遲疾,日乘四季死。是皆以陰陽太過而病,值其同氣之時,增其太過久分,加重其病故死,未云五行生剋關係。至風病則曰:「病風者。以日夕死?!棺⒄哂嗅尳饸鈩w木,有釋卯酉相沖,非不成理,但與全段之文不律。竊謂仍以同氣增過,釋之為順,蓋風八表皆生,非同五行專司一方。按陰陽應象大論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共貧夥〞r論:「病在肝」「起於春,禁當風?!箵?jù)此則知病風夕死之意。是風生者木,而非木能生風,又知病風,非畏於木,而畏加重其風,故時平旦不死,若平旦當風,則為所禁矣。子午有風,害而不甚,日夕之風,是東方所不勝故死,死之主因,仍屬於風也。
經(jīng)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一、三陽藏獨至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抒見】 經(jīng)脈別論?!柑柌鬲氈痢埂戈柮鞑鬲氈痢埂干訇柌鬲氈痢沟?,乃指足三陽也。以其「獨至」有疑,遂將獨字釋盛,反形紆曲。此承前篇而來,乃診下部之三部,以文有取之下俞,故知其是也。按三部九候論篇,診斷下部,必左手上踝五寸而按,右手當踝而彈,文有「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不俱是不俱應彈而至,其應彈而至,故稱曰獨也。然此尚只論脈,似亦不能驟斷,是以獨至之下,更舉病證標明,太陽藏獨至,接有喘虛氣逆,少陽獨至,接有蹻前卒大。雖未言陽明之證,以陽明乃二陽所并,可推二陽之狀,參以斷之,應亦不差,脈證俱合,是真獨至。
藏氣法論篇第二十二
一、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jīng)。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抒見】 藏氣法時論:「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辜滓医?jīng)本肌作飢,內(nèi)經(jīng)各本均作肌,以其難解,故引甲乙經(jīng)證其訛。然甲乙經(jīng)之字,是否以其難讀,有人更易,俱不可考。竊意此係句讀久錯,不必妄改文字,若作「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讀之,則文從字順矣。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一、陰出之陽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
【抒見】 宣明五氣篇:「五邪所見,春得秋脈,至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勾颂庩庩枺酥柑斓仉[顯,天時春夏陽也,秋冬陰也,地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若天時自體相較,當其令而顯者陽,而隱者陰,如秋冬顯現(xiàn)可曰陽,春夏隱去可曰陰。地行自較,亦以隱顯之勢,稱陰稱陽,理無二致。然天與地,兩者相較,則天總曰陽,地總曰陰矣。是陰陽二字,本無固定,隨時相較,代名而已。本節(jié)所言春夏秋冬之季,天時之陽也,所言弦鈎毛石之脈,地行之陰也。當其陽顯正時,忽得陰隱非脈,是陰出之陽者,陰脈出現(xiàn)於陽時也。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一、先度兩乳間中折之更以化草度去半已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抒見】 血氣形志篇。求背俞法,量乳取則,吳鶴皋曰:「此取五藏俞法,與甲乙經(jīng)不合,蓋古人別一法者也?!狗m有異,而俞不能有變,王玄子曰:「九椎之旁,乃肝俞也,經(jīng)云腎俞,未究其源?!柜R元臺曰:「復將上隅拄第七椎間,其下兩隅,乃腎俞穴也?!褂嵫ㄖ疇?,起於推度不定,推度不定格於折草之法不明,若折草法明,事即思過半矣。而折草之文,似有錯簡,各注釋家,故不一辭。王釋之曰:「草量乳間,四分去一,使斜與橫等,折為三隅?!乖闹谎灾姓壑运荻热グ?,他草度,取原草中折為二者之一為則,去半,是將此二分之一草,再去一半,此三支草,自是二長一短。王言四分去一,折為三隅,是三支草,皆如是折,義與原文,理欠符合。又有人釋,草度去半,乃取另草,依乳中折二之草,皆謂半度,取半作準。味之文能通順,如是而論,則三草度同,事實則與前二說有異。馬元臺曰:「他草量其去半之中,即對半摺之。」似同二長一短之說,但文晦暗,究何主張,不能遽斷。此節(jié)若非錯簡,或有脫文,觀開首中折之句,已感突兀難解。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一、鹽之味鹹至是謂壞府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鍼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絃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fā)。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鍼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抒見】 寶命全形論:「夫鹽之味鹹者至是謂壞府」七句,乃答以上「形之疾病,莫知其情」二句。言人之病,留淫於內(nèi),必有象現(xiàn)於外,不知者眾工也。鹽鹹木敷三句,借物喻病象也,句須從上下兩截看,上言物下則言象。津液者,凡盜汗遺溺口涎涕淚等皆屬之。聲嘶者,凡聲重失音嗄音嘶喝等皆屬之。葉發(fā)者,精華發(fā)泄之謂,如伐折之木,必有花葉最後一發(fā)。此上者所舉,皆淫內(nèi)敗外者也。然或望有慧轉(zhuǎn),及可支持歲月,所以者何,以其尚有胃府之氣,與以供給,不致遽絕。若留深噦現(xiàn),是胃府已壞,則非鍼藥能為矣,故在早鑒形知情。
二、一曰治神至五曰腑藏血氣之診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曰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寔呿吟。敢問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鸬盟鴾?。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鍼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之知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yǎng)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日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制也。虛者寔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抒見】 本論。其一二所言,乃治本固基之術(shù),其三四所言,乃藥物工具之用,其五所言,知所病處及生死期。未言醫(yī)者自身,循文可見。若云一二言醫(yī)自治,則紆而不順。夫醫(yī)必不病,而後始醫(yī)人病,必先自治,而後治病,是其原則,開卷已屢言之矣。豈曰此處如此,而無處不如此耶。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一、八正虛邪八風虛邪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diào)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而氣至骨。入則傷五藏。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diào)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
【抒見】 八正神明論:「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拐撝醒蕴撔爸?,有處言風,如「所以候八風久虛邪」,有處言氣,如「八正之虛邪氣也」,氣與風原是一事,不過有顯微之別耳。感覺流動之力,顯而著者曰風,但覺涼溫寒熱之度者曰氣。風氣稱邪,皆因不得時正,四時八節(jié),氣按八方而生,時與方違,乃天時不健,不能應時,不健謂虛,不應曰邪,論中名曰「天虛」,即八風之虛邪矣。再八節(jié)之前五後,時氣天然不足,亦謂天虛。正當節(jié)時,氣候不健,不能抗不勝方之氣,不能制所勝方之氣,則此兩方所來之風,皆是風邪,氣是氣邪,應避勿犯。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一、大氣
吸則內(nèi)鍼。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zhuǎn)鍼。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鍼。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呼盡內(nèi)鍼。靜以久留。以氣桎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曰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鍼。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真氣者。經(jīng)氣也。經(jīng)氣大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畜。故曰其往之不可追。此之謂也。
【抒見】 離合真邪論:「大氣皆出,故命曰瀉?!褂帧复髿饬糁梗拭谎a?!褂帧复髿庖堰^,瀉之則真氣脫?!贡菊摗复髿狻谷?,而講不同,一與三謂「大氣」是邪,二謂「大氣」是真,不過按上下文之意,測度而言,然「大氣」二字,未少變化,終欠暢達,易招悮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一、脈實滿及春秋生冬夏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抒見】 通評虛實論:「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腎與膀胱,表裏互資,陰陽並交,咸主生氣,必陰平陽秘,營衛(wèi)乃治。脈實者,為陰氣充於外,脈滿者,為陽氣溢於外,陰陽錯亂守,故脈實且滿也。所現(xiàn)之病,自然陰陽不律,而有手足寒之陰象,又有頭熱之陽象,是不能陰平陽秘調(diào)和,離而各趨其極。天地之氣,亦生亦殺,在法其時,使得其調(diào)。此病遇陽盛之時,因真陽已溢於外,病固不宜,遇陰極之時,因真陰已充於外,病亦非宜,冬夏陰極陽盛之候,二逆故死。春秋半陰半陽,氣得調(diào)和,既不加重偏勢,乃可曰生。
太陰陽明篇第二十九
一、脾治中央長四藏不得主時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抒見】 太陰陽明論篇:「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归L者尊上之義,非長養(yǎng)發(fā)展之謂也。四時各得三,曰孟仲季,季月有四,為地支之辰未戌丑,皆是土運,故辰為夏長,未為秋長,戌為冬長,丑為春長?!父魇巳占闹巍拐撸澮源簳r為例,季月雖土,而春生於東,行本屬木,二力交互,必有分疆,每一時有六節(jié),春末二節(jié),為清明榖雨,皆已處辰月土中,此春氣之末,木力已微,清明節(jié)末三日,土旺治令,榖雨之木,已成強弩之末,力已歸化土之疆域矣。故曰十八日寄治。餘三時,理可類推?!干舷轮令^足,不得主時」者,上下四肢,受氣陽明,分辰未戌丑,出寄四隅,等於巡撫使者,傳寄中央之命,而四方之政,無不皆出中央,故脾居中樞為長,而不偏任方時。
熱論篇第三十一
一、兩感於寒
黃帝問曰。今夫槷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蛴蛩馈F渌澜砸粤呷罩g。其愈皆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曰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終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絡於耳。故胸*痛而耳聾。三陽經(jīng)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jié)M而嗌乾。五曰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藏六腑皆受病。榮衛(wèi)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曰少陰病衰??手共粷M。舌乾已而嚏。十二曰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曰。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抒見】 同篇:「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其事有二,一者傷寒傳經(jīng),一曰巨陽,二曰陽明,各有其所現(xiàn)之證,遞至六日厥陰,所現(xiàn)之病俱在,藏與府證同俱,是兩感矣。二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亦是兩感於寒,兩感雖同,生死之機則異矣。前者巨陽三傳而至太陰,設下傳之時,而以上之經(jīng)病減,則是吉象,縱不減,尚待七日之轉(zhuǎn)機。後者表裏同病,三日而六經(jīng)之病全俱,同感難得同減,自屬不治之癥矣。
二、時有所遺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榖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diào)其逆從。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抒見】 熱論篇:「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高z」注家皆作留釋,固屬可從,若以病言,卻有未盡,若以字言,亦有他講。失覺失控,身漏液物,皆謂之遺,如遺矢遺溺遺精等。冷熱氣虛遺矢,盡知不贅,遺溺之癥有「肺氣虛熱」、「發(fā)熱或閉或遺」、「熱甚廷孔鬱結(jié),神無所用,不能收禁者」、「膀胱虛熱」等因。遺精之癥,有「脾胃氣化不清,濕熱分注膀胱,竅阻火動?!?、「君火不寧」、「相火亢盛」等因。熱甚強食,熱愈多食,而遺矢溺精,皆能致之,遺只解為留熱,似未盡也。細玩經(jīng)文,時有所遺之時字,及諸遺者之諸字,不僅作遺留釋,理文兩相契合。
刺熱篇第三十二
一、其逆則頭痛員員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抒見】 刺熱篇:「其逆則頭痛員員」字書員數(shù)也,辭源釋員員閟也,未注明出處,雖可曲解,無徵不足為信,王注謂「似急也」意亦難顯,若以閟釋,設喻勉強解之,假捉鳥獸,閉之籓籠,彼思出之,則奔突四觸,此閟使之然,故曰似急。然何若依數(shù)字義,作時重時減解,不較易明瞭乎?且亦不背癥象,蓋下文云:「脈引衝頭也」既云脈引衝頭,顯可知矣。脈則搏動不停,時來時去,引之上衝則加重,去而不引則減輕,頭痛員員,脈數(shù)引衝使然也。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一、人迎脈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如何。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抒見】 「人迎」之脈有二:一左手寸部,二結(jié)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為足陽明胃經(jīng),此篇所言者,乃第二者。今日診脈,三部九候已廢而不用,只取兩手,右手之關,候脾與胃,從權(quán)從眾從今,久經(jīng)公認暫置不言,若改變其名,則生誤會矣。蓋胃經(jīng)確為足陽明也,張氏於診此者,當候胃脈之句,注云:胃脈者,手太陰之右關脈也。諒此是語病而已,決非直認胃為手太陰經(jīng),故代張氏,表而解之。
二、人不能懸其病
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抒見】 病能論:「故人不能懸其病也?!箲艺?,物懸空中,不得安置其處也。如上*生癰,向下而垂,曰懸癰,飲水流於脅下,不歸化於膀胱,欬痛引吐,曰懸飲,皆形容其空懸之狀。此處臥不得安,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刮父畼b之精分輸五藏,而有傷者,不受其精,拒其寄也,是以有病,故曰「懸其病也。」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一、脈至如華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抒見】 大奇論篇:「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谷A字王玄子注「謂如華虛弱」,張隱庵注「如華之輕微也」,皆未說明華為何物,不過儱侗推過而已。至馬元臺則曰「似草木之華,按之無本也」。較為顯明,直指為植物所開之花矣,惟花萬類不同,固多柔弱,然確有異處,牡丹芍藥,層層疊疊,荷則葩散而疏,菊則細密合聚,梅則葩輕蕊堅。究謂何種?
