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短柄菝葜的功效

    短柄菝葜的功效短柄菝葜(《貴州草藥》)

    【異名】土茯苓、金剛豆藤。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短柄菝葜的根莖。

    【植物形態(tài)】短柄菝葜落葉攀援灌木。地下莖塊狀,莖疏生小倒鉤刺或無刺。葉革質(zhì),互生,狹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zhǎng)3~7厘米,寬1.5~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微心形,基出脈5條;葉柄鞘狀,紅褐色;托葉呈闊垂耳形。傘形花序腋生,總花梗著生小花2朵;花被裂片6,分離。漿果球形,藍(lán)黑色?;ㄆ?月。生于向陽山坡。分布貴州、四川、云南、湖北、陜西等地。本植物的根莖,在陜西地區(qū)有時(shí)作萆薢使用。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淡微澀,平。

    【功用主治-短柄菝葜的功效】清熱利濕,補(bǔ)虛益損,活血止血。

    【選方】①治癆弱干瘦:土茯苓、餓螞蟥根各一兩,閻王樹根五分。燉雞或燉鱉一個(gè)吃。②治風(fēng)濕:土茯苓、海金沙根各五錢,龍須草五分,鐵筷子三分,松樹根三錢,泡酒服。③治血崩:土茯苓、大夜關(guān)門、算盤子根。朱砂蓮根各五錢,煨水服。

更多中藥材