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淡竹葉的功效介紹】:
淡竹葉 (《綱目》)
【異名】竹葉門冬青(《分類草藥性》),迷身草(《嶺南科學(xué)雜志》),山雞米(《華南經(jīng)濟(jì)禾草植物》),竹葉麥冬(《中國藥植志》),金竹葉(《廣西中獸醫(yī)藥植》),長竹葉(《江蘇植藥志》),山冬、地竹、野麥冬(《廣西中藥志》),淡竹米(《藥材學(xué)》),林下竹、土麥冬(《閩東本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淡竹葉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
有短縮而稍木質(zhì)化的根莖,須根中部常膨大為紡錘形的塊根。
莖叢生,細(xì)長直立,中空,表面有微細(xì)的縱紋,基部木質(zhì)化。
葉互生;葉片披針形,長5~20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而漸狹縮成柄狀,全緣,兩面無毛或具小刺毛,脈平行,小橫脈明顯,中脈在背面明顯突起;葉鞘光滑或一邊有纖毛;葉舌截形,長0.5~1毫米,質(zhì)硬,邊緣有毛。
圓錐花序頂生,長10~30厘米,分枝較少,小穗疏生,長7~12毫米,寬1.5~2.5毫米,伸展或成熟時擴(kuò)展,基部光滑或被刺毛,具極短的柄;穎矩圓形,具5脈,先端鈍,邊緣膜質(zhì),第一穎較第二穎短;外稃較穎長,披針形,具7~9脈,頂端的數(shù)枚外稃中空,先端具短芒,內(nèi)稃較短,膜質(zhì)透明;子房卵形,花柱2枚,柱頭羽狀。
花期7~9月。
果期10月。
野生于山坡林下及陰濕處。
分布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莖及塊根(碎骨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5~6月未開花時采收,切除須根,曬干。
【藥材】干燥帶葉的莖枝,全長30~60厘米。
商品常已切斷。
莖枯黃色,中空,扁壓狀圓柱形,直徑1~2毫米;有節(jié),葉鞘抱莖,沿邊緣有長而白色的柔毛。
葉片披針形,皺縮卷曲,長5~20厘米,寬2~3.5厘米,青綠色或黃綠色,二面無毛或被短柔毛,脈平行,有明顯的小橫脈,質(zhì)輕而柔弱。
氣微弱,味淡。
以色青綠、葉大、梗少、無根及花穗者為佳。
產(chǎn)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廣東。
此外,安徽、江西、四川、福建、河南等地亦產(chǎn)。
【化學(xué)成分】莖、葉含三萜化合物:蘆竹素,印白茅素,蒲公英賽醇和無羈萜。
另謂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jī)酸、糖類。
【藥理作用】①解熱作用對人工發(fā)熱的大白鼠經(jīng)口給予淡竹葉1~20克/公斤有退熱作用,有效成分溶于水而難溶于醇。
用大腸桿菌皮下注射使貓和家兔引起人工發(fā)熱,2克/公斤淡竹葉的解熱效價等于33毫克/公斤非那西汀的0.83倍。
②利尿作用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豬苓、木通等為弱,但其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排泄則比豬苓等強(qiáng)。
此外尚有增高血糖的作用。
【毒性】對小白鼠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0.645克/10克。
【炮制】揀去雜質(zhì)及根,切段,曬干。
【性味】甘淡,寒。
①《綱目》:甘,寒,無毒。
②《生草藥性備要》:味甜辛淡,性寒。
【歸經(jīng)】①《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jīng)。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陰、厥陰經(jīng)。
【功用主治-淡竹葉的功效】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
治熱病口渴,心煩,小便赤澀,淋濁,口糜舌瘡,牙齦腫痛。
①《綱目》:去煩熱,利小便,清心。
②《生草藥性備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濁,退熱,散痔瘡毒。
③《握靈本草》:去胃熱。
④《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煩止渴,小兒痘毒。
外癥惡毒。
⑤《草木便方》:消痰,止渴。
治煩熱,咳喘,吐血,嘔噦,小兒驚癇。
⑥《分類草藥性》:治咳嗽氣喘,眼捕。
⑦《現(xiàn)代實用中藥》:清涼解熱,利尿。
治熱病口渴,小便澀痛,煩熱不寐,牙齦腫痛,口腔炎。
⑧《廣西中藥志》:治鼻衄,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宜忌】《品匯精要》:孕婦勿服。
【選方】①治尿血:淡竹葉、白茅根各三錢。
水煎服,每日一劑。
(《江西草藥》) ②治熱淋:淡竹葉四錢,燈芯草三錢,海金沙二錢。
(《江西草藥》)
淡竹葉的功效和歷史記載
淡竹葉的介紹: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的干燥莖葉。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曬干。