脈解篇第四十九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
少陽所謂心*痛者。言竹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痛也。
陽明所謂酒酒振寒。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酒酒振寒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于中。故曰病脹。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厥陰所謂*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為*疝。少腹腫也。
【抒見】 萬事萬物,皆不離乎陰陽,有天之陰陽,地之陰陽,人之陰陽。更有常有變有兼,綜錯複雜,不能執(zhí)一。岐伯曰:「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顾^常者,寅木為少陽膽,卯木厥陰肝。申金太陽大腸,酉金太陰肺等,乃人之藏腑陰陽也。本篇所言,天地之陰陽也。易經(jīng)十數(shù),固以奇偶別陰陽,尚以內(nèi)外別陰陽,十數(shù)之前五為內(nèi),後五為外,前五以一陽為首,後五以六陰為首,故一六同居北方,而生成水,主冬時而用為藏。所藏之一陽,曰太陽,太者元也,如太極太初太始之例,正月斗柄指寅,為春陽之始,名寅為太陽者,水中所藏之太陽,初生得位,從原本立名也。五月午,為夏腸之極盛,居南方廣明之鄉(xiāng),名午為陽明者,表明極廣大意也。九月戌,為乎燥陽收將藏,有入胎之象,名戌為少陽者,推及末後歸宿,而與之也。寅曰太陽,物有本末也,戌曰少陽,事有終始也。亥子曰少陰太陰,處時居方,為冬為北。辰曰厥陰,辰月前十二日,尚屬於厥陰肝木,三陰之次易知,不贅。
刺要論篇第五十
一、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nèi)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
【抒見】 一年十二月,分為四時,以五行屬之,例如春三月,東方孟仲寅卯為木,季辰為中央四支之土,但以出主東隅,不能離木範圍,故上月十二日,則為木屬,後十八日,方正土位。其南西北之孟仲月,亦如之,未戌丑之季月,亦前後兩屬。必以先十二,後十八者,乃一年三百六十日,分五行配之,一行各佔七十二日,春孟仲六十日,加季十二日,木數(shù)得七十二也,夏秋冬之火金水亦復如是。四季月各得正位十八日,合之土亦七十二日也。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一、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刺中脾。十日死。動為吞。
【抒見】 心為二生,肝為三生,腎為六成,肺為四生,脾為十成。馬元臺疑三五兩字相似,此篇或係錯簡,應為肝三日,肺五日,極有見地。竊以逆刺五藏,藏力厚者,可延至其成日死,力較薄者,至其生日,即絕氣而死矣。心為君主,故不待二日,大地為水土二行集體,其力皆厚,能各延至其成日死。張隱庵謂:「天主生,地主成?!拱春訄D決不如是。又謂陽藏死于生,陰藏絕于成,於此亦不符合。按診要經(jīng)終論。言刺一段,雖缺肝一條,肺之死明載五日。王注:「四金數(shù)畢,當至五日而死」與此合觀,全釋然矣。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一、夫?qū)嵳邭馊胍蔡撜邭獬鲆?/p>
夫?qū)嵳摺馊胍?。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鍼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鍼空也。
【抒見】 刺志論。後段實者氣入,虛者氣出,語固渾淪,細玩下文,自得其旨。前人雖有注釋,理不圓者,可以不從,總以達為寡過。若以病釋,癥之實者,乃邪氣入居使然,癥虛者,乃真氣出亡使然。若以治釋,正氣虛,必使之實,應以熱氣補入之,邪氣實,必使之虛,應以寒氣瀉出之。內(nèi)經(jīng)素問摘疑抒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素問摘疑抒見內(nèi)經(jīng)素問摘疑抒見
弟子 巫錦漳 整理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天癸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抒見】 天癸者,天一所生之腎水也,男女皆有之。至者,已成而可行也。
呂覽?當染:「理奚由至,六君是已?!勾顺芍x。禮樂記:「樂至則無怨,
貌至則不爭。」此行之義。任與太衝,乃奇經(jīng)八脈之二,統(tǒng)在前身,任居中
主胞胎,衝分左右,俠齊上行為血海,以十二經(jīng)脈,皆匯之得名,腎氣乃腎
藏之精氣,有實盛之別,實者充足意,盛者隆極意。月事者,每月女子之紅
信也。雖七歲腎氣盛,而天癸二七始至,由任脈之通,血海之盛而分泌,方
成而下之。精氣者,男子流出之精液也。其腎氣八歲僅實,二八始盛,則天
癸至即化生,交感而溢瀉之。男精女血,天一癸水,事本三物,應有三名,
勿混也。各家注疏,多以月事稱天癸,流傳至今,狃不能改。更有以女天癸
不生髭鬚,變?yōu)樵率?,男天癸不下月事,而變?yōu)轺隰P解者,縱如其言,名亦
不順。女子月事從所由而呼天癸,男子髭鬚,亦可從所由呼天癸耶此節(jié)惟馬
元臺氏,不作同解,先得我心,獨可從也。其不曰天壬者,壬為太陽,膀胱
之水,癸為少陰,腎藏之精也。
二、女七男八生理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抒見】 此專為女七男八生理,略言其概。然凡習醫(yī)者,類能道之,無疑而贅言者,為便初學之士耳。夫萬事不離數(shù)目,先以天地論,亦由數(shù)目而明,故天地各得本數(shù)。天有五氣,地有五方,一畫開天,無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至五而大備,再開則為千萬億無量矣。洪範曰:北一生水,南二生火東三生木,西四生金,中五生土,得五則五行生,而萬事備矣。有生必有成,有陰必有陽,一二三四五生之數(shù)也。又奇數(shù)為陽,耦數(shù)為陰,必陰陽和合,始收生成之效。故以所得之第五位為基,次第加上一二三四五,則成六七八九十,是前五數(shù)為能生,後五數(shù)為加成。金匱真言論:北方其數(shù)六,南方其數(shù)七,東方其數(shù)八,西方其數(shù)九,中央其數(shù)十。即一與六配偶,乃至五與十配偶,天地陰陽交泰,萬物化育焉。二數(shù)為少陰主生,象徵童女,七數(shù)為少陽主成,陰感於陽,而腎氣盛及天癸至也。三數(shù)為少陽主生,象徵童男,八數(shù)為少陰主成,陽感於陰,而腎氣實盛及天癸至也。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茲列河圖︵詳後附︶以明之。
三、女子七歲腎氣盛男子八歲腎氣實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shù)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抒見】 本論:「女子七歲腎氣盛」「七七任脈虛,天癸竭?!埂刚煞虬藲q腎氣實」「丈夫八歲腎氣實」「八八則齒髮去,天癸盡矣。」女子何以七數(shù)始終,男子何以八數(shù)始終,各注家大意,不過都云:女子為少陰之氣,故以少陽數(shù)合之,男子為少陽之氣,故以少陰數(shù)合之。其七八少陰少陽,據(jù)何而言,並未指出,不能無惑。按易繫辭,天得數(shù)五,曰一三五七九,陽也。地得數(shù)五,曰二四六八十,陰也。此陰陽十數(shù),又分在內(nèi)之陰陽,及在外之陰陽,在內(nèi)者為一二三四五,在外者為六七八九十,陰陽配偶,必內(nèi)外互合,一陽與六陰偶,以至五陽與十陰偶,在內(nèi)之陰陽主生,在外之陰陽主成。此陰陽十數(shù),分布四方中央,生之成之,五行備焉。上述陰陽等狀,應畫河圖以明,對照參讀,方易了然。夫一六之數(shù),乃陰陽之元精,二七之數(shù),二為在內(nèi)之少陰,七為在外之少陽,故女象在內(nèi)之少陰,遇在外之少陽而生成。三八之數(shù),三為在內(nèi)之少陽,八為布外之少陰,故男象在內(nèi)之少陽,遇在外之少陰而生成。陰陽分乎老少,而必互偶,生成分乎內(nèi)外,而不可易,此女男七八之成,所由來也。
(說明)
(一)經(jīng)天數(shù)五,曰一三五七九,地數(shù)五,曰二四六八十。河圖分天地之數(shù)為五組,每組皆合天陽地陰而成,各佔一方,為五方。
(二)十數(shù)雖一陰間一陽,然前五數(shù)為初生,後五數(shù)為繼成,圖之象前五數(shù)居內(nèi)主生,後五數(shù)在外象成。故一陽與六陰配,二陰與七陽配,三陽與八陰配,四陰與九陽配,五陽與十陰配。陰陽合體,始有生成但陰陽互主生成,並不偏一。
(三)其生成之理,數(shù)少者主生,如種子然。數(shù)多者主成,如土壤然,故生與成,論本位得數(shù)之多少,不泥於陰陽也。
(四)北方屬水,天一地六之組居焉,故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南方屬火,地二天七之組居焉,故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東木西金中土等,可以類推。
(五)此只略舉,必配以兩儀四象八卦,而合觀之,始知其陰陽變化之妙。
四、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抒見】 男不過盡八八兩句,王註謂所生之子女,其壽止於此數(shù),他家雖不同王說,亦無詳盡之語。竊觀全問厥有兩端,一材力,謂形體氣血。二天數(shù),謂天癸已竭。此二雖有關連,究為二事。女七七,男八八,而天癸竭,是合天數(shù)也。前文面焦髮白牙去,筋不能動,是答材力也。曲禮:「五十曰艾」乃喻髮蒼白狀,「六十曰耆、指使」耆者稽久之稱,指使即筋不能動,所謂老者如五六十之年也。材力隨形,已難有子,然尚有者,天數(shù)未盡之故。繼曰: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一過盡七七。顯指天數(shù)盡後,男不生精,女無月事,不再有子矣。無他密意,何須玄求。句中此字謂男女材力之老,句中男女謂能為父母之天癸數(shù)也。再觀後文,百數(shù)已竭有子反問,而有卻老全形之答,益了然矣。
四氣調(diào)神論篇第二
一、秀之義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
【抒見】 秀之義,凡草吐花皆曰秀。論語子罕朱注:「榖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榖曰實?!瓜闹^蕃秀,乃草木繁茂吐華垂穗之意。漢書?禮樂志:「含秀垂穎」,歐修醉翁亭記:「佳木秀而繁陰」,然草類多有不花不榮而實者,亦稱曰秀,如詩豳風:「四月秀葽」,禮?月令:「孟夏苦菜秀」此蕃秀句,專指時物也。華之義,豐采、光采,皆稱曰華。國語?晉:「夫貌情之華也?!拐f苑?權(quán)謀:「以色事人者,華落而愛衰?!勾顺尚憔?,則專指人也。謂夏時調(diào)神者,使志無怒,節(jié)和其情,養(yǎng)其采華,而使成自身五行之精粹。禮.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p>
二、夜臥早臥之別
春三月……夜臥早起?!∠娜隆古P早起。
秋三月……早臥早起?!《隆缗P晚起。
【抒見】 本論。春夏言夜臥,秋冬言早臥,夜早字別,意自異也。夜臥者,即昏便息,蓋春時猶寒,夜已漸短,宜於避寒昏息。夏時晝長,鎮(zhèn)日行動已疲,宜於節(jié)勞昏息。早臥者,不及中夜而眠,以其秋餘炎威,晝已漸短,初昏熱尚未散,宜少俟清涼而息。冬則夜永,又待日光晚起,若於昏息,使身志昏惰,亦失調(diào)應之正。
三、四藏逆時病金有別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nèi)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nèi)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抒見】 脾為孤藏,而不主時。四藏逆時,病亦有別,肝春心夏,藏陰而時陽,病必先損其表陽,後方傷其藏陰。秋肺冬腎,藏時皆陰,不必先表,即直傷藏陰。秋太陰二經(jīng),足脾手肺,有相生之關係,脾雖不主時,因肺金不收而傷,多秏脾土生力,至冬脾力不勝水而泄也。冬曰少陰二經(jīng),足腎手心,有相交之關係,故牽及之。心本陽藏,不屬於冬,因北天一生水,性陰就下,南地二生火,性陽炎上,必使水升火降,心腎交構(gòu),陰陽調(diào)和,精氣乃生。尚冬之時,心志不守,若伏若匿等法,自攪心氣,或再不知藏精,更泄腎氣,是逆少陰閉藏之道。心陽浮越,不能固陰,而腎陰不能藏精起亟,故獨沈也。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一、因於氣為腫
陽氣者。若天與曰。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抒見】 本論曰:「因於氣為腫。」六淫之氣,屬陰者為寒燥濕,燥雖陰氣,而性熱屬陽,此三陰中之含陽者也。屬陽者為風火暑,暑熱同時,而分陰陽,暑陰而熱陽,此三陽中之含陰者也。是段經(jīng)文,重在衛(wèi)外之陽,因寒暑濕三陰邪,而有如上之病。結(jié)處只言因於氣,此風火熱燥四氣之省筆,因於四邪,則結(jié)陽而腫,陰陽別論曰:「結(jié)陽者腫四肢」可互證也。
二、潰潰乎若敗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敗都。汩汩乎。不可止。
【抒見】 本論曰:「潰潰乎若敗都,汩汩乎不可止?!箶《颊?,形容之辭,非談病理,與前後各段合觀,文理自見。張隱庵氏釋都為州 都之官義涉紆曲馬元臺氏釋為都所以防水,字書未見此訓,二氏所言,似失深求。按字彙補:「都,水所聚也?!贯屆骸笣芍杏星鹪欢??!垢`為敗都四句之意,是言澤中之丘,被水浸蝕潰潰將頹,而水猶汩汩沖剝,演進不已也。借以喻人陽浮精絕,目盲耳閉,仍不自節(jié),有如是危象而已。
三、并乃狂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亟起(一本作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抒見】 本論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勾硕窝灾T陽之亢,而生此弊,并之一字,於此不作兼解,說文:「從二人幵聲?!挂辉唬骸笍某侄蔀轶??!苟Y?考工記:「輿人為車凡居材大與小無并?!棺⒉槠跋嗑鸵?。「并乃狂」乘上陰不勝陽而來,言陽勝邪就而相競也,對照下文:「陽不勝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益為顯然。陰盛則五藏爭氣而塞,陽勝則諸陽相競而狂,文從義順。
四、九竅不通
【抒見】 本論:「陽火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按四時調(diào)神論曰:「陰
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從知萬物之生生滅滅,不外陰陽之變化而已。凡
溫曰陽,寒曰陰,陽性浮動,陰性凝靜,靜則止,動則變不但孤則不生,偏亦
不化,不生則絕,不化則隔。五藏陰精,得陽之溫,則化氣體,猶水蒸雲(yún)猶油
化汽。陰精於內(nèi),化氣發(fā)出諸竅,內(nèi)精凝止,外氣無根,故曰:「陰者藏精而
亟起也?!故枪赎幦羝珓?,則凝止壅塞,陽失溫力,不能化氣,九竅無氣儺動,
便失開闔之能,故曰:「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金匱鑋言論篇第四
一、心腎皆開竅於耳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戏匠嗌H胪缎?。開竅於耳。藏精於心。……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
【抒見】 本論五藏應四時節(jié):「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北方黑色,入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怪玲彡庩枒蟠笳撛唬骸感闹魃唷诟[為舌」?!改I主耳……在竅為耳?!棺x之疑其矛盾,不得不辨。蓋心為五藏加主,時與諸藏相應,而與腎同為少陰,交感尤密,其手足少陰之絡,皆會耳中,是耳為心腎二藏共竅,故有同文。然舌為心之專竅,二陰為腎之專竅,則二論所言,又有別耳。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一、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黃帝曰。陰陽者。丌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一本作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掙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抒見】 本論:「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勾顺虚_首數(shù)句而來,一陰一陽之謂道,天有天道之陰陽,地有地道之陰陽。不可泥天止陽地止陰也。注釋諸家,各有新解,縱能圓其自說,實則離題愈遠。天元紀大論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經(jīng)語如是,豈可違之。其義天為乾象,氣陽而躁健運不息。在春成風,吹百物而生之;在夏成熱助百物長成之。地為坤象,氣陰而靜,恆簡主闔。在秋則燥,枯百物而收之;在冬則寒,閉百物匿藏之也。夏本陽而曰陰者,以夏至一陰生;秋本陰而曰陽者,以仲月陽始衰也。再陽殺云者,乃肅殺收縮之謂,詩:「九月肅霜」,注收縮萬物也。若引經(jīng)證經(jīng),二句無何難解,只不過云:天氣春生夏長,地氣秋收冬藏而已。
二、味歸形形歸氣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水為陰?;馂殛?。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馍?。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抒見】 本論曰:「味歸形,形歸氣……精化為氣,氣傷于味?!挂还?jié),事理複雜,文極簡妙,讀者昧之,多有誤解。馬元臺氏注頗得其旬,惟語涉瑣屑,不易看清端緒,若分段析句照對,立可渙然。開首四句二氣字,須先釋明:「形歸氣」之氣,乃指人身之氣,「氣歸精」之氣,乃指外物之氣,必明乎此,下則不混矣。夫「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顾木?,為第一段大綱,其下四句為第二段,緊分承綱文。「精食氣」句,是映其三「氣歸精」句,言精食外物之氣而生,明外物之氣生人精者也。「形食味」句,是映其一「味歸形」句,言形賴物味而長,明物味歸養(yǎng)人形者也?!富咕?,是映其四「精歸化」句,言歸化者,不專一形氣精等事,因五藏之精,皆歸於腎,腎之精亦人生本藏之精氣也?!笟馍巍咕洌怯称涠感螝w氣」句,言形盛則益藏氣,藏氣充又能益形也,以上乃顯彼此互益,歸生之人機也。又次四句,為第三段。「味傷形」句,映第二段之「形食味」句,謂形雖賴味以養(yǎng),過之亦能傷也?!笟鈧咕洌车诙沃妇硽狻咕?,謂精雖賴物氣以生,過久反為所傷也。末二句「精化為氣,氣傷于味。」之意:言氣固賴於精化,兼亦賴於形生,則其源也有二,若形被味傷,不能歸氣,而氣之二源,是被味傷其也。更求豁顯,列表以明。
三、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六句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抒見】 本論。凡物皆有陰陽,陰以水成屬氣,氣味各有厚薄,故現(xiàn)起而分少壯。本論少火壯火,即指氣之厚薄者,氣衰氣壯,乃謂人氣之盛衰者。此處逐句解說,始易清楚:「壯火之氣衰」謂物氣之厚者,能令人之氣衰也?!干倩鹬畾鈮选怪^物氣之溫薄者,能使人之氣長也。壯火食氣,氣食少火。釋人之本氣,何以遇物厚氣反衰,因物氣過厚,即侵食人之本氣,喧賓奪主也。人之本氣何以得物溫氣而長,人氣延存,須吸取合度物氣,生化資糧也?!笁鸦鹕狻钩小笁鸦鹗硽狻咕?,人氣被侵食,自然散失也。「少火生氣」承「氣食少火」句,人食適度物氣,氣賴以生也。
四、滿脈去形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你。以生嘉怒悲夏死。故嘉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嘉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抒見】 本論:「滿脈去形」,仍前食氣化氣之義,人得食物精華,其氣歸精,精即化氣,氣復生形。暴嘉暴怒,發(fā)情失中,激烈衝動,不能陰平陽秘,因之氣血驟行,脈絡脹滿,故曰滿脈。按喜怒本已傷氣,況乎急暴,其傷氣也,自必更甚,若是則氣不生形,形即失去長養(yǎng)之機,故曰去形。
五、論理人形會通六合問對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jīng)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jīng)。氣穴所發(fā)。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jīng)紀。外內(nèi)之應。皆有表裏。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逦丁5郎?。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抒見】 本論。黃帝論理人形,會通六合之問,岐伯以五方分對,其曰:「東方生風」至「肝主目」為一小段,所言乃生化事物。其下「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本味,道生智,玄生神?!沽?,是言原理,亦即人形六合總綱。前三句曰在天在人在地,後三句曰生味、生智、生神,大意謂生化之理,三才盡同,不過以所居有異,而現(xiàn)象各別,而其陰陽生化之機,則無不一也。其生化之機維何?下文分析甚詳,先言「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贯峒磳Q匀梭w矣。而餘四方不再言「為玄」「為道」「為化」者可類推,以綱貫各目,贅敘則瑣。
六、中滿者瀉之於內(nèi)其實者散而瀉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nèi)。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抒見】 本論:「中滿者瀉之於內(nèi)?!贯嵊钟形脑唬骸钙鋵嵳呱⒍鵀a之?!挂欢挝闹?,兩言瀉法,自有其別,不可混論。後文瀉法自是推瀉於外,如黃硝枳樸等劑,實積者固當爾也。中滿之瀉,曰瀉於內(nèi),意是從內(nèi)撤降,如瀉心瀉白等劑之法也。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一、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
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
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
【抒見】 陰陽離合論。本篇開首問答,文法甚澀,釋者多忽而不論,茲為補出。帝問天地之象,乃一陰一陽,一歲為日月所積,亦一陰一陽,而人體竟三陰三陽,疑何故不與天時應也。伯答以萬物未出,為陰中陰,萬物已出,為陰中陽,又舉生春藏冬,陰陽多變,明天時亦有三陰三陽,合則一離則三也。後文照映前文,又曰,三經(jīng)不失勿浮,命曰一陽,三經(jīng)不失勿沈,名曰一陰,明人體亦只一陰一陽,離謂三合謂一也。而天地與人體,無有不應也。
二、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
【抒見】 同論:「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馬元臺氏曰,一歲之中「十日象陽,一月象陰?!怪会岅庩枺頍o不契,若兼言數(shù),則費解矣。經(jīng)文明曰,陰陽數(shù)十,以日累紀,成數(shù)得十,月以歲紀,其數(shù)十二,是陰陽累數(shù),不皆為十,再推百推千,則更參差難齊。竊以陰陽數(shù)十,其問答皆兼人天,再證以下文,「天覆地載」至「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挂婊腥灰?。蓋天地以五運成歲,人體以藏府成身,五運有陰有陽,其數(shù)得十,藏府亦分陰分陽,數(shù)亦得十,故曰「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故羌嫒颂於砸?。
陰陽別訥篇第七
一、別於陽者知病忌時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jīng)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jīng)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抒見】 陰陽別論:「別於陽者,知病忌時。」此節(jié)別於陽兩出,事自不同。前者別陽,接句為知病處,乃謂得乎五陽之情,即能求病所處也,陽病次於陰見,知處或可施治。此處別陽,接句為知病,乃察其輕重,推其犯時節(jié)之忌也。伯曰: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十二月令,分四時之節(jié)氣,天時人體,各具五行,病處時節(jié),相值必有生剋,如病處逢時令所剋,即其忌也。