別名:長竹葉,金竹葉,竹葉門冬青,竹葉麥冬等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清熱除煩,利尿。用于熱病煩渴,小便赤澀淋痛,口舌生瘡。
用法與用量:6~9g。
貯藏:置干燥處。
淡竹葉的功效和臨床應(yīng)用:
1.竹葉石膏湯(《傷寒論》)治傷寒、溫病、暑病之后,余熱未清,氣精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zé)?,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細(xì)數(shù)。竹葉6g,石膏50g,半夏9g,麥門冬20g,人參6g,甘草(炙)6g,粳米10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去六升,去渣,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方中竹葉清熱除煩,兼以生津,為君藥。
2.竹葉湯(《外臺秘要》)治眼赤。淡竹葉10g,黃連4枚,青錢20文,大棗(去皮核)20枚,梔子7枚,車前草10g。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以洗眼,每日6~7遍。忌豬肉。方中淡竹葉配伍諸藥有清熱除煩,利尿之功。
3.單味煎湯,代茶飲,預(yù)防喉痛。
淡竹葉的圖片展示:
淡竹葉的歷史記載:
相傳,建安十九年,曹操獨(dú)攬大權(quán),在朝中威勢日甚,此時劉備已取得了漢中,羽毛漸豐,在諸葛亮的建議下,發(fā)兵聲討曹操。先鋒即是張飛與馬超。兵分二路,張飛一路兵馬到巴西城后,即與曹操派來的大將張和相遇。張郃智勇雙全,筑寨拒敵。猛張飛急攻不下后,便指使軍士在陣前罵陣。張郃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擂木炮石,堅守不戰(zhàn),并大吹大擂飲酒,直氣得張飛七竅生煙,口舌生瘡,眾兵士也多因罵陣而熱病煩渴。
諸葛亮聞知后,便派人送來了50甕佳釀,并囑咐張飛依計而行。酒抬到了陣前,張飛吩咐軍士們席地而坐,打開酒甕大碗飲酒,自己更是把甕大飲。有細(xì)作報上山寨,張郃登高一看,果然如此,惡恨恨地罵道:“張飛欺我太甚!”傳令當(dāng)夜下山劫寨,結(jié)果遭到慘敗。原來張飛使的是一條“誘敵之計”,他們白天在陣前喝的不是什么“佳釀美酒”,而是孔明遣人送來的一種中藥湯———淡竹葉湯,既誘張郃上當(dāng),又為張飛和眾軍士們解火治病。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淡竹葉的功效介紹】:
淡竹葉 (《綱目》)
【異名】竹葉門冬青(《分類草藥性》),迷身草(《嶺南科學(xué)雜志》),山雞米(《華南經(jīng)濟(jì)禾草植物》),竹葉麥冬(《中國藥植志》),金竹葉(《廣西中獸醫(yī)藥植》),長竹葉(《江蘇植藥志》),山冬、地竹、野麥冬(《廣西中藥志》),淡竹米(《藥材學(xué)》),林下竹、土麥冬(《閩東本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淡竹葉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
有短縮而稍木質(zhì)化的根莖,須根中部常膨大為紡錘形的塊根。
莖叢生,細(xì)長直立,中空,表面有微細(xì)的縱紋,基部木質(zhì)化。
葉互生;葉片披針形,長5~20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而漸狹縮成柄狀,全緣,兩面無毛或具小刺毛,脈平行,小橫脈明顯,中脈在背面明顯突起;葉鞘光滑或一邊有纖毛;葉舌截形,長0.5~1毫米,質(zhì)硬,邊緣有毛。
圓錐花序頂生,長10~30厘米,分枝較少,小穗疏生,長7~12毫米,寬1.5~2.5毫米,伸展或成熟時擴(kuò)展,基部光滑或被刺毛,具極短的柄;穎矩圓形,具5脈,先端鈍,邊緣膜質(zhì),第一穎較第二穎短;外稃較穎長,披針形,具7~9脈,頂端的數(shù)枚外稃中空,先端具短芒,內(nèi)稃較短,膜質(zhì)透明;子房卵形,花柱2枚,柱頭羽狀。
花期7~9月。
果期10月。
野生于山坡林下及陰濕處。
分布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莖及塊根(碎骨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5~6月未開花時采收,切除須根,曬干。
【藥材】干燥帶葉的莖枝,全長30~60厘米。
商品常已切斷。
莖枯黃色,中空,扁壓狀圓柱形,直徑1~2毫米;有節(jié),葉鞘抱莖,沿邊緣有長而白色的柔毛。
葉片披針形,皺縮卷曲,長5~20厘米,寬2~3.5厘米,青綠色或黃綠色,二面無毛或被短柔毛,脈平行,有明顯的小橫脈,質(zhì)輕而柔弱。
氣微弱,味淡。
以色青綠、葉大、梗少、無根及花穗者為佳。
產(chǎn)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廣東。
此外,安徽、江西、四川、福建、河南等地亦產(chǎn)。
【化學(xué)成分】莖、葉含三萜化合物:蘆竹素,印白茅素,蒲公英賽醇和無羈萜。