二、二陽之病發(fā)心脾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fā)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fā)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曰。一陽發(fā)病。少氣。善欬。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
【抒見】 本論。持脈之後,繼論三陽之病一節(jié),分述三陽,文法各自不同。二陽曰之病發(fā)心脾,是溯病之所由也,三陽曰為病發(fā)寒熱,是言受病所現(xiàn)之象也,一陽只曰發(fā)病,不溯由亦不言象也。敘法既異,正不必畫,解釋,奚必曰陽病句為主,下文皆病後所致也,此不但以文害義,且亦有害文之過。注家聚訟,紛紜不一,張氏謂「男子無精,有不得為隱曲之事,在女子無血,則月事不得以時下矣?!勾苏Z統(tǒng)論男女,予同其說,惟隱曲月事強分男女,豈女子無隱曲耶?斯點不采。馬氏謂胃病發(fā)由心脾,水榖無以化氣,而致血枯不月,余同其說,惟曰「此節(jié)專為女子」斯點亦不為然。豈男子而無隱曲,不發(fā)二陽之病耶?
二、淖則剛?cè)岵缓?/p>
陰爭於內(nèi)。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薰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cè)岵缓?。?jīng)氣乃絕。
【抒見】 本論:「陰爭於內(nèi),陽擾於外。」兩句,為病之綱。魄汗者,陰爭陽擾,二俱不安,皆能汗也。四逆當從本經(jīng),謂心肝脾腎之四藏,肺居高如華蓋,四逆氣蒸自致自致其喘。陰之所生,謂陽本為陰所生,和本曰和,謂陽與本生不離為順也。如能首明病綱之義,自能得下文之要,剛淖是陰陽分釋,而非複非混也明矣。剛與剛指陽與陽,謂過剛則損,陽因外擾固散,內(nèi)陰無衛(wèi)亦不存也。淖柔指陰與陰,是不得和於陽也,故曰剛?cè)岵缓?,?jīng)氣亦絕也。王注本此句斷為二,為淖則剛,柔不和,是淖與剛無別也。董帷園氏曰:剛與剛者,「府脈府,藏脈傳藏也?!鼓鬃謩t成閑文矣,獨張隱庵氏曰:「淖和也,陰與陰和。先得我心焉?!?/p>
四、三陽俱搏且鼓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shù)者為陽。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超避(一本作相過)曰溜。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弘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滿腹發(fā)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抒見】 本論?!腹摹垢髯⒓以唬瑒右玻覆乖?,觸也擊也。然既動矣,或不擊卻未有不觸者也,既觸擊矣,亦未有不動者也,二者若無界說,「搏且鼓」將何以解耶?欲明此處,前節(jié)鼓一陽鼓一陰五句,必有詳解,方能言此。而一陽一陰注釋者,多不顧經(jīng)文,但求圓其自說,遂使義文兩歧,遑論鼓之維何。馬氏不以王氏為然,謂陰陽指脈體,並引上文,去者為陰六句實之??记傲?,乃去至靜動遲數(shù)六種,六種內(nèi)有動字,鼓釋動是又混矣。竊謂前節(jié)一陰一陽之文,不得其解,此雖強解,終恐不合實際也?;蛟唬姓f勝於無說,何妨提供參考。予曰,鼓琴瑟者,弦象顫戰(zhàn),脈有搖不定者似之,自與搏而有異矣。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一、膻中者臣使之官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锍鲅?。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抒見】 靈蘭秘典論:「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按膻中一名,有物體與穴俞之別,言穴俞者,在兩乳之間,所謂氣海,以宗氣所會得名焉。言物體者,即心包絡,構(gòu)成筋膜薄網(wǎng)之狀,與心肺相連,上通腦頂,外布週身者也。此節(jié)岐伯所對,乃心包之膻中,注家於此,皆謂氣海,既言指氣,喜樂何與焉不得不圓之日,氣布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生,不落實際,語自寬泛矣。心與包絡相連故曰一君一使,心在志為喜,使能傳達,喜樂由之而出,何其明捷。又他處言諸藏,皆指心包,何於此處,而獨異乎。況三陰三陽,十二經(jīng)脈,手之三陰,即心與包,忽改此處指是氣海,理事皆違。
六節(jié)藏象論篇第九
一、日月之行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jié)。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jié)。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shù)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shù)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抒見】 六節(jié)藏象論:「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狗e日月成歲,積氣餘盈閏。天地日月,如何旋轉(zhuǎn),古今認識,雖有不同,但推算行度分時,並無差錯。以中國陰陽合曆,合於西國之太陽曆,兩相對照,行度則一。證以冬至節(jié)與太陽年,距數(shù)皆準,日蝕月蝕,中西悉符。此如甲乙兩人,甲居乙行,行一小時,相距十里,或有說是乙居甲行,事雖相反,而其相距之數(shù),則未錯也。舊說地靜而日月行,新說日為恆星不動,而地繞日行,月繞地行,地私轉(zhuǎn)成晝夜,公轉(zhuǎn)成週為年,月私轉(zhuǎn)於地無象,公轉(zhuǎn)則朔望弦晦成月。舊注各家,謂日行遲月行速,最近測日亦行非恆,是新舊亦能吻合,惟成歲者,乃地私轉(zhuǎn)為一度,積三六五轉(zhuǎn),恰是一週,數(shù)參差者,則三年一閏。日雖有行,確屬遲緩,於一歲中計度,影響甚微。
二、六之節(jié)九九制會
帝曰。余己聞天度矣。願聞氣數(shù)。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jié)。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三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抒見】 本論。天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人地亦各有如是之數(shù),天以六六週甲成歲,經(jīng)文自解之矣,惟九九亦成三六,少感費解。若求其說,在自古通天一段,其文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以應之也?!瓜柔屍湮?,理即可得。通天者者,言人地俱與天同制。生之本者,天干為生萬物之本。本於陰者,十干之本,不外少太明厥等,陰陽三氣也。九州九竅者,州指地竅指人也。故其生五者,其氣三者,謂天干化生地之五行,而五行亦秉陰陽三氣也。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者,謂天地人互通三氣而成也。三而三之,合則為九奢,天地人既互通三氣,合則各得其九也。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者,謂天之九氣,分與地為九野,地之九氣,通於人為九藏也。既明米此,則九九乘數(shù)可知,九竅九藏,是人制之九九也,九州九野,是地制之九九也。前不云乎,故其生五,生者生之與成,五者陰五陽五,合陰陽生成之數(shù),計之得十也。人之九九倍十,合為一百八十數(shù),腹上兩肢,各得九九之氣,腹下兩肢,亦各得九之氣,上下共有四九,乘之為三百六十,此是人九九制會,通乎天六六之節(jié)也。地之九九,理亦如是,陽方有二曰東南,陰方有二曰西北,猶人上下四肢,是地九九會通六六也。
三、氣淫氣迫變至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huán)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jīng)有也。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志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nèi)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nèi)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恐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抒見】 本論:「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薄者侵也,即犯之之義,是失其順常,而行乎逆變也。乘者駕也,即直駕其上,以其勝力,加施之也。夫五行之氣,有生剋者,依其生剋互施,始得平治,故過與不及,皆得曰病。此節(jié)之意,舉例明之,如春木之氣太過,肺金無力剋之,則反為木侵,肺受抑而必病。脾土本制於木,正常則平,若木氣盛淫,則乘駕於脾,脾不勝其加制,亦病?!钢炼恢链酥^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骨把赃^之病,此釋不及之病,亦須舉例,如春木窘迫不及,則脾土失制,盛氣妄行,土盛所生之金亦旺,木氣不及,無力奉生心火,心火微不能制金,反為金薄而病,金為木所不勝,火為木所生,故曰,木所生之火病,乃木所不勝之金所薄也?!缸冎羷t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棺冎林^不襲之邪氣,病者遇所勝邪氣,病增當微,遇不勝邪氣,病增即甚。病遇邪而未受,其病己感不適,若重受其邪,則殆矣。
四、藏陽府陰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育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曛右?。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抒見】 本論。藏象一段,人有疑者,謂五藏屬配三陰,六府屬配三陽,於此忽以心肝肺藏謂之陽,於胃腸膀胱府謂之陰,曰陽僅有太少,未言陽明,曰陰亦僅太少,未言厥陰,義似顛倒,文似脫落。文以載道,細玩自得,通言五藏三陰六府三陽者,是指其脈,此言藏陽府陰者,是指其象,脈者循身經(jīng)絡之起結(jié),象者應外天時之氣候也。此處所重,只在氣象,故所言之太少陰陽,亦示外非指內(nèi)也。外有四時,時分二陰二陽,故僅言太少,不及厥明,又概言四時,陰陽只有其四,若以十二月分,未嘗不寓厥明也。四時應象者何?曰:心應夏是陽,為陽中之太陽,肺應秋是陰,為陰中之太陰,肝應春是陽,為陽中之少陽,腎應冬是陰,為陰中之少陰,已盡其意,不須煩贅。
五、人迎一盛寸口一盛人迎與寸口俱盛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抒見】 本論:「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一節(jié),一盛二字,一指何事,盛指何事,自必有一對象比較,方能言出數(shù)字及盛微。經(jīng)文之中,有四倍以上之語,知一之一字,是言倍數(shù),而一盛二盛三盛,及四倍以上,皆是定一對象,比較而得之倍數(shù)也。究其對象維何?注家或言或略,略勿論矣,而言者亦不能圓。如有謂人迎盛者,是與寸口相較也,寸口盛者,是與人迎相較也,此說姑論其然否,自是斷章取義。下文有人迎與寸口俱盛之語,則將何以解之?不先此之求,遑論格陽關陰矣。倍盛者脈之事象,關格者脈之名詞,事象未定,名詞何有。然細尋此段文理,似恐後人誤解,故有顯示暗示,為之提明。四倍以上之句,乃經(jīng)文之顯示,有此倍字,始不將一三名數(shù)他講,否則一二三盛,或解為三陰三陽矣。人迎與寸口俱盛之句,乃經(jīng)文之暗示,俱盛者,平衡之謂,左右平衡,盛從孰較而出,此盛微比較,非指左右也明矣,既非左右兩手相較,自不外乎寸關尺矣。即是以寸為本位,而盛之數(shù),與關尺相較也。
五藏生成篇第十
一、諸脈皆屬於目
諸脾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jié)。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抒見】 五藏生成論:「諸脈者,皆屬於目?!菇饩⒄撛唬骸感恼呶宀刂畬>?,目者其竅也?!剐臄z五藏之精,五藏皆統(tǒng)於心也,開竅於目,心則通貫,心通即五藏皆隨而通之,是諸脈皆屬於目者之理一。本論有云:「諸血者皆屬於心?!箯堧[庵氏,釋此義云,五藏之精奉心神化赤為血,是心之一藏,乃為全身血之起源。靈樞本藏篇曰:「肝藏血」,本論於肝亦曰:「人臥血歸於肝」,然則心為血之淵源,肝為血之儲室,又脈為血府,血即脈也。金匱真言論曰:「肝開竅於目」,合觀心肝二藏,乃為血之總匯,又統(tǒng)開竅於目,是諸脈皆屬目者之義二。
二、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抒見】 本論「諸脈屬目」一節(jié),末云「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顾闹О素G朝夕,統(tǒng)括髓脈筋血氣而言,脈血氣等流動易知,髓筋何與焉?蓋所言脈血氣者,指其物質(zhì)之循行,所言腦筋者,指其精氣之運化。前不云乎,血與脈二而一也,四支八谿,骨與節(jié)也,髓藏骨內(nèi),筋絡節(jié)間,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是血氣之循行,皆血氣,自頭走足,三陰自足走腹,走頭則注於目,亦自上會於腦,走手足則利關節(jié),走腹則益心肺,是五藏陰陽經(jīng)絡,循乎全身,其起結(jié)則寄端手足,故曰四支八谿之朝夕也。朝夕謂脈出入陰陽之時,例日寅諸脈會寸口出陽之類也。
三、五決為紀先建其母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痻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jié)M*脹。支鬲胠*。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人陨蠚狻X试谛刂?。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夫脈之小大淜濇浮沈??梢灾竸e。五藏之象??梢灶愅啤N宀叵嘁?。可以意識。五色微診??梢阅坎臁D芎仙}。可以萬全。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nèi)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布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抒見】 本論:「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龟P於先建其母之釋,王啟玄子曰:「母謂應時之王氣。」張隱庵氏曰:「母謂經(jīng)之本藏本也。」馬元臺氏曰:「母者五藏相乘之母也。」各家主張之不同若此。雖王馬之說,臨癥不無可參,然經(jīng)義所云,似以張氏為契,細玩章句,自能得之。按此四句是其大綱,後文便是細目,對於五決,恐人不知何指,先自釋曰:「所謂五決者五脈也?!勾司浼让?,餘句即有依據(jù)矣。後文之頭痛巔疾等,是應「診病之始」句,在足少陰巨陽等,是詳「五決為紀」句,決者定其某經(jīng)之脈也,甚則入腎入肝等,即「建母」之謂也。雙舉陰陽者,以一病皆與表裏有關,其在府陽者尚淺,而入藏陰則甚矣。
四、赤脈之至也五段
【抒見】 本論:「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辜跋挛陌浊帱S黑脈諸段,色與脈不連讀也。此處數(shù)段,乃承上節(jié)而來,其上文曰:「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玩此則各段起句,是言色與脈而合診也,論其讀法,當以赤為一句,後白青黃黑等,亦如是而析讀。當知所言五色,係指面部色象,若作五藏之代名解,則與色診無關矣。故色診標後,繼言脈診,各段文中,遂即自標其脈,曰喘而浮,曰長而左右彈,以及大而虛、上堅而大等,凡此所舉,皆言脈象,其脈言何藏,己極昭然,更不須另取代字,頭上安頭。況其中間,各有名曰某痹之文,而五藏本名,無不明白列出,其開首色字,若解代辭則贅矣。
五、凡相五色奇脈一節(jié)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抒見】 本論「五色奇脈」一節(jié),似有錯文,略之可也,不必深求,而明李念莪氏之內(nèi)經(jīng)知要,於此尚特采取,亦仁智所見之異耳。各家注者,於不死一段,皆曰黃色是有胃氣,故不死也,於皆一段,言無胃氣故死,但言色象,理固是矣,若就文論文,則不無費解。依各家注義,其經(jīng)文可宜曰,目所現(xiàn)色,不論何種,面黃者生,不黃者死,簡單三數(shù)語,事已畢矣。正不必面黃,聯(lián)綴五遍。然此雖贅,理尚不乖,亦不妨專采其理,而略其文,至下文皆死一節(jié),即有疑矣。文曰:面青目赤目黑死,面赤目白目青死,面黑目白死,是死象僅此耳。倘有面青目白目青者,面赤目黑目赤者,或面黑而目赤青者,即皆不死耶?如曰是皆不死,則又與面黃而生之文矛盾矣,竊謂與其強解,莫若闕疑。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一、氣口亦太陰也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榖之海。六府之大源。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yǎng)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于藏六府之你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抒見】 五藏別論。此節(jié)旨趣,在申明胃部之要,故以氣口擬太陰,亦以胃府擬太陰。太陰者,足脾手肺兩經(jīng)之名也,兩經(jīng)既同太陰,則脾肺性氣自關,故兩經(jīng)變現(xiàn),皆見之於氣口,是氣口不獨為五藏之主,亦六府之主也。胃本陽明,陽明為六府之先,脾實太陰,太陰為五藏之本,胃肺皆現(xiàn)氣口,故同舉之。五味入口,藏之於胃,借脾表裏作用而運化,使化味而養(yǎng),以變現(xiàn)氣口,故擬之於太陰,是捨表從裏立論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雖心君同宮而協(xié)運,使運氣得養(yǎng),然肺獨會百脈現(xiàn)氣口,位實主居太陰,是捨賓從主立論也。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一、湯液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己得。邪氣乃服。
【抒見】 移精變氣論:「湯液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箿横尀榉絼┧品?。查玉版論要明言:「色見淺者,湯液主治,見其深者,必齊主治。」齊者劑也。劑乃調(diào)以藥物,可見湯液非為方劑。下文又曰:「見大深者,醪酒主治」。醪酒之力,較方劑輕,較湯液重,安有淺病用重治,深病反用輕治之理,知湯液定非方劑。湯液醪醴論:帝問五穀湯液,此句當連讀,意為五穀所成之湯液,伯對必以稻米,炊以稻薪,益見湯液而非方劑矣。按周禮酒正辨四飲之物,二曰醫(yī),醫(yī)者釀粥為醴之謂,見湯液自是熱粥之類。傷寒論服桂枝湯後,啜熱稀粥,以及蔥豉湯,赤豆粥,胡麻粥,綠豆粥等,斯乃湯液之倫也。
二、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
帝曰。願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於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抒見】 移精變氣論:「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拱创藬?shù)句,即為移精變氣之法,蓋上言治之極於一,一者神也。人得神則生,失神則死,然神之寄,端在精之與氣,精氣聚則神存,精氣散則神亡。近世之人,物欲勞其形,憂患感其心,搖精散氣,神不守舍,雖無外來風邪,內(nèi)已遇傷,是病之發(fā),在耗於神。閉戶塞牖者,乃杜其耳目之攀緣,是聚其心之精氣也。繫之病者者,乃絕其體肢之操動,是絕外境之誘惑也。數(shù)問其情者,是收其散亂之心,攝歸一念也。以從其意者,是使其意志豫悅,臻於天和也。玩此當是原則,諒必尚有其術(shù),如是設施,因可得一,精氣聚而神生者,可保其昌,否則無所為矣。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一、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鍼艾治其外也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者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己。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石鑱鍼艾治其外也。
【抒見】 湯液醪醴論。齊各注作疾釋,作銳釋,文不暢達,義亦晦隱,此二字非言病理,無關宏旨,但以文字費解,亦恐疑悮致過。按禮記內(nèi)則,四時飲食一節(jié):「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挂糇x如劑,孔疏齊字,謂是調(diào)和之義,今論之齊,依是作解則通矣。又玉篇:「整也」,一之之義,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谷缪缘乐詼乎蝉罚R之以毒藥亦通。鑱玉篇釋「刺也」,以石鍼治外,即刺之也,蓋一字多義,當取其可通者。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一、其色淺者湯液主治深者必齊主治大深醪醴主治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淢。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己。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己。
【抒見】 玉版論要。此承湯液醪醴論而來者,病色見淺,湯液主治,固矣,病色見深,必齊主治者,是主用湯液,而齊之以毒藥,見大深者,不取湯液,而主醪醴,惟仍須以毒藥齊之。書讀其文,必玩其義,診病應論淺深,用治要酌輕重,湯液最輕,而毒藥最重,醪醴較湯液為重,較毒藥則輕,安有病深用毒藥,大深反用醪醴之理乎?是醫(yī)治之道,有主有齊,湯液醴者,古之主主治法也,毒藥石鍼者,古之齊治法也,故病淺只用湯液,即能愈矣,深主湯液,更齊藥石,大深則主醪醴,齊之以藥石。
診要經(jīng)終論篇第十六
一、始方正方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fā)。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fā)。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抒見】 診要經(jīng)終論:「天氣始方」「天氣正方」,方非虛詞,應釋其為文也,初春,天氣稱正費解,即至正方之句,作正正讀豈順乎?始方者,孟仲春月,天氣初復,漸轉(zhuǎn)暄和,萬物啟萌,文華始見,故有始方之喻,言天之文章肇端也。正方者,春夏之交,陽氣臻盛,文華繁茂,故有正方之喻,言天文章正昌時也。
二、間者環(huán)也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huán)也。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huán)。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懈惰。秋刺春分。病。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環(huán)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抒見】 本論:「甚者傳氣,間者環(huán)也?!归g為減損之義,始與甚字相對,甚言其病重,間言其病輕,甚者鍼後,須待傳所勝方愈,輕者不待傳,時經(jīng)環(huán)周可愈也。按間,廣韻釋為瘳也,正字通曰:「病恆在身,無少空隙,今病既損,有空隙,故謂病瘳為間也?!谷糇髌渌v,文不暢順且紆。
三、刺俞刺胸腹
【抒見】 本論:「四時施刺,各示其處」一段,散俞絡俞俞竅等,皆云在脊之穴,觀下文有「凡刺胸腹,必避五藏?!箍赏剖嵌未烫?,非泛說也。刺背若誤其處,不愈反增他病,故有春誤刺夏等過,互相回避之戒。刺胸腹而誤處,則有死亡之虞矣。義有伏映,不能不辨。