另謂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jī)酸、糖類。
【藥理作用】①解熱作用對人工發(fā)熱的大白鼠經(jīng)口給予淡竹葉1~20克/公斤有退熱作用,有效成分溶于水而難溶于醇。
用大腸桿菌皮下注射使貓和家兔引起人工發(fā)熱,2克/公斤淡竹葉的解熱效價等于33毫克/公斤非那西汀的0.83倍。
②利尿作用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豬苓、木通等為弱,但其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排泄則比豬苓等強(qiáng)。
此外尚有增高血糖的作用。
【毒性】對小白鼠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0.645克/10克。
【炮制】揀去雜質(zhì)及根,切段,曬干。
【性味】甘淡,寒。
①《綱目》:甘,寒,無毒。
②《生草藥性備要》:味甜辛淡,性寒。
【歸經(jīng)】①《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jīng)。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陰、厥陰經(jīng)。
【功用主治-淡竹葉的功效】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
治熱病口渴,心煩,小便赤澀,淋濁,口糜舌瘡,牙齦腫痛。
①《綱目》:去煩熱,利小便,清心。
②《生草藥性備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濁,退熱,散痔瘡毒。
③《握靈本草》:去胃熱。
④《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煩止渴,小兒痘毒。
外癥惡毒。
⑤《草木便方》:消痰,止渴。
治煩熱,咳喘,吐血,嘔噦,小兒驚癇。
⑥《分類草藥性》:治咳嗽氣喘,眼捕。
⑦《現(xiàn)代實用中藥》:清涼解熱,利尿。
治熱病口渴,小便澀痛,煩熱不寐,牙齦腫痛,口腔炎。
⑧《廣西中藥志》:治鼻衄,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宜忌】《品匯精要》:孕婦勿服。
【選方】①治尿血:淡竹葉、白茅根各三錢。
水煎服,每日一劑。
(《江西草藥》) ②治熱淋:淡竹葉四錢,燈芯草三錢,海金沙二錢。
水煎服,每日一劑。
(《江西草藥》)
淡竹葉的功效和歷史記載
淡竹葉的介紹: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的干燥莖葉。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曬干。
別名:長竹葉,金竹葉,竹葉門冬青,竹葉麥冬等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清熱除煩,利尿。用于熱病煩渴,小便赤澀淋痛,口舌生瘡。
用法與用量:6~9g。
貯藏:置干燥處。
淡竹葉的功效和臨床應(yīng)用:
1.竹葉石膏湯(《傷寒論》)治傷寒、溫病、暑病之后,余熱未清,氣精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zé)?,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細(xì)數(shù)。竹葉6g,石膏50g,半夏9g,麥門冬20g,人參6g,甘草(炙)6g,粳米10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去六升,去渣,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方中竹葉清熱除煩,兼以生津,為君藥。
2.竹葉湯(《外臺秘要》)治眼赤。淡竹葉10g,黃連4枚,青錢20文,大棗(去皮核)20枚,梔子7枚,車前草10g。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以洗眼,每日6~7遍。忌豬肉。方中淡竹葉配伍諸藥有清熱除煩,利尿之功。
3.單味煎湯,代茶飲,預(yù)防喉痛。
淡竹葉的圖片展示:
淡竹葉的歷史記載:
相傳,建安十九年,曹操獨(dú)攬大權(quán),在朝中威勢日甚,此時劉備已取得了漢中,羽毛漸豐,在諸葛亮的建議下,發(fā)兵聲討曹操。先鋒即是張飛與馬超。兵分二路,張飛一路兵馬到巴西城后,即與曹操派來的大將張和相遇。張郃智勇雙全,筑寨拒敵。猛張飛急攻不下后,便指使軍士在陣前罵陣。張郃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擂木炮石,堅守不戰(zhàn),并大吹大擂飲酒,直氣得張飛七竅生煙,口舌生瘡,眾兵士也多因罵陣而熱病煩渴。
諸葛亮聞知后,便派人送來了50甕佳釀,并囑咐張飛依計而行。酒抬到了陣前,張飛吩咐軍士們席地而坐,打開酒甕大碗飲酒,自己更是把甕大飲。有細(xì)作報上山寨,張郃登高一看,果然如此,惡恨恨地罵道:“張飛欺我太甚!”傳令當(dāng)夜下山劫寨,結(jié)果遭到慘敗。原來張飛使的是一條“誘敵之計”,他們白天在陣前喝的不是什么“佳釀美酒”,而是孔明遣人送來的一種中藥湯———淡竹葉湯,既誘張郃上當(dāng),又為張飛和眾軍士們解火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