四、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刺避五藏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抒見】 本論:「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勾顺猩衔摹钢胸呓詾閭小苟鴣?,特釋明鬲與中之關係也。中者概括五藏,鬲者胸中膈膜,鬲處前齊鳩尾,後齊十一脊椎。藏府部位分三,即以鬲為之界,鬲上為心肺居處,鬲中為脾居處,鬲下為腎居處,舉腎而肝亦該之矣。然鬲雖非藏府,卻與藏府之氣攸關,是其重要之性,實不亞於藏府也,五藏之氣,無不有受於鬲,卻又由鬲傳送,而外出於胸*。前云「中鬲者皆為傷中」,皆字括五而言,乃明傷鬲者統(tǒng)傷五藏,中字非只中部,故有鬲與脾腎處之銓釋。
五、布憿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鍼必肅。刺腫搖鍼。經(jīng)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抒見】 本論:「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新校正云:「按別本,一作*,又作撽,」憿王氏張氏兩注,均釋為定,馬氏釋為中,且曰著之胸腹之間,無論其費解,然字書都無此釋。*玉篇脛行縢也,即今軍人之裹腿,既曰以布,又何取乎行縢,按行縢為物,大都質(zhì)品粗厚,就下句單布上刺視之,似不指此。撽集韻音驍,注遮也,依集韻釋,文從義順矣。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一、有餘為精不足為消不足為精有餘為消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抒見】 脈要精微論?!阜此臅r者」至「病名曰關格」。此段文義,明言脈與四時之反正,釋而清晰,能圓其說,馬元臺氏之注,似有之矣。其提出左人迎右寸口,以陽春夏陰秋冬,脈與時合為正,脈與時違為反,精謂陰陽經(jīng)之氣強盛,消謂陰陽經(jīng)之氣衰損,反者是不相應,名曰關格。余從其說,惟微感其文綜錯,特為製表以明,則易辨矣。有餘為精二句,義自豁顯,應太過反不足為精二句,文即涉晦,茲依馬氏之意,簡以出之,春夏人迎應太過,而反使應不足之寸口得其精,寸口應不足,而反使應有餘之人迎得其消,秋冬人迎寸口之義亦準乎此,故下文謂陰陽不相應,名病關格。又「精」於此,應讀婧音,集韻子正切,注強也。
此處一段,共為七句,前無問者,或有錯簡,不然,即是自說。最難解者:「不足為精,有餘為消」二句。前人於此,或略而不言,或繁而辭費,求解而益增惑。茲逐句而釋,似較簡明:反四時者一句,乃謂春夏陽脈有餘,忽陰有餘,此時陰脈應不足,忽而太過,故曰反也。有餘為精二句,係注釋與定名,曰精即強盛也,曰消即衰弱也。應太過不足為精二句,是解其理,此二句讀法,皆以上三字一讀。義謂春夏陽脈應太過,而為應不足之陰脈反加精強,此時陰脈應不足,而為應有餘之陽脈,反形消弱。陰陽不相應二句,是其結(jié)論,上句病因,下句病名也。
二、脈其四時動奈何五者問答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nèi)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傻寐労酢a?。請言其與天運轉(zhuǎn)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nèi)。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時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guī)。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quán)。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甚。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nèi)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當耎而散者。當消環(huán)自己。……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病當折腰。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抒見】 本論。帝以五事發(fā)問,曰脈其四時動,曰知病之所在,曰知病之所變,曰知病乍在內(nèi),曰知病乍在外,各曰奈何?岐伯所答,豈能置此言他,但其所答,有事項,有理論,文較複雜耳,實非儱侗含混,而不條目。自與天運轉(zhuǎn)大也起,至脈合陰陽止,此之一段,是答脈其四時動也。自陰盛則夢大水恐懼起,至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止,此之一段,是答知病之所在也。自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起,至知外者終而始之止,此之一段,是答知病在內(nèi)在外兩問也。自心脈搏堅而長起,至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止,此之一段,是答知病之所變也。
三、中規(guī)中矩中衡中權(quán)
【抒見】 本論:「春應中規(guī),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quán)?!挂?guī)矩衡權(quán)等物,狀脈之象也。注家釋權(quán),沈石下垂,尚能體會,餘則縹緲難索矣。如以規(guī)為圓象滑,以矩為方象正洪盛,以衡為平,象輕澈而散等,反不若直言滑洪濇沈,思而易知,加以喻辭,轉(zhuǎn)而晦暗,豈本論之義,此釋注之誤也。竊觀諸器之狀,略悟設喻之由,規(guī)器圓輕按則在指下,重按則流走他處,故取規(guī)圓轉(zhuǎn),狀其滑也。矩則曲尺,橫頭短而豎身長,取矩形長,狀洪盛也。衡懸以權(quán),徐徐推使進退,求前後互不低昂,而得乎中,取衡徐推得中,狀平濇也。然中國尚文,文好取偶,故提規(guī)必配矩,說衡必帶權(quán),亦少有以文害義之嫌,惟善讀者,宜索其義,得不取櫝遺珠,其庶矣。
四、心脈急少腹有形胃脈實脹虛泄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如何。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帝曰。病成而變。何謂也。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shù)。
【抒見】 本論:「診得心脈而急,少腹當有形,診得胃脈,實則脹,虛則泄?!股俑褂行?,小腸病也,實脹虛泄,脾之病也,此明表裏相關,脈氣相通,病表則亦影響於裏,醫(yī)裏則必有益於表也。僅言一藏一府,不過舉此例餘,非只此二藏府如是,其化藏府無不如是,所以舉斯二者,以其各為藏府之宗也。心為諸藏藏之君,胃氣乃五藏之本,但舉二宗,餘該之矣。
平人氣論篇第十八
一、間藏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
【抒見】 平人氣象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己。」所謂間藏者,注家各有紛歧,往往失於深求,致易解者反晦。間者隔也,藏者諸藏也,間藏者一藏居中,阻隔甲乙二藏之剋制也。此如兩軍交鋒,有第三者居中緩衝,俾戰(zhàn)危得解,而弱方不致大傷也,間藏如是,故病者貴乎有此。例肝脾兩藏,而有剋制,肝為勝藏,其病直傳不勝之脾,病當加重,醫(yī)亦難醫(yī)。倘肝病不傳入脾,而傳於所生之心,是心為肝脾之間隔,不使有所剋也,以順生論,肝木心火,心火生脾土,而心居肝脾之間也,故曰間藏,得此者病易己?;蚋尾〔粋黛缎?,而傳肺金腎水,皆謂之逆,不曰間藏也。五藏皆有間藏,類推可知。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一、弦鉤浮營四脈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而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脇胠滿。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為氣泄。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脾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沈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shù)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中清。脊中痛。少腹?jié)M。子便變。帝曰善。
【抒見】 玉機真藏論。岐黃論四季脈象,弦鉤浮營,雖散見各篇,而平人氣象論及此,譬喻解釋,較為豁顯,糾正粗工,至為鉅重,此數(shù)種脈,必先得其本象,而後再察平與病,復言過與不及,是先以本象為準,方知現(xiàn)變之一焉。春弦只曰端直,曰如揭長竿末稍,而世言弦,必加強勁則誤矣。夏鉤曰來盛去衰,帶鉤兩端,一寬一窄,一直一曲,盛喻寬曲,衰喻窄直,曲喻鐵可彎鉤,狀其雖盛寬而能柔和,直如弩末不穿,狀其雖衰窄而不枉橈,而世言鉤者,但稱彎曲,一指求抑三指求歟,不能無惑。秋浮曰輕虛以浮,來急去散,而有解秋浮為毛,謂「草木花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存,若毫毛也。」枝若毫毛,象並不似,脈要精微論,論曰「春日浮」再如在表之癥,其脈亦浮,凡此數(shù)種,豈曰無別,而所別者,在輕虛來急去散,自不同於春脈魚游,亦不同於表癥洪數(shù)。冬營曰沉以搏,即精微論之君子居室。再去脈如數(shù),馬氏釋為如數(shù)物然,亦有作細作促者,均嫌曲折,數(shù)實為遲之反,謂其去疾而已矣。
二、弦鉤浮營與規(guī)矩衡權(quán)及毛石
【抒見】 本論。四季之脈,曰如弦鉤浮營。脈要精微論。曰應規(guī)矩衡權(quán)。平人氣象論。曰微弦鉤毛石。一經(jīng)之說,何其異耶?細玩三處,起首之字,曰應、曰如、曰微,可悟其意,應者當其正常也,如者有異所象也,微者異而不甚也,是如與微,皆非常脈,乃四時轉(zhuǎn)易,感觸播動之態(tài),以非常而輕微,不作病論,然亦有分寸申縮,浮營者衡權(quán)之微變,毛石者衡權(quán)之顯變也。蓋春夏生長,陽盛而輕,秋冬收藏,陽衰而變顯耳。故論曰:如弦鉤浮營,反此者病,如何而反,過與不及也。論曰:微弦鉤毛石,多甚則病,但則死矣。至規(guī)矩衡權(quán),則無過與不及,多甚但之辭,是以知獨此正常,餘皆異也。
三、重強
帝曰。四時之序。從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如何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抒見】 本論。脾脈一節(jié),不及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釋者多以強為剛解,亦知文義難通,蓋不及矣,又何剛焉,遂曰脾弱而胃強也,或謂是邪強也,皆不免於迂曲附會。論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顾呐杂黟N四藏,謂脾之氣,輸於四藏,始各得其和善也。又曰:「如鳥久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易曰:「艮黔喙之屬?!刽尥烈?,鳥善以喙止物,喻脾不及,濡滯不行四藏,五藏各開竅於上下九陰,脾氣濡滯,故九竅不通。脾自不和,四藏因以不和,故曰重強。按集韻、韻會、正韻,強其亮切,彊去聲,韻會注:「木強不柔和也?!怪貜娬?,脾氣不及,滯而木強,四藏少奉,塞而木強,是謂重藏木強也。
四、五藏受氣於所生及舍於所生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天下至數(shù)。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于一。神轉(zhuǎn)不回。回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至數(shù)之要。迫近以微。著庂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言此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氣舍于腎。至肺而死。心受氣于脾。傳之于肺。氣舍于肝。至腎而死。脾受氣于肺。傳之于腎。氣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氣于腎。傳之于肝。氣舍于脾。至心而死。腎受氣于肝。傳之于心,氣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抒見】 本論:「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受舍皆稱所生,難乎別其母子,下文雖分言五藏,母子已明,惟所生兩用,必有乎解,文始得通。竊謂受所生者,指此藏所生之物,則是子矣,舍所生者,指此藏所生之本,則是母矣。受傳舍死,實皆是傳,而別以四名,自有寓意。受死易解,舍字云何?舍者息義,言可得息緩也。例如肝受病氣於子心,不愈傳之於所勝脾,病即深矣,不愈脾又傳腎,則益深矣,反而不危,僅減其奉生之氣而已。肝所不勝者金耳,但由腎而心,由心而肺,由肺剋肝,始至死期,是肝病之腎,有息緩之機,故曰舍。(表圖明之)
回則不轉(zhuǎn)逆
肝 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腎水
肝 木
轉(zhuǎn)則不回順
注明
(一)受氣所生,氣舍所生,二所生其一指母,其一指子,名詞是一,則易混淆。茲於此表,直稱母子,受氣句曰「於其子」,氣舍句曰「於其母」。求其有別,非敢已擅改經(jīng)也。
(二)「轉(zhuǎn)則不回」之轉(zhuǎn),言轉(zhuǎn)所生處。即木行乘火,金行乘水之順也,順則生生而轉(zhuǎn),不致奇變矣。
(三)「回則不轉(zhuǎn)」之回,言回於生來處。即水行乘金,心行乘肝之逆也,逆則出變不生,而出剋制一途,故傳所勝者矣。
五、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
然其卒發(fā)者。不必治其傳?;蚱鋫骰胁灰源?。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今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謩t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抒見】 本論。古書錯簡,往往有之,不得其講,不妨闕疑,若紆求之,其義愈澀,如本論「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股暇漕^上安頭,或釋曰:「肝氣乘脾」讀與下四乘文氣不律,或釋曰:「如外因於邪,始傷皮毛,內(nèi)舍於肺,肺因傳之肝,肝傳之脾。」甚紆文亦不律。又五藏之志,脾主思而無悲字,並疑悲乃思悮,疑未解而釋,言自不順矣。竊以本論,有「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是五乘之前,先有五名之綱,再陰陽應象大論,有「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褂钟小父卧谥緸榕脑谥緸橄?,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怪?,是兩篇言化悲皆同,而與五志之思異也,至後天元紀大論,卻有「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之句,是與前兩篇之悲異,而與五志之思合也。統(tǒng)而觀久,將何以解?曰:心肝肺腎之喜怒憂恐,皆為思之所感而發(fā),脾之悲亦為思感而發(fā)。天元紀大論曰思,是就其志而言,狀其常也。陰陽應象及玉機真藏曰悲,是就其氣而言,狀其發(fā)也。各明一義,細玩自得。至於怒則肝乘,悲則肺乘,而肺肝時連用之,字形易混,或曰,肺肝互錯,易之則文從義順,語可得也。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一、病風者以日夕死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燥喘數(shù)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戶數(shù)。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抒見】 三部九候論。論病之死,如九候皆沉細,為陰主冬,夜半死,盛燥為陽主夏,日中死,寒熱平旦死,熱中等,亦日中死,病水亦夜半死,脈乍疏數(shù)遲疾,日乘四季死。是皆以陰陽太過而病,值其同氣之時,增其太過久分,加重其病故死,未云五行生剋關係。至風病則曰:「病風者。以日夕死?!棺⒄哂嗅尳饸鈩w木,有釋卯酉相沖,非不成理,但與全段之文不律。竊謂仍以同氣增過,釋之為順,蓋風八表皆生,非同五行專司一方。按陰陽應象大論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共貧夥〞r論:「病在肝」「起於春,禁當風?!箵?jù)此則知病風夕死之意。是風生者木,而非木能生風,又知病風,非畏於木,而畏加重其風,故時平旦不死,若平旦當風,則為所禁矣。子午有風,害而不甚,日夕之風,是東方所不勝故死,死之主因,仍屬於風也。
經(jīng)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一、三陽藏獨至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抒見】 經(jīng)脈別論?!柑柌鬲氈痢埂戈柮鞑鬲氈痢埂干訇柌鬲氈痢沟?,乃指足三陽也。以其「獨至」有疑,遂將獨字釋盛,反形紆曲。此承前篇而來,乃診下部之三部,以文有取之下俞,故知其是也。按三部九候論篇,診斷下部,必左手上踝五寸而按,右手當踝而彈,文有「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不俱是不俱應彈而至,其應彈而至,故稱曰獨也。然此尚只論脈,似亦不能驟斷,是以獨至之下,更舉病證標明,太陽藏獨至,接有喘虛氣逆,少陽獨至,接有蹻前卒大。雖未言陽明之證,以陽明乃二陽所并,可推二陽之狀,參以斷之,應亦不差,脈證俱合,是真獨至。
藏氣法論篇第二十二
一、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jīng)。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抒見】 藏氣法時論:「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辜滓医?jīng)本肌作飢,內(nèi)經(jīng)各本均作肌,以其難解,故引甲乙經(jīng)證其訛。然甲乙經(jīng)之字,是否以其難讀,有人更易,俱不可考。竊意此係句讀久錯,不必妄改文字,若作「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讀之,則文從字順矣。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一、陰出之陽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
【抒見】 宣明五氣篇:「五邪所見,春得秋脈,至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勾颂庩庩枺酥柑斓仉[顯,天時春夏陽也,秋冬陰也,地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若天時自體相較,當其令而顯者陽,而隱者陰,如秋冬顯現(xiàn)可曰陽,春夏隱去可曰陰。地行自較,亦以隱顯之勢,稱陰稱陽,理無二致。然天與地,兩者相較,則天總曰陽,地總曰陰矣。是陰陽二字,本無固定,隨時相較,代名而已。本節(jié)所言春夏秋冬之季,天時之陽也,所言弦鈎毛石之脈,地行之陰也。當其陽顯正時,忽得陰隱非脈,是陰出之陽者,陰脈出現(xiàn)於陽時也。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一、先度兩乳間中折之更以化草度去半已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抒見】 血氣形志篇。求背俞法,量乳取則,吳鶴皋曰:「此取五藏俞法,與甲乙經(jīng)不合,蓋古人別一法者也?!狗m有異,而俞不能有變,王玄子曰:「九椎之旁,乃肝俞也,經(jīng)云腎俞,未究其源?!柜R元臺曰:「復將上隅拄第七椎間,其下兩隅,乃腎俞穴也?!褂嵫ㄖ疇?,起於推度不定,推度不定格於折草之法不明,若折草法明,事即思過半矣。而折草之文,似有錯簡,各注釋家,故不一辭。王釋之曰:「草量乳間,四分去一,使斜與橫等,折為三隅?!乖闹谎灾姓壑运荻热グ?,他草度,取原草中折為二者之一為則,去半,是將此二分之一草,再去一半,此三支草,自是二長一短。王言四分去一,折為三隅,是三支草,皆如是折,義與原文,理欠符合。又有人釋,草度去半,乃取另草,依乳中折二之草,皆謂半度,取半作準。味之文能通順,如是而論,則三草度同,事實則與前二說有異。馬元臺曰:「他草量其去半之中,即對半摺之。」似同二長一短之說,但文晦暗,究何主張,不能遽斷。此節(jié)若非錯簡,或有脫文,觀開首中折之句,已感突兀難解。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一、鹽之味鹹至是謂壞府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鍼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絃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fā)。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鍼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抒見】 寶命全形論:「夫鹽之味鹹者至是謂壞府」七句,乃答以上「形之疾病,莫知其情」二句。言人之病,留淫於內(nèi),必有象現(xiàn)於外,不知者眾工也。鹽鹹木敷三句,借物喻病象也,句須從上下兩截看,上言物下則言象。津液者,凡盜汗遺溺口涎涕淚等皆屬之。聲嘶者,凡聲重失音嗄音嘶喝等皆屬之。葉發(fā)者,精華發(fā)泄之謂,如伐折之木,必有花葉最後一發(fā)。此上者所舉,皆淫內(nèi)敗外者也。然或望有慧轉(zhuǎn),及可支持歲月,所以者何,以其尚有胃府之氣,與以供給,不致遽絕。若留深噦現(xiàn),是胃府已壞,則非鍼藥能為矣,故在早鑒形知情。
二、一曰治神至五曰腑藏血氣之診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曰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寔呿吟。敢問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鸬盟鴾?。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鍼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之知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yǎng)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日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制也。虛者寔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抒見】 本論。其一二所言,乃治本固基之術(shù),其三四所言,乃藥物工具之用,其五所言,知所病處及生死期。未言醫(yī)者自身,循文可見。若云一二言醫(yī)自治,則紆而不順。夫醫(yī)必不病,而後始醫(yī)人病,必先自治,而後治病,是其原則,開卷已屢言之矣。豈曰此處如此,而無處不如此耶。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一、八正虛邪八風虛邪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diào)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而氣至骨。入則傷五藏。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diào)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
【抒見】 八正神明論:「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拐撝醒蕴撔爸?,有處言風,如「所以候八風久虛邪」,有處言氣,如「八正之虛邪氣也」,氣與風原是一事,不過有顯微之別耳。感覺流動之力,顯而著者曰風,但覺涼溫寒熱之度者曰氣。風氣稱邪,皆因不得時正,四時八節(jié),氣按八方而生,時與方違,乃天時不健,不能應時,不健謂虛,不應曰邪,論中名曰「天虛」,即八風之虛邪矣。再八節(jié)之前五後,時氣天然不足,亦謂天虛。正當節(jié)時,氣候不健,不能抗不勝方之氣,不能制所勝方之氣,則此兩方所來之風,皆是風邪,氣是氣邪,應避勿犯。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一、大氣
吸則內(nèi)鍼。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zhuǎn)鍼。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鍼。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呼盡內(nèi)鍼。靜以久留。以氣桎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曰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鍼。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真氣者。經(jīng)氣也。經(jīng)氣大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畜。故曰其往之不可追。此之謂也。
【抒見】 離合真邪論:「大氣皆出,故命曰瀉?!褂帧复髿饬糁梗拭谎a?!褂帧复髿庖堰^,瀉之則真氣脫?!贡菊摗复髿狻谷?,而講不同,一與三謂「大氣」是邪,二謂「大氣」是真,不過按上下文之意,測度而言,然「大氣」二字,未少變化,終欠暢達,易招悮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一、脈實滿及春秋生冬夏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抒見】 通評虛實論:「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腎與膀胱,表裏互資,陰陽並交,咸主生氣,必陰平陽秘,營衛(wèi)乃治。脈實者,為陰氣充於外,脈滿者,為陽氣溢於外,陰陽錯亂守,故脈實且滿也。所現(xiàn)之病,自然陰陽不律,而有手足寒之陰象,又有頭熱之陽象,是不能陰平陽秘調(diào)和,離而各趨其極。天地之氣,亦生亦殺,在法其時,使得其調(diào)。此病遇陽盛之時,因真陽已溢於外,病固不宜,遇陰極之時,因真陰已充於外,病亦非宜,冬夏陰極陽盛之候,二逆故死。春秋半陰半陽,氣得調(diào)和,既不加重偏勢,乃可曰生。
太陰陽明篇第二十九
一、脾治中央長四藏不得主時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抒見】 太陰陽明論篇:「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归L者尊上之義,非長養(yǎng)發(fā)展之謂也。四時各得三,曰孟仲季,季月有四,為地支之辰未戌丑,皆是土運,故辰為夏長,未為秋長,戌為冬長,丑為春長?!父魇巳占闹巍拐撸澮源簳r為例,季月雖土,而春生於東,行本屬木,二力交互,必有分疆,每一時有六節(jié),春末二節(jié),為清明榖雨,皆已處辰月土中,此春氣之末,木力已微,清明節(jié)末三日,土旺治令,榖雨之木,已成強弩之末,力已歸化土之疆域矣。故曰十八日寄治。餘三時,理可類推?!干舷轮令^足,不得主時」者,上下四肢,受氣陽明,分辰未戌丑,出寄四隅,等於巡撫使者,傳寄中央之命,而四方之政,無不皆出中央,故脾居中樞為長,而不偏任方時。
熱論篇第三十一
一、兩感於寒
黃帝問曰。今夫槷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蛴蛩馈F渌澜砸粤呷罩g。其愈皆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曰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終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絡於耳。故胸*痛而耳聾。三陽經(jīng)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jié)M而嗌乾。五曰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藏六腑皆受病。榮衛(wèi)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曰少陰病衰??手共粷M。舌乾已而嚏。十二曰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曰。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抒見】 同篇:「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其事有二,一者傷寒傳經(jīng),一曰巨陽,二曰陽明,各有其所現(xiàn)之證,遞至六日厥陰,所現(xiàn)之病俱在,藏與府證同俱,是兩感矣。二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亦是兩感於寒,兩感雖同,生死之機則異矣。前者巨陽三傳而至太陰,設下傳之時,而以上之經(jīng)病減,則是吉象,縱不減,尚待七日之轉(zhuǎn)機。後者表裏同病,三日而六經(jīng)之病全俱,同感難得同減,自屬不治之癥矣。
二、時有所遺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榖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diào)其逆從。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抒見】 熱論篇:「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高z」注家皆作留釋,固屬可從,若以病言,卻有未盡,若以字言,亦有他講。失覺失控,身漏液物,皆謂之遺,如遺矢遺溺遺精等。冷熱氣虛遺矢,盡知不贅,遺溺之癥有「肺氣虛熱」、「發(fā)熱或閉或遺」、「熱甚廷孔鬱結(jié),神無所用,不能收禁者」、「膀胱虛熱」等因。遺精之癥,有「脾胃氣化不清,濕熱分注膀胱,竅阻火動?!?、「君火不寧」、「相火亢盛」等因。熱甚強食,熱愈多食,而遺矢溺精,皆能致之,遺只解為留熱,似未盡也。細玩經(jīng)文,時有所遺之時字,及諸遺者之諸字,不僅作遺留釋,理文兩相契合。
刺熱篇第三十二
一、其逆則頭痛員員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抒見】 刺熱篇:「其逆則頭痛員員」字書員數(shù)也,辭源釋員員閟也,未注明出處,雖可曲解,無徵不足為信,王注謂「似急也」意亦難顯,若以閟釋,設喻勉強解之,假捉鳥獸,閉之籓籠,彼思出之,則奔突四觸,此閟使之然,故曰似急。然何若依數(shù)字義,作時重時減解,不較易明瞭乎?且亦不背癥象,蓋下文云:「脈引衝頭也」既云脈引衝頭,顯可知矣。脈則搏動不停,時來時去,引之上衝則加重,去而不引則減輕,頭痛員員,脈數(shù)引衝使然也。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一、人迎脈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如何。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抒見】 「人迎」之脈有二:一左手寸部,二結(jié)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為足陽明胃經(jīng),此篇所言者,乃第二者。今日診脈,三部九候已廢而不用,只取兩手,右手之關,候脾與胃,從權(quán)從眾從今,久經(jīng)公認暫置不言,若改變其名,則生誤會矣。蓋胃經(jīng)確為足陽明也,張氏於診此者,當候胃脈之句,注云:胃脈者,手太陰之右關脈也。諒此是語病而已,決非直認胃為手太陰經(jīng),故代張氏,表而解之。
二、人不能懸其病
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抒見】 病能論:「故人不能懸其病也?!箲艺?,物懸空中,不得安置其處也。如上*生癰,向下而垂,曰懸癰,飲水流於脅下,不歸化於膀胱,欬痛引吐,曰懸飲,皆形容其空懸之狀。此處臥不得安,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刮父畼b之精分輸五藏,而有傷者,不受其精,拒其寄也,是以有病,故曰「懸其病也。」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一、脈至如華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抒見】 大奇論篇:「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谷A字王玄子注「謂如華虛弱」,張隱庵注「如華之輕微也」,皆未說明華為何物,不過儱侗推過而已。至馬元臺則曰「似草木之華,按之無本也」。較為顯明,直指為植物所開之花矣,惟花萬類不同,固多柔弱,然確有異處,牡丹芍藥,層層疊疊,荷則葩散而疏,菊則細密合聚,梅則葩輕蕊堅。究謂何種?
脈解篇第四十九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
少陽所謂心*痛者。言竹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痛也。
陽明所謂酒酒振寒。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酒酒振寒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于中。故曰病脹。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厥陰所謂*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為*疝。少腹腫也。
【抒見】 萬事萬物,皆不離乎陰陽,有天之陰陽,地之陰陽,人之陰陽。更有常有變有兼,綜錯複雜,不能執(zhí)一。岐伯曰:「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顾^常者,寅木為少陽膽,卯木厥陰肝。申金太陽大腸,酉金太陰肺等,乃人之藏腑陰陽也。本篇所言,天地之陰陽也。易經(jīng)十數(shù),固以奇偶別陰陽,尚以內(nèi)外別陰陽,十數(shù)之前五為內(nèi),後五為外,前五以一陽為首,後五以六陰為首,故一六同居北方,而生成水,主冬時而用為藏。所藏之一陽,曰太陽,太者元也,如太極太初太始之例,正月斗柄指寅,為春陽之始,名寅為太陽者,水中所藏之太陽,初生得位,從原本立名也。五月午,為夏腸之極盛,居南方廣明之鄉(xiāng),名午為陽明者,表明極廣大意也。九月戌,為乎燥陽收將藏,有入胎之象,名戌為少陽者,推及末後歸宿,而與之也。寅曰太陽,物有本末也,戌曰少陽,事有終始也。亥子曰少陰太陰,處時居方,為冬為北。辰曰厥陰,辰月前十二日,尚屬於厥陰肝木,三陰之次易知,不贅。
刺要論篇第五十
一、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nèi)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
【抒見】 一年十二月,分為四時,以五行屬之,例如春三月,東方孟仲寅卯為木,季辰為中央四支之土,但以出主東隅,不能離木範圍,故上月十二日,則為木屬,後十八日,方正土位。其南西北之孟仲月,亦如之,未戌丑之季月,亦前後兩屬。必以先十二,後十八者,乃一年三百六十日,分五行配之,一行各佔七十二日,春孟仲六十日,加季十二日,木數(shù)得七十二也,夏秋冬之火金水亦復如是。四季月各得正位十八日,合之土亦七十二日也。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一、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刺中脾。十日死。動為吞。
【抒見】 心為二生,肝為三生,腎為六成,肺為四生,脾為十成。馬元臺疑三五兩字相似,此篇或係錯簡,應為肝三日,肺五日,極有見地。竊以逆刺五藏,藏力厚者,可延至其成日死,力較薄者,至其生日,即絕氣而死矣。心為君主,故不待二日,大地為水土二行集體,其力皆厚,能各延至其成日死。張隱庵謂:「天主生,地主成?!拱春訄D決不如是。又謂陽藏死于生,陰藏絕于成,於此亦不符合。按診要經(jīng)終論。言刺一段,雖缺肝一條,肺之死明載五日。王注:「四金數(shù)畢,當至五日而死」與此合觀,全釋然矣。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一、夫?qū)嵳邭馊胍蔡撜邭獬鲆?/p>
夫?qū)嵳摺馊胍?。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鍼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鍼空也。
【抒見】 刺志論。後段實者氣入,虛者氣出,語固渾淪,細玩下文,自得其旨。前人雖有注釋,理不圓者,可以不從,總以達為寡過。若以病釋,癥之實者,乃邪氣入居使然,癥虛者,乃真氣出亡使然。若以治釋,正氣虛,必使之實,應以熱氣補入之,邪氣實,必使之虛,應以寒氣瀉出之。內(nèi)經(jīng)素問摘疑